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教育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人才自主培养

类别:教育 发布时间:2023-11-13 09:05:00 来源:每日看点快看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报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人才自主培养

——重庆理工大学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厚植新工科人才培养文化底蕴

罗江华 李宏展 丁军

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对进一步增强我国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理工大学勇担责任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通过培育家国情怀、增强伦理意识、激发创新思维、塑造健全人格,厚植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文化底蕴,培根铸魂育时代新人。

厚植文化底蕴首先在于培育卓越工程师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时代新人的思想底色。重庆理工大学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打造融“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为一体的“红岩”育人品牌。打造多样化的思政育人平台,建立“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发挥校史馆、档案馆育人功能,建设校史文化展示厅,用校史故事感染人、教育人、塑造人。编排原创话剧《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以艺术传播红色文化。设立“红岩文化月”,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红色革命诗歌朗诵、红色经典电影赏析会等活动,引领学生将品味与学史结合,从诗词中重温党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厚植文化底蕴重点在于增强卓越工程师的伦理意识。伦理意识对于学生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责任意识、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均具有重要意义。重庆理工大学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工科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系统性地培育学生工程伦理知识与素养。与此同时,将工程伦理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工科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与实习实践全过程,有针对性地将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开设“士继大讲堂”,邀请企业高管、优秀校友、产业工程师等分享工程实践的经验与感受,用真实案例教育人、用切身体会感染人、用互动交流启发人。举办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生辩论赛,提高科学道德素养、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与学习自觉。

厚植文化底蕴的核心在于激发卓越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创新思维是时代新人的第一素质。重庆理工大学努力提升新工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工科人才培养的“质”与“量”同步提升。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新工科”,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培养新工科人才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青年学子敢闯会创。充分发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锻造本领。同时,丰富校园社团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艺术展演和创作展示,旨在培养更多“热爱艺术的科学家”和“有艺术修养的科技工作者”,让科技创新之花盛开在文化的丰沃土壤之上,展现出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能。

厚植文化底蕴关键在于塑造卓越工程师的健全人格。卓越工程师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兼具深厚的人文素养,全面发展,养成健全人格。健全的人格是一个人持久发展的基础。重庆理工大学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完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工科人才培养中,秉承“文理兼修”理念,通过学科的优化调整、交叉融合,逐步扭转文理分家、学科割裂、专业过窄的现象,进一步强化通识教育,以通识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视角,提高学生的思辨水平,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包容精神,充分发挥文化“行不言之教”的独特功能,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人格健全、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

何建国 丁军 邹政 李启来

作为重庆市高水平新工科建设高校,重庆理工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产教融合为着力点,以科教融汇为关键点,以交叉融通为突破点,系统谋划,一体推进,持续深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中勇当先锋,为地方高校改革探路。

推进产教融合走向深入

成果高效转化,破解产教融合“校热企冷”难题。学校打通“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聚集”转化链条。先后打造了近18万平方米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加速器园区、产业园,并设立环重庆理工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先进试验检测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为例,已成功孵化出1家市级首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2个国家孵化器、1家全国单项冠军企业,为吉利、长安、蔚来等新能源汽车公司提供服务,年产值超过6亿元。

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实现产教融合“双向奔赴”。孵化企业反哺教育教学,构建校企育人共同体。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特色课程、教学资源、新型教材;利用真实生产与研发等环境开展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增进学生浸润式体验。联合科研攻关,共同培育“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全程协同育人,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产教融合平台。新能源汽车现代产业学院入选国家教育部门首批50所现代产业学院。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夯实人才培养“第一素质”。学校整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工程中心、实验室、企业研发平台、产业园区等校内外资源,面向产业新需求,升级改造实习、实践、实训平台,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案例教学”于一体,实现全时开放、全员共享、真实场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以真实问题为牵引,开展项目式、探究式、协作式教学。近年来,学生创新创业硕果累累。学生创立的乐知行科技公司所开发的产品畅销50余所高校,短短两年时间已成为全国智能汽车新工科教育知名企业。

探索科教融合育人新路

优势转化,实现人才培养强支撑。学校不断促进科研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二十年磨一剑,实现了我国精密位移测量技术及器件的自主可控。该团队教师将学科前沿动态和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提升学生对前沿领域、产业动态的认知。出版精密测量领域的国家规划教材《检测技术》《传感器》,开发了将工作原理原始创新方法与工程实践有机融合的系列化教学案例。鼓励引导学生早进课题、参与项目,根据兴趣开展“微课题”研究,激发学生挑战科技前沿和未知问题的好奇心。依托“挑战杯”“互联网+”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浓厚创新创业氛围。

个性定制,达成课程项目双驱力。学校未来技术学院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定制“一生一策”的课程体系。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方法,打破学科界限、专业壁垒,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坚持数理基础与工程实践能力并重,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验实践训练相结合,对现有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重组。依据学生学习阶段和成长规律,设计递进式科研项目体系,在一年级设置新生探索项目,二、三年级设置进阶探究项目,四年级设置高阶挑战项目,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校企主导,提升协同育人黏合度。2021年,学校以纳米时栅37项专利作价入股,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联合成立“国测时栅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校企科教融汇育人共同体。联合制定培养方案,突出学科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培养。前沿技术共研,平台重器共享,打造贯穿学生培养全链条的类企业级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在企业导师的带领下,学生赴企业开展长期项目实践,在真实环境下解决真问题。推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全过程评价,优化入口评价,完善过程评价,改革出口评价,让学业考核成为帮助学生学习进步的机会。

推进“工科+”交叉融合

树立成果导向教育新理念。学校全面贯彻落实OBE理念。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打造优势学科集群,“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会计”“智能仪器”获批为市级“人工智能+学科群”。出台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围绕需求特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构成要素和知识体系;凸显学生能力培养,优化实践创新环节;聚焦毕业要求达成,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出台教学评价与持续改进实施意见,使人才培养过程更加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健全。

探索工文交叉培养新模式。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交叉,把智能特色融入新文科建设。开设会计学(ACCA班)、财务管理(CIMA班)、AI plus金融班等教学改革实验班。ACCA班和CIMA班突出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特色,通过模块化、信息化、案例化的课堂教学,在实务导师指导下实战实践,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AI plus金融班旨在推动跨学科学习,打造“AI+金融”“工+金”双导师制,实现多学科跨专业协同。目前,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已成为国家一流专业。

激活技术赋能教育新引擎。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塑造未来。学校按照“1369”“数字重理工”建设思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已建成智慧教学空间、新型智慧教室、智慧共享平台、课程学习平台,打造“处处能学”的智慧教育条件。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形成国家、市级、校级三级虚拟教研室建设体系。积极响应“慕课西部行计划2.0”,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人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13 12: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温州日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召开研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先行工作本报讯 (记者 郑序) 近日,市长张振丰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先行工作。会议指出
2023-11-05 14:07:00
...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是高素质人才成长的沃土,也是创新型科技人才成长的最佳环境。要通过高水平的教育治理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优势落实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各方面,不断推
2023-10-24 05:25:00
...琳 张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科技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新闻发布会上,省委组织部、
2023-06-28 07:06:00
...、高端人才、重点项目高效协同浙江:一体联动建设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强信心 开新局】◎洪恒飞 杨一之 李崇高 本报记者 江 耘“加强战略规划、年度计划、重大平台、高端人才、重
2024-02-09 01:42:00
...自:杭州日报推动科技和人才转化双提速西湖区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实践范例本报讯(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张晓莹 章洁 谢雯艳)为继续推动高校经济高质量发展,吸引更多青年人
2023-07-09 06:05:00
...自:台州日报沈铭权在调研高等教育工作时强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本报讯(记者洪雨成)10月12日,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沈铭权在调研我市高等教育工作
2023-10-13 01:13:00
...向不符合要求、达不到预期目标的,及时予以调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之“新”人才成为会议的“高频词”。会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实质性贯通。一体化进程更加聚焦打破藩篱、
2024-02-23 08:52:00
...育教学协同创新的实现路径,深入谋划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工大实践,以科教融汇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什么是科教融合?就内涵而言,科教融合主要是指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实
2023-08-24 18:52:00
...更大力度办教育、兴科技、育人才”,进一步突显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系统性、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紧迫性。回顾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科技和人才总是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势头好
2024-01-22 05:20:00
更多关于教育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