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人民网-云南频道
深冬时节,走进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弥城镇龙华社区,过去的撂荒地变成高产田,农民冬歇变成冬忙,农作物生机勃勃,铺展出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龙华社区新房子、龙华寺、堡子村、果子园等村组有729亩撂荒地,已经闲置3年,杂草丛生,没有收益,成为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弥渡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秉达(左一)在观察西瓜苗长势。杨宋摄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2022年4月,龙华社区推行“村党总支+合作社十农户”的模式,大力复垦土地,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一村一品”,促进700户、1800人持续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快步走上乡村振兴道路。
龙华党总支广泛听取意见,果断作出决策,办实事、惠民生,争取180万元资金,修建总长7公里的15条机耕路,配套沟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盘活闲置土地。龙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联社招商引资,向当地的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把“荒草地”变成“产业园”。村民加入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到合作社,每年获得每亩地租收入1200元,吃下了“定心丸”。
“我家把2.7亩土地流转到村里的合作社,每年地租收入3240元。我每天工资收入80元,挣到了柴米油盐钱,减轻了家庭负担。”沐浴着冬日的暖阳,龙华社区新房子村谷美珠在弥渡氧园家庭农场里给蔬菜除草,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谷美珠的丈夫常年生病,家里因病致贫。她到家庭农场打工,变身产业工人,还能照顾生病的丈夫。她的儿子买了一辆小货车,在外贩运蔬菜,增加家庭收入,摘除了“贫困帽”,过上了好日子。
该家庭农场负责人杨财承包128亩撂荒地,安装滴灌设施,推广农业科技,发展订单农业。他收获制种玉米后,接着种植白菜、青笋等无公害蔬菜。“去年农场种植制种包谷,有20万元的收入。”在农场里,杨财带领工人加强蔬菜管理,看着即将上市的蔬菜,脸上露出了笑容。
就在家庭农场北侧,弥渡某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赵秉达在大棚里仔细地观察西瓜苗长势,满脸喜色。赵秉达承包502亩撂荒地,用工30人,种植制种包谷,畅销省内外,收入30万元。收获制种包谷后,他又在大棚里播种、育苗,准备种植西瓜。“公司支付了一年的地租68万元,发放工人工资30万元。”赵秉达说。
龙华社区副主任朱永红像往常一样走进田间,协调解决业主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龙华社区投资500万元,新修长680米、宽8米的机耕路,方便货车进村运输,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这条机耕路是产业路,也是大家的致富路。”在新修的机耕路上,朱永红情不自禁地说。“流转土地后,社区每年有2万元的村集体收入,发展社会事业。”龙华社区是弥渡县乡村产业振兴的缩影。
弥渡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弥渡县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利用资源优势,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规范化、设施化、有机化、数字化的现代农业技术,规模化流转农村土地,建成州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21个,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增强了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2022年,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13076元、增长15%。实施乡村振兴项目51个,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
未来,弥渡县将持续抓实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谱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篇章。“2023年,弥渡县将深入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突出产业发展和就业帮扶,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生产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弥渡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何金鹏介绍。(杨宋、鞠强 弥渡县融媒体中心供稿)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6 20: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