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2-29 16:11:00 来源:精彩生活

如今华夏灿烂的文明,已经得到了无数人的赞美,这是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中,一点点被创造出来的文化瑰宝,许多珍宝都需要,经过了岁月的沉淀,才能够看到其中的质感,与那份无可替代。

如今世界各国的变化,都堪称迅速,从信息化尚未被普及的年代,再到当今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每个国家的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变化。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曾经的文明固然能够证明,国家璀璨的历史,可是时代始终在变化着,一味地选择墨守成规,实则只是不懂变通的表现。

所以现在的华夏文化,虽然还具备着可观的多元性,但是也早已不似曾经那般,晦涩难理解了,这便是文化的转变,不过说到那些古老的文化,就不得不提起诗歌文化了。

诗歌乃是华夏文明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且不论是诗歌,还是脍炙人口的诗词,其中所蕴含的韵律感,都令人惊讶万分,那就是诗歌与诗词的独特魅力。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说起诗词相信许多人都会记起,李白杜甫或是王安石的名字,这些诗人的名字,其实都已是上到七老八十,下到三岁孩童都了解的名字,但是若论七律诗,谁作的令人叹为观止,那还要看杜甫的诗作。

杜甫一生喜爱云游四方,作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若想要做出一首朗朗上口的诗作,便必须学会拿捏住其中的韵律,想必稍微了解诗歌文化的人,都听说过诗中的平与仄。

实际上换而言之,平仄便是作出来的诗,能否有种抑扬顿挫的关键之处,诗词是如此,那么诗歌也只当如此。

只不过诗词的风格有很多种,诗作的类型同样也有着不同差别,首先现在颇受人们推崇的格律诗,便属于近体诗。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而除去格律诗之外,还有着古体诗的存在,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所谓古体诗应当就是,风格更加近似于远古时代,至于近体诗风格属于近代人,偏爱的范畴了。

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实则不然近体诗乃是大唐盛世,所流行的一种文体,在唐朝之前近体诗,似乎还尚未出现,也就是在唐朝时期,才慢慢出现了这种朗朗上口,风格清新易懂的文体。

不过唐朝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堂堂盛世,就是因为唐朝时期,华夏百姓们生活富足,解决完温饱问题后,自然就会开始寻找,新型的娱乐方式。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而格律诗诞生的场合,便处于这种环境下,古体诗则与格律诗有所不同,格律诗不仅仅要讲究平仄问题,同时更加要关注着,押韵与对仗是否顺畅与不违和。

这些都是作好格律诗的基本要素,而古体诗的要求,便没有那么多,只需要诗人们懂得,押韵的道理便可以。

诗作读起来十分顺口,同时也很押韵,那么这首古体诗,便算是大功告成了。

不过人人皆知在文学领域,永远没有所谓的第一人这种说法,因为自古以来文化的包容力量很宏大,每种有关于文化的表达方式,都存在着独特的美感。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这也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法诞生的根源,以文化功底来进行争斗,极强的包容性势必会令,抉择胜者的时候万般为难,所以这也是人们都心知肚明的道理。

只是在格律诗的领域,却存在着这样一首,被大众封为神作的诗作,它的名字就是登高。

登高这首诗读起来,的确是流畅而又舒顺,难得的是登高这首诗,也有着一种特殊的美感,正因为如此才令登高这首诗,成为了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当之无愧的神作。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百姓们的思想观念,在封建制度的影响下,变得格外古板与严苛。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就如同古代后宅女子不可随意外出,与高门大户的后代,在皇家人面前必须俯首称臣一般。

在诗的种种文化之中,那些所谓必须遵守的规矩,也是一直存在的,只有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诗人,诗作才会被归入到格律诗之列,单看登高这首诗便可得知。

因为这首诗遵守了,格律诗的创作基本规则,所以它与杜甫的名字,才会被记入史册。

其实杜甫在写出登高这首,被赋予旷世奇作头衔的七律诗之际,他已经年过半百了。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56岁的杜甫对于人生世,事与百态早已看得透彻,整首诗读下来虽然可以感受到,知天命的悲凉,可是同样也可以读出来,人间喜怒哀乐都左不过是,正常情绪罢了的那种随缘感。

有一种规劝他人,学会放下的潇洒与释然,杜甫通过登高这首诗,为人们展现出一幅人看淡世事百态,与大好河山之秀丽的场景。

其中风急与天高渚清对沙白,这些便是显而易见的对仗,而本诗的第二句也是令登高这首诗,展现出独特之处的诗句。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杜甫用这句诗描绘出,深秋落木之际的那种苍凉感触,这句诗的玄妙之处就在于,杜甫用描写了落木的方式,来刻画出他身处于,此情此景中的凄苦与荒凉。

很多诗人在表达当下落寞心境时,通常都喜欢利用描写,落叶的方式来达到目的,可是杜甫却选择了另辟蹊径。

落木与落叶相比之下,很显然体现出落魄氛围,还是要看落木,描写落叶并没有,直击人心的那种感觉,纵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差之以里谬之千里。

杜甫因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才会对身边的景色,观察到细致入微。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对于心绪的起伏渐渐看淡,这才是导致杜甫作出,这首七律诗的精髓所在。

这首诗将人生心境分析得透彻,也难怪会成为后世人们,心中公认的七律诗第一。

人生如戏每一天都应该,学会去珍惜当下,因为每一天在生命的进程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为何杜甫会在经受了,落魄之后才写出登高,只因为唯有在黄昏降临之际,才能见证虔诚的信徒。

锦上添花谁人都会做,但是雪中送炭的情分,才值得被铭记一辈子,从高空落下的人,才能够明白那种大起大落的落寞感。

心境的不同是杜甫写出名诗的前提,杜甫凭借着对人生起伏,经历的独特感触,又借着描写身边景物的机会,来写出登高这首诗中的内核思想。

杜甫的《登高》,为什么能被后人评为“七律诗第一”?实至名归

对于人生的无可奈何,以及看淡一切功名利禄的释然,都是杜甫通过登高传递给世人的,如此传世佳作难怪会成为,七律诗中人人在赞不绝口的诗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2-29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都说文无第一,可这首诗却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为最好的诗作。而有那么一首诗,却被人们公认为“古今七律第一”。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诗呢?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登高》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又被研究诗作的学者们称为“古今七律第一”
2024-12-28 20:08:00
“诗圣”杜甫为何能跟李白齐名?读完这三首诗你就知道了
...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胡应麟认为,杜甫的这首《登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七律第一。2、绝句——唐代、杜甫江碧
2023-06-05 11:06:00
历史文坛第一狂人杜审言,号称屈原和王羲之都只配给他当下属
...将此诗同他孙子杜甫的《登高》一起,被评定唐诗五律和七律的巅峰,尤其是第二联,被历代所赞赏,从这点来看,他的狂还真不是毫无由头,还是稍稍有点底气的。旭日东升,海天相连,四处春柳
2023-01-08 21:22:00
...的情感,创作了无数传世佳作,其中《登高》更是被誉为七律之巅,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赫的文官家庭,世代书香,本应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然而,命运似乎总爱与他开玩笑
2023-11-20 20:01:00
宋诗中的哪场绝美夏雨,通篇模仿杜甫《春夜喜雨》
...了突出一个“喜”字。其次从结构上来看,曾几的诗作是七律,杜甫是五律,虽内容不一,但无论是对仗、结构还是格律都极为相似。再次从诗背后塑造的诗人形象来看,杜甫一向忧国忧民,而曾几
2024-02-27 15:22:00
中国文学史地位最高的古诗词有哪些?
...独不见》:沈佺期这首诗虽然是乐府诗,但它却是以标准七律形式完成的,因此,习惯性将这首诗作为中国第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如下: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
2023-05-12 08:09:00
杜甫这一首诗,被评为“七律之冠”,其中14个字几乎人人会背
...年,杜甫在流离于川中的时候创作了《登高》,这首经典七律久负盛名。明代学者胡应麟称其为“古今律诗第一”。无论是在意境的建构还是情感的张力上,这首诗都深深震撼了人们。《登高》杜甫
2024-08-22 09:51:00
杜甫被误解最深的一首诗,出了一个千古名句
杜甫写诗,态度极其严谨,对诗中的每句每字,均精雕细琢,务必使其达到最佳的状态。用杜甫自己的诗话说,就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诗格律严谨,气象浩大,思想深沉,是中国
2023-06-16 10:22:00
杜甫:家国情怀与忧国忧民的诗人
...谓娓娓到来。总体而言,杜甫极具哲理的格律诗,尤其是七律,登上了诗坛的巅峰,即便是不拘一格的"诗仙"李白,在严谨上亦显得稍逊一筹。以致后世讲习格律诗,都以"杜诗为范",学习"杜
2023-10-15 08:2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