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兵团日报
●高永明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石河子下野地工作和生活过的职工群众,都不会忘记用背筐背东西的经历。那些年,背筐曾出现在连队的各个角落。
1969年初,我被分配到农七师下野地五场(现八师一三三团)机枪连工作。
那时候,农场初建不久,连队职工的生产工具极为简陋,有坎土曼、铁锨、镰刀、爬犁子,还有两辆架子车。每年农田里收棉花、收玉米,菜地里收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时,大部分职工都是用背筐将它们背回来的。
当年8月的一天,浇水排黄排长给全排下达新任务:全排突击割树条,编制背筐,为收获玉米和棉花做好准备工作。
说起背筐,那个年代的连队职工都非常熟悉。背筐的材质、大小和款式区别不大,有的是用柳树条编制的,有的是用杨树条编制的,还有的是用榆树条编制的,而用红柳条编制的背筐最结实。
背筐底部大约为30厘米宽、40厘米长,高度为80厘米至100厘米,越往上编口径越大,约为50厘米宽、80厘米长。一般来讲,背筐比麻袋装得多。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在班长的带领下,每人带着镰刀、绳子,沿着二支大渠割树条。
班长告诉我们,其实割树条很有讲究,要选择当年新长出的新树条,不要发杈的,要选那种又直又长的才好用。
我和几个伙伴仗着年轻有力气,专门到茂密的红柳丛里割红柳条。由于红柳条比较坚硬,用镰刀割需要下大力气,所以我们个个累得满身大汗。二班的小伙子牛树林没留神,小腿被红柳的树杈戳了一条很深的血口子。
树条割回来后,还不能直接使用。在编制背筐前,黄排长让各班点燃一堆柴火,他拿着一把树条在火堆上烤。等树条变软、柔性很强时,他才开始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编制背筐。只见他一边打筐底,一边讲解,动作十分熟练。
就这样,直到我们每个人都把编制背筐的流程看明白后,黄排长才让大家各自找一处平坦的地方,动手编制背筐。
这次排里下达的编背筐任务是3天时间,每人编制背筐6个以上。
浇水三班有个上海青年叫周阿根,比我们早到农场几年。编制背筐时,周阿根先把杨树条烤得软软的,打背筐底部时,他把筐底打得很大,所以筐子编出来比其他人编得大。由于是用杨树条编的,自然比红柳条筐重很多。
连队收玉米时,保管员把周阿根编的背筐发给大家,但谁都不想要,说周阿根坑人,哪能背这么大的背筐干活。可等到拾棉花时,这些背筐却成了抢手货,人人都想要个大背筐,能多装些棉花。
到了21世纪,兵团的拖拉机多了,农用车多了,采棉机多了,团场收获棉花、玉米等农作物几乎都是机械化,团场职工群众背了几十年的背筐,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成为遥远的回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02 11: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