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4-07-08 07:00:00 来源:四川日报

●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激发人才潜能,人才涌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催生新的创新需求。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助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人才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三者应高效协同,统一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

□虞宁宁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的战略支撑。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建成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明确提出,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不断深化形成的规律性认识。

科技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由若干要素和子系统组成,系统、整体、协同是建设进程中的关注要点。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曾提到,“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要“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是这些重要论述的具体表征。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核心要义是以拔尖创新人才为生力军,引领国家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和高端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学技术创新高地、思想高地,把握和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从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而实施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激发人才潜能,人才涌现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发展催生新的创新需求,三者循环共生,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人才、教育、科技三者的关系来说,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科技助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人才是教育和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三者应高效协同,统一于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中,以教育、科技和产业等链条的全要素投入,以学科交叉、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共同致力于人才的成长。

人才具有独立创新思想和主观能动性,在科技强国建设中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曾提出“六个坚持”,其中,针对人才方面,提出的是“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从“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到“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发展演变,体现了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综合性和持续性需求的深入理解。“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强调了人才是第一资源,而随着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人才驱动创新认识的不断深入,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才能构筑人才竞争优势,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需要突破理念、体制、机制和治理能力的制约,打破常规,高位谋划,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具体路径包括:

树立教育科技人才大系统观,加强高位谋划,顶层设计。基于大系统的整体观,科学认识大系统中教育、科技、人才各要素和子系统的性质与功能,明确大系统是具有新功能的有机整体,超越各要素与系统的简单加和。在系统观念的指导下,进行高位谋划,顶层设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和高位全局谋划,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蓝图,整体性推进阶段性目标和任务。

建设教育科技人才的互通机制,促进要素流动与资源共享。基于系统的开放性原理,建设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衔接与互通机制,突破教育、科技、人才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的束缚,以跨界、协同思维,创设大系统要素流动与资源共享机制,重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格局,使三者走向融合,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高质量战略项目,推动形成行之有效的集成攻关体系。强化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发挥高校人才集中的优势,以高水平学科研究团队带动前沿科技创新;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国家战略发展急需的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以知识共创、共享和赋能为中心,推动多元跨界主体跨学科领域、跨区域的协同与合作。加快推进科教融汇,推动科研院所改革发展,聚焦“四个面向”需求,强化超前谋划和系统布局,构建涵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链条国家科技计划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意识,强化协同融合。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不同科技创新主体的优势,高校、科研院校聚焦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突破与技术创新,企业聚焦于应用研究。重视和切实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以产业链的需求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的需求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的需求布局教育链。以科技的创新研发和社会复杂现实问题的解决连接人才与教育,在科技研发的场域中,在复杂问题解决的实践中,磨炼人才,推动创新人才不断走向卓越,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的多元转化和创新发展,最终形成教育人才科技创新各链条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完善人才发现、培养和评价机制,激发创新潜能。基于网络和大数据支持,建立人才发展全过程识别与培养监测系统,及早发现有潜质的创新人才,针对不同产业需求、不同专业领域和不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培养,构建分层分类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急需领域的一线实践、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场景以及国家重大项目的协同作战,使不同梯次的创新人才得到历练和成长。同时,充分发挥评价机制的导向作用,形成重视创新价值、成果贡献、学术能力综合表现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科学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在应急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打破常规,为青年创新人才提供机会和平台,创造施展空间,扫除体制障碍,激发青年人才的科技创新潜能。

加强组织、经费和法治保障,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强党的领导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组织建设,明确以服务为组织的核心职能,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大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的信息、资源互通与共享,维护系统的稳定性和向上发展,促进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加强财政教育科技人才经费的联合使用效能,避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战略性的保障支出。加强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立法建设,明确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以法治力量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

(作者系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8 08:45:1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生产力的制度优势。释放人才的创新活力,需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机制。历史经验表明,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基础是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否则,即便出现有利的技术扩散、产业转移和大规模
2024-02-26 06:07:00
...源转变为优质的教育资源,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通过高水平人才供给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通过高水平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张杰说。采取有效举措,加大高校与科研
2024-03-10 21:54:00
...外相关领域专家赴毕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实现良性循环,推动人才事业双向奔赴。健全考核机制,实现“进”和“出”良性循环。建立工作室定期考核评估及学员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专家工作
2024-04-01 03:42:00
...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体系,坚决避免“体内循环”“闭门造车”的现象;要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教育链融合
2023-02-22 16:13:00
以人才教育科技协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要铸牢绿色技术这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大力推广节水节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2025-04-10 15:41:00
共话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
...会发言。胡广坤: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统筹推进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胡广坤发言时说,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不断推进产教融合、
2025-09-10 21:23:00
...培养专项,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和人才跟踪培养机制;等等。从长期看,要完善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教育体系,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
2024-06-04 05:36:00
...分段式培养;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优势,构建“科—教”内循环分段培养模式、“教—产”外循环培养模式、“科—教—产”大循环的培养模式。改革七:从争取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入手,提升服
2023-08-24 18:52:00
...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一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人才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重要性,为以高质量人才工作
2024-02-07 08:47: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东高河村重生记
昔日漫天煤灰 今日漫山花海东高河村重生记——绿水青山这样变成金山银山(二)9月20日,游客在邯郸市复兴区东高河村游览。 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今年5月
2025-10-06 07:52:00
河北国际陆港创新拓展“班列+”业态临西轴承通过中欧班列发往海外市场河北日报讯(记者贡宪云)9月29日,在临西“国际轴之城”产业园
2025-10-06 07:52:00
创新消费场景 发挥区位优势 推出特色商品“河北游”持续带火“河北购”“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句旅游宣传语的含金量不断上升
2025-10-06 07:54:00
省政务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四主动”服务法企业换证“线下零跑动、办事一次成”河北日报讯(记者解楚楚)今年,河北省政务服务中心聚焦企业办事痛点
2025-10-06 07:54:00
从好标准、好设计等“六好”方面推出若干措施我省加快推动“好房子”建设河北日报讯(记者宋平)从遮风挡雨到追求品质,“好房子”的内涵不断升级
2025-10-06 07:55: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高宇农业园:农业嘉年华 尽情享快乐
雄安新区郊野公园、高宇农业园农业嘉年华 尽情享快乐9月30日,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6 07:55: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智能管板栗 亩产翻两番
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智能管板栗 亩产翻两番10月2日,秦皇岛市抚宁区英山河村栗农黄全书手捧丰收的板栗笑脸盈盈。 河北日报记者 孙也达摄“你看这地上落的栗子
2025-10-06 07:56:00
聚焦新能源装备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精准招引项目邢台以链招商力促两大产业聚链成群河北日报讯(记者王永晨、闫德见)9月28日
2025-10-06 07:57:00
记者走基层·秋游乡村 尽赏“丰”景|兴隆县小关门村:灾后深山村 又闻果飘香
兴隆县小关门村灾后深山村 又闻果飘香10月1日,游客在兴隆县小关门村果园采购蜜梨。 河北日报记者 陈宝云摄10月1日清晨
2025-10-06 08:00:00
国庆中秋假期 厦门继续跻身外国游客最喜爱的十大“中国游”目的地
鼓浪屿以多元文化、开放包容的魅力受到境内外游客青睐。图为鼓浪屿钢琴艺术周演奏现场。(鼓浪屿管委会 供图)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厦门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如春风拂过
2025-10-05 08:35:00
河北日报讯(记者刘光昱)9月30日,由雄安新区农业农村局和容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第三届)雄安新区农业嘉年华在雄安郊野公园开幕
2025-10-05 08:35:00
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厦门文旅市场交出亮眼答卷
连日来,厦门中山路游人如织,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厦门日报记者 陈偲瑶 摄)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王元晖 通讯员 彭军)国庆中秋假期前三天
2025-10-05 08:35:00
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进入二审严守安全底线 保持市场活力河北日报讯(记者霍相博)9月28日,河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河北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点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修改情况的报告
2025-10-05 08:38:00
中新经纬10月3日电 据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网站消息,为严厉打击盗采盗挖矿产资源等非法违法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5-10-05 09: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