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2-16 07:51:00 来源:杭州网

一边给康熙、雍正做龙袍 一边日夜值班记录杭州天气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杭州织造局原址就位于红门局路一带,这里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别墅。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红门局路西段与劳动路交叉口 记者 陈中秋 摄

1723年的2月5日,农历正月初一。

这一天,是刚登上皇位的爱新觉罗·胤禛改用“雍正”年号的第一天。

对于远在江南的杭州来说,不管年号如何改,大年初一总归是忙碌喜庆的日子,民间忙着敬喜神、拜年、糕粽同食等各种讨好彩头的活动。就是天气不太好,刮的是北风,下午开始下起了蒙蒙细雨。不过,第二天上午,雨就停了,晚上还能看到星星。

300多年前的杭州天气,我们是怎么知道的?这些气象资料来自清代的杭州“晴雨录”,康熙年间,皇帝要求北京、江宁(现南京)、苏州和杭州等地按时上报“晴雨录”。有意思的是,负责记录整理杭州晴雨录的不是当时政府的气象部门,而是由杭州织造密折奏报。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红门局路东段

杭州织造局一般称为杭州织造,因为其官署红漆涂门,又俗称“红门局”。如今的杭州,西湖银泰北侧,有一条小巷,穿延安路而过,东起定安路,西至劳动路,巷子的名字就叫红门局路。这条巷子拢共不过四五百米,一路曲曲折折。延安路西边的半条巷子,能看到几幢民国时期的别墅,低调地栖身于这一片的居民楼之间,这一带就是清代的杭州织造局原址。

300多年前,这里一边忙着为皇室贵胄准备高奢丝织品、掌供御用袍服,一边兢兢业业日夜值班记录着杭州天气。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1867年的《浙江省垣坊巷全图》中,清晰标注了红门局。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花港观鱼魏庐,“杭州织造”匾额。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乾隆五十八年二月杭州织造雨情奏折(仿制),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冰雹、雨夹雪等都有 一份来自清代的杭州气象记录

由杭州市气象局气象史专家麻碧华等编著的《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一书中介绍,根据史料分析,杭州晴雨录实际奏报的开始时间为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停止奏报时间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后持续近66年(康熙期间的记录迄今为止未发现)。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杭州晴雨录,保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时间跨度是从清雍正元年(1723年)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前后共51年。

如今的杭州人,每到冬天,盼望的自然是像模像样地下一场雪。两三百年前,清朝时杭州下雪的次数多吗?翻一翻杭州晴雨录的记载,雍正元年(1723年)农历十二月,杭州的一场雪一连下了4天;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至十二月,下了7场雪,其中光十二月就有5次;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二月,杭州下雪日数共有10天。

除了记录下雪的天数,在51年的漫长记录中,关于雪的记载还有“小雪”“微雪”“大雪”“略雪”“雨夹雪”,以及大量“雪雹雨”“雪珠雨”“微雪雹”“微雪珠”等字眼,据气象专家分析,这可能是指冬季伴随雪一起降落的冰粒或霰。

乾隆十七年(1752年)杭城的那场大雪的雪深也被记载了下来:“西北风,子时雪起至卯时止,积厚五寸有余,晴,夜有星。”可见当天的积雪深度达五寸(约170毫米),按照现在的标准可以算是一场暴雪了。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杭州织造局原址就位于红门局路一带,这里仍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别墅。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千百年来,阴晴雨雪一直牵动着大家的心绪。

除了杭州晴雨录 杭州织造还要上报农作物生长情况

甚至帮康熙搞了个菩提种植试验

清代杭州晴雨录均由杭州织造上报 除了雨雪,还有雷电风雾的记录

为什么清代杭州会有这么详细的逐日天气记录?

早在秦代,我国就已经有要求全国各地上报雨泽(即报雨水润泽田地情况)的制度。其后汉代到宋代,报雨泽制度还要求报雨后锄头挖土测湿土深度,下雪则报地面积雪深度。康熙年间,皇帝对直隶、河南和江浙产粮地区更是要求及时上报雨雪奏折。另外,康熙帝还要求北京、江宁、苏州和杭州等地按时上报晴雨录。据《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一书内容,清代的杭州晴雨录均由杭州织造密折奏报,每月由织造府家人递送到京,转呈皇帝。

晴雨录可以说是雨泽奏报的升级版,是一种更为细致的气象记录,也是我国唯一能见到的较系统的古代气象观测记录。晴雨录需要有人日夜值班,逐日按照十二时辰,一天中以子时为起点,亥时为终点,记录各种天气现象,除了雨雪的细致记载,杭州晴雨录中还有“雷电”“动雷”“闪光雷”,以及阴晴、风向风力、雾、日出和星、月的记录。

麻碧华说,杭州气象仪器观测记录始于1911年,因长期战乱,其间中断过多次。据研究,清代杭州织造就在涌金门到吴山一带,其观测结果也大致代表这一区域的气象状况。这个观测点距离现在的馒头山杭州国家基准站较近,晴雨录以及后期杭州雨雪粮价折、雨雪分寸折的收集和整理,可将杭州气象观测序列延长至300年前,从而可以了解1723年以来300年间的杭州气候变化,这将是研究杭州长期气候变化的一份宝贵资料。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十月杭州晴雨录(仿制),原件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杭州市气象局供图

杭州织造孙文成由曹寅保举

他还有一重身份:皇家耳目

为何负责记录整理杭州晴雨录的不是当时政府的气象部门,而是杭州织造?这就要说到杭州织造的另一重身份:皇家耳目。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孙文成经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保举任杭州织造,孙文成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准备迎接康熙南巡。据《杭州府志》记载:“织造孙文成,启涌金水门,引水入城内,河广五尺,深八尺,至三桥转南,又折而东至织造署前而止,备南巡御舟出入。”为了接驾孙文成专门挖了一条河,方便康熙直接坐船往来西湖。虽然第二年康熙南巡住在孤山行宫,但这段记载,恰与小说王熙凤口中“我们王府也预备过一次(接驾)”相吻合,这也是后来红学专家推测《红楼梦》里王家的原型正是当时杭州织造的理由之一。

时任江宁织造的曹寅与康熙既是主仆,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兄弟,而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嫁与曹寅为妻。自此,江南三织造成了康熙的亲信包衣,也成为了皇帝了解江南地区官风民情的耳目。

康熙准许江南三织造专折奏事,于请安折内附陈密奏,也就是说,在请安折之外,孙文成还有专门说正事的专用折。这就使得孙文成等人拿到了一纸密折直达皇廷的特殊“VIP通道”,省去了“OA系统”一级一级审批的繁琐,而且更具有保密性。

孙文成负责杭州晴雨录的奏报,那这项工作的实际观测者是谁呢?麻碧华说:“关于杭州晴雨录的观测者,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有一条乾隆十六年(1751年)的档案值得关注。这条由杭州织造申祺奏报的奏折中,明确晴雨录的呈报者是杭州织造的司库。”

杭州织造独门绝技“蝉翼纱”

贾母严选的林黛玉窗纱料子

当然,杭州织造,就是红门局,本职工作还是负责皇家宫廷的衣物织品。杭州织造是专门给朝廷、官员做“高定”服装和丝织品的皇家御用“服装厂”,织染绸缎,制作凤冠龙袍、纶巾缎靴……皆出于此。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早在唐宋时期,杭州丝绸已称妙江左;明清之际,杭州丝绸业更是机杼甲天下。当时的江南三织造各有特色,苏州织造擅长缂丝,江宁织造的绝技叫“天衣无缝”,杭州织造的绝技叫“薄如蝉翼”。

杭州织造主打产品“杭罗”,特点就是轻薄柔软,这种自带“冰镇降温”效果的杭罗,最适宜制作夏季服装和衣物里料,最绝的产品名为“蝉翼纱”。在《红楼梦》第四十回中,众人商量着要给林黛玉潇湘馆换窗纱,曹雪芹还借贾母之口笑话了王熙凤,连蝉翼纱的正经名字都不晓得:“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若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地看着,就似烟雾一样,所以叫作‘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作‘霞影纱’。”最终由曹母严选了这款银红的料子,替林黛玉糊窗子。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红门局的蜡梅盛开

杭州织造还要上报农作物生长情况

甚至帮康熙搞了个菩提种植试验

管理杭州织造的孙文成,在工作上可谓踏实敬业。他将杭州织造的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并没有出现曹頫接手江宁织造后缎匹质量粗糙轻薄,石青缎褂落色等纰漏。杭州晴雨录在四地晴雨录中也算是最为详细的,北京晴雨录(即钦天监奏报的晴雨录)虽然持续时间最长,但记载最为简洁。江宁晴雨录风向记载四个方位,一般不记夜间天气现象,降水的起讫时刻记载较模糊。苏州、杭州天气记录较为相似,但在风向观测记录上,杭州记载8个方位,苏州只记载4个方位。

除了天气情况,孙文成给康熙的奏折里还会报告杭州粮价和当地主要作物的生长情况。据《杭州晴雨录(1723-1773年)》书中考证,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二月,孙文成开始奏报杭州粮价,并于次年二月起,在每月一次的粮价奏折中,增加了当地主要作物的生长情况报告,如麦子、蚕豆、菜籽、水稻生长期状况。关于孙文成奏报的有关杭州的雨情奏折,前后共有59份。这些雨雪粮价奏折,是一份十分珍贵的作物生长期气象分析报告,也是目前发现的杭州最早的农业气象情报月报。

此外,喜爱搜集奇花异卉的康熙,还令孙文成搞菩提种植试验。据《养吉斋丛录》记载,“杭州织造署有菩提树,大小八株,唯一株结子,此圣祖(康熙)遗爱也。”孙文成对菩提树的生长、种植情况定期汇报,甚至制作了生长状况模型呈送御览。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杭州市气象局供图

孙文成喜欢和康熙“尬聊”

还因迟交晴雨录被“老板”大骂

这些年,孙文成还成了历史爱好者眼中的“网红”——有网友发现,他酷爱跟皇帝“尬聊”,时不时就递个奏折给皇帝请安,折中别的没有,单问一句:“皇上您好吗?”皇上也经常是复读机式地答复:“朕很好。”由于请安奏折太多,皇帝都被搞糊涂了,有一回孙文成说,这是天气和粮食价格报告,请皇上过目。皇上开始来了个已读乱回:“朕很好。”这么多请安奏折,被网友们戏称为“垃圾奏折”。

孙文成也曾因为工作报告写得不够严谨及时,被老板骂到狗血喷头。比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只顾着请安的孙文成,晴雨录积压三个月都没有上报,被皇帝批评了一通,大致意思是,不知道你都在忙什么,领导交给你的这点任务都拖了几个月,别提其他事情了。之后有一次也是因为晴雨录迟报请罪,孙文成说自己确实错到离谱,无言以对,只能给皇上磕一万个响头,康熙看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磕一万个头得要好几天,你嘴里还有没有实话!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报四月杭州粮谷时价时,由于只写了粮价,麦子收成,菜籽、蚕的情况只字未提,被朱批:“观此,连尔家奴仆亦不如。”

有人说孙文成是个“背时鬼”,也有人说他可以算“有福之人”。毕竟雍正上台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官场整顿,先是苏州织造李煦因为经济上的亏空而获罪,后曹頫又被撤职受审、抄查家产。相比曹家、李家,此前经常被“领导”破口大骂的孙文成,最终在七十多岁,因为“年已老迈”解任杭州织造,光荣退休。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红门局一带的民国别墅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紫薇园坐标原点

旧时红门局梅花也是一绝 住在这里的不乏社会名流

别看如今红门局只是一条曲曲折折的小巷,历史上这里曾经气派辉煌,有赏梅赋诗的风雅,也有弄堂里的烟火日常。

明永乐二年(1404年)一扇朱红的大门开启了红门局皇家“服装厂”的高光时刻。当时织染局规模宏大,“堂宇共百余楹,丹漆藻绘”,“东至西河街,西至运司河街,南至藩司墙,北至后台桥河一带”,也就是说除了今天东起定安路,西至劳动路,红门局更是南通吴山脚下,北至涌金门一带。清顺治四年(1647年),清政府在原明织造局旧址上重建杭州织造局。到了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杭州织造局设机600张,机匠1800名,另有摇纺、染匠、挑花及所管高手匠530名。

旧时红门局梅花也是一绝,花间意趣,伴着轧轧机杼声,不少文人雅客留下了打卡红门局赏梅的“朋友圈文案”,“轧轧鸣机处,谁栽百本梅?”“不带寒酸气,偏邻锦绣堆”……

历经明清两代的杭州织造,后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民国年间,这里逐渐变为民居,盖起了花园洋楼别墅,还有着石库门里弄诚仁里。住在这里的不乏社会名流,比如国画大师潘天寿、吴茀之、吴山明等在这里居住过。据说当时吴茀之住在二楼,从画室往南窗外眺望,便可以看见风光秀丽的吴山,所以他就把这间画室命名为“看吴山楼”。吴山明刚到杭州时,就住在吴茀之先生楼下,他小的时候常到吴茀之先生家里玩,诸乐三和潘天寿也经常来串门。当时的红门局也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烟火气,附近豆腐店、糕团店、酱园店、南货店等一应俱全。

如今路过银泰百货西湖店西南侧,你是否留意过一根高高的石柱?民国二年(1913年),诚仁里二弄南折东接的浙江陆军测量局在此埋设一个铜铸原点,以此测量标志为坐标原点,测绘全省地形图,20世纪90年代延安路南段建设,在这附近的红门局诚仁里消失,红门局北原有三桥址河下、福寿桥弄,亦在旧城改造中消失。只有历经一个多世纪的“紫薇园坐标原点”,仍旧是确定和测绘杭州城每寸土地的基准点。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红门局别墅内,处处都留着历史印记。

大名鼎鼎的杭州织造就曾藏在延安路旁的小巷中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16 14: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太拼了!西湖边这一幕惊呆了!
...一抹西湖美景中的亮色将再次为广大游客服务。不久前,延安路平海路口重新设置了“X”型斑马线,“最美人墙”也因此进行了阵型调整。有了“X”型斑马线,路人不再需要过两次人行道便能直
2023-04-30 15:55:00
关于“武林大巡游”活动期间部分道路交通管控的通告
...利开展,杭州市中心部分路段交通组织措施有调整。涉及延安路、凤起路、体育场路等多个路段,请市民朋友合理规划出行!“武林大巡游”活动将于2023年6月11日(周日)在杭州举行。为
2023-06-10 20:35:00
“五一”假期杭州西湖边“最美人墙”2.0版如约上线
不久前,杭州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再现“X”型对角斑马线,路口四个角也新增设了红绿灯引导路人通行。这样一来,路人不再需要过两次人行道便能直达斜对面,对通行效率提升非常明显。这个路口
2023-04-30 14:21:00
我在西湖边,站成最美人墙
...湖滨步行街管委会的一间会议室里参与简短培训后,走上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他们,就是昨天杭州西湖边的“最美人墙”。签到、戴上帽子、穿上统一的志愿者马甲……短暂的休整后,领队沈
2023-05-03 06:16:00
...位子。”周日中午正值饭点,葛大爷和老伴来到東大方(延安路店)咨询年夜饭订位情况。距离2024年春节还剩不到80天,杭州各大饭店的年夜饭预订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年夜饭“爆单”,
2023-12-05 06:58:00
钱江观潮丨30米长的斑马线,他走过上万遍
...年参与“最美人墙”值守30米长的斑马线,他走过上万遍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大概是杭州城里最热闹的十字路口了。5月1日下午3时,00后盛泽韬穿着亮橙色的马甲,如约出现在路口。他
2024-05-02 21:20:00
延安路上这个雨篷 已不止一次有行人撞到脑袋
...近日,橙友李女士在橙柿互动App“求助建议”论坛发帖:延安路214号墙上,有个信报箱雨篷,向人行道突出约50厘米,我老公1米8的个子磕到脑袋。已经有N个人磕碰到了,不知归谁管
2025-02-07 08:14:00
...起“最美人墙”。2日,记者来到客流量巨大的平海路与延安路交叉口,体验当一回“人墙”志愿者。橙色马甲、橙色帽子、印有“我爱你中国”的小手环、“国旗小风车”夹子、证件……记者跟随
2024-10-03 11:39:00
“五一”假期 杭州西湖边“最美人墙”温暖上新
...以全新的队形为市民游客的出行保驾护航。不久前,杭州延安路和平海路交叉口再现了“X”型对角斑马线,路人不再需要过两次人行道便能直达斜对面,路口通行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由于斑马线
2023-04-30 14:3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济源三章:黄河岸边的千年治水史诗
大河网讯 王屋山下,济水源头的济渎庙内,一棵千年古柏的枝叶轻拂着红墙。龙池中,珍珠般的水泡从池底不断涌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这里曾是济水的源头
2025-09-21 18:55: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