• 我的订阅
  • 社会

最美的是当下的光景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4-05-24 01:57: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最美的是当下的光景

——十三师红星一场老军垦廖方友的故事

最美的是当下的光景

5月6日,廖方友(左)夫妇在家中翻看相册。谢增杰 摄

●谢增杰 俞树玲

“你们觉得现在的生活怎么样?”

“幸福!”

不久前,笔者来到十三师红星一场采访,眼前的两位老人,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当下的生活。他们是夫妻俩,丈夫名叫廖方友,妻子名叫王金枝。上世纪60年代,两人怀着“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激情,先后从河南南阳、驻马店远赴边疆而来,投身到新疆、兵团的建设中。

廖方友掰着指头对笔者说,来到兵团这些年的幸福事儿不少,最主要的有三件。

其一,是收获了爱情。

廖方友出生于1941年。1959年,他随亲戚前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县养鸡、种苜蓿。第二年春天,他来到农五师(现十三师)红星一场六连工作。

虽然当时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苞谷面,但大家生产劳动的热情高涨。踏实肯干的廖方友在连队领导的带领下修排碱沟,“嚎着嗓子挖芒硝”。

几年后,王金枝投奔廖方友来了。“朋友牵的线,他寄了张照片回家,我看照片上的他穿得周正,人也显得十分精神,问了一下年龄,觉得合适,便来了。”王金枝说,那个年代的爱情,多是和和睦睦、平平淡淡的。

笔者好奇地问道:“老廖叔,当时你没有给阿姨送过啥定情信物吗?”

“我们这代人,结婚在新社会,心地纯良,思想保守,尽管两情相悦,但独处时连手都不敢摸一下。”王金枝说,“一旦做了选择,就想一起过一辈子。”

上世纪60年代,结婚基本上不用准备什么,主要是添置些日常用品,像暖壶、桌椅板凳啥的,窗户、门上贴上大大的“喜”字,婚房就布置好了。

周边熟人、朋友都来了。他们准备了一些水果糖、瓜子和花生等。

虽说婚礼仪式简单,但办得也算热闹,两人在红星一场六连干部职工的祝福下,喜结连理。

当时的日子虽然苦,但有了爱情的滋润,两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要说干活,我一个人能顶三个!”直性子的王金枝说。

“年轻那会儿,我们偶尔也吵架。现在老了,却没拌过一次嘴。这辈子,我挺知足。”王金枝露出一丝娇羞。

两情相悦,让平淡的日子,透着甜。

其二,是一天天变好的日子。

廖方友说:“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到团场。”

当时红星一场推行“包产到户”。那年,夫妻二人被调往三连工作。

10几个人分到一块条田,约有200亩地。廖方友担任组长,也是组里唯一的男同志。整个条田种植了皮牙子、西瓜、苞谷、高粱等。

当时廖方友家分得一头骡子,那几年可出了大力。

“当时卖一车西瓜能赚20元钱。年底一算账,每家分红5000元!”廖方友说。

又过了几年,为进一步发展经济,十三师开始推广棉花种植,廖方友家是红星一场第一批种棉户。

“种苞谷、小麦,能吃饱,但致不了富。种棉花有风险,但可以挣大钱。”在棉花种植推广工作中,面对一些职工的不理解,廖方友给大家做工作,“除了有优质棉种,我们还有技术员指导,对此我很有信心。”

第二年秋收一算账,“好几个万元户!”

“不仅能吃好了,大家也更敢想了。”王金枝说,“越来越多的人买了电视机、洗衣机,房子也建得越来越漂亮了!”

职工群众的日子一天天变好,团场经济社会发展也在一步步变好。

《红星一场场志》记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团场农业、工业、小城镇化等各项发展进入快车道。”

其三,最美的是当下的光景。

如今,老两口的生活很安逸,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

廖方友说:“我们的身体还算硬朗,腿脚利索,耳不聋眼不花。没想到老了老了,日子越过越好了!”

平时,除了锻炼,廖方友还学会了使用微信。想孩子们时,老人会连通他们的视频,和他们唠唠家常,最后总忘不了嘱咐孩子们一句:“你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天气好些时,老两口会出门转一转,看看团场的新变化。

廖方友对笔者说,现在到哪儿他都喜欢告诉别人,他是兵团人,他的家乡现在是一座公园般的小城市,那里风光秀丽,景色迷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4 05: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玉米茶在记忆里飘香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高永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农八师(现八师)石河子市管辖的下野地垦区各个团场,经过第一代军垦职工的辛勤开发建设,已经形成树成行、田成方,道路、电力、农渠基本配套
2023-07-28 02:05:00
浐河两岸的面食
...他说这味道在外地是吃不到的。还有一种面食是苞谷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是浐河两岸人的主食。那年代,粮食不够吃,不要说吃麦面,苞谷面都填不饱肚子。记得那时每到二三月,就要用自产大
2023-12-20 08:05:00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高永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石河子下野地工作和生活过的职工群众,都不会忘记用背筐背东西的经历。那些年,背筐曾出现在连队的各个角落。1969年初,我被分配到农七师
2024-02-02 03:43:00
本文转自:铜仁日报乡村记忆④想念一只缩条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乡下老家有人豢养着一种“缩条狗”。缩条狗并不是犬科的一种类别,而是泛指一种土狗。这种土狗通常“不修边幅”,面目狰狞,
2023-10-13 08:57:00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张西安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哥哥是团场的文学青年,我是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当时,哥哥周围有一群文学青年,工作之余,他们写诗歌、写散文、写小说,经常阅读当时的《新疆
2023-03-17 02:45:00
缙云丨陈嗣红:大雪·火塘·风锅肉
...具感染力的声音,穿过雪夜,一直将我们带到远古…… 上世纪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似乎要冷很多,每到农历十月,高山就开始下雪,虽然寒冷,但一家人围坐火塘,闲话家常的温馨画面,最难
2024-02-03 07:05:00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李学军 口述 肖良波 整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在团场的人家能用上煤油炉的很少,家家户户使用柴火灶,使用时总有诸多不便。特别是下雨天,柴火被雨水淋湿,生炉子时
2023-07-28 02:06:00
那年那月麦收忙
...归仓。我还被连里安排给拾麦穗的小学生送过绿豆汤呢。上世纪70年代初期,康拜因逐渐增多,当冒着青烟的收割机轰鸣着从田间掠过,那一垄垄麦子霎时齐刷刷倒地,收割机漏斗出口处,那黄澄
2023-07-21 02:56:00
“银发”志愿者描绘最美“夕阳红”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9月26日,在十三师新星市红星军垦博物馆,高连武阅读书籍。杨婷 摄●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敏 通讯员 杨婷9月26日,清晨的阳光,伴着丝丝凉意,洒满大地。在十三
2023-10-01 01:30: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