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国内

以人才教育科技协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类别:国内 发布时间:2025-04-10 15:41:00 来源:中国网

文丨崔志远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农业现代化征程开启了新的历史篇章。这份锚定2035年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勾勒出农业强国建设的宏观图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阶段,必须统筹抓好人才、教育、科技的协同联动,为农业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以人才振兴筑牢农业强国的核心支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规划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为破解农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精准路径。

高端农业科技人才是创新突破的“先锋队”。当前,我国农业科技领域仍面临高端人才储备不足、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薄弱等挑战。规划强调“加强国家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正是抓住了人才工作的“牛鼻子”。要优化科研机构布局,在粮食安全、生物育种等重点领域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完善“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机制,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主战场,为突破“卡脖子”技术提供智力保障。

农业强国建设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基层应用型人才在技术转化上的“主力军”作用不可或缺。规划对“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作出专门部署,凸显了对一线人才的重视。这些扎根田间地头的人才,直接服务于亿万农民,是农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涉农职业院校与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施定向培养计划,着力培育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先进技术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基层治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领航员”。规划将“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推动基层监督体系衔接”纳入人才工作范畴,展现了农业强国建设的系统性特征。从产业发展到乡风文明,从生态保护到组织振兴,都需要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高素质治理人才。要建强基层“头雁”队伍,实施村党组织书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吸引更多返乡创业人才、高校毕业生通过“乡村振兴人才专项计划”投身基层治理,完善激励保障政策,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稳固的组织保障。

以教育提质夯实农业强国的发展根基

教育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更是科技进步的源头活水。规划强调“加强高校涉农专业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水平”,彰显了教育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

高等教育要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当前,我国涉农高校在学科建设、原始创新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规划提出“改善农业领域国家实验室条件,建成世界一流农业科研机构和研究型高校”,为高等教育锚定了新坐标。高校应聚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食品科学等前沿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农工”“农理”交叉学科布局,推行“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的培养模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战略型人才,让“论文写在大地上”成为涉农教育的鲜明导向。

职业教育要成为应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规划支持“涉农高校、企业开展高质量职业技能培训”,正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体现。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支持龙头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开发“田间课堂”“数字农园”等新型教学场景,让更多青年在实践中掌握智能装备操作、农产品电商运营等现代农业技术,夯实基层人才队伍基础,为农民职业化开辟新路径。

文化教育要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纽带。规划对“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表明教育在农业强国建设中具有双重使命:既要传授技术知识,更要传承文明乡风。要大力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依托乡村振兴文化站、非遗工坊等载体,培育乡土文化传承人,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农耕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涵养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文化自信的力量。

以科技突破激活农业强国的创新引擎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规划将“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重点,明确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路径。

种业振兴是农业科技自立的“芯片工程”,攥紧中国种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规划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大豆油料、耐盐碱作物等重点领域开展攻关,体现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突破种源“卡脖子”技术,实现“中国粮用中国种”,农业强国建设才有根基。

数字技术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规划强调“促进数字技术与现代农业全面融合”,从“天空地一体化观测网络”到“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描绘了智慧农业的新图景。推动5G基站、物联网传感器在农田牧场全覆盖,开发推广农业无人机等智能装备,建设农产品全产业链追溯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病虫害诊断、市场行情预测等场景,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更将重塑农业产业形态,为乡村振兴插上数字化翅膀。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挑战,规划提出“加强农业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聚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生态循环农业等领域,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要铸牢绿色技术这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大力推广节水节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支持生态循环农场、零碳乡村试点建设,推动农业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良性互动。

教育出人才,人才促科技,科技兴农业。以协同联动凝聚农业强国建设合力,需深刻把握人才、教育、科技三者相互赋能、循环促进的创新生态本质。规划中“加强涉农干部培训”“实施人才支持计划”“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等部署,核心在于推动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强基工程”,通过高校与职业院校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教学,为农业领域输送高素质人才。人才携知识技术进入科研机构、企业园区及田间地头,将教育成果转化为科技创新动能。科技创新成果又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推动课程体系更新,为教育改革“引路”,使教育与科技在对接需求、反哺升级中形成协同共进的动态平衡。通过打通人才评价、成果转化、要素流动等堵点,让人才、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农业领域充分涌流,进而形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农业强国建设生动局面。

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才支撑的“关键变量”到教育奠基的“基础工程”,再到科技驱动的“最大增量”,三者协同构成了破解“三农”难题的系统方案。新征程上,要以规划为蓝图,统筹推进人才集聚、教育提质、科技攻关,在希望的田野上全力书写农业现代化的崭新答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筑牢坚实根基。

以人才教育科技协同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责任编辑:申罡】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4-10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本文转自:农民日报张雅光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科技、教育、人才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涉农高校是农林类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
2023-07-29 05:55:00
相约高博会 | 第63届高博会新农科2.0论坛在长春举办
...研讨,探索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适配路径,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该论坛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吉林大学主办,全国新农科建设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与吉林农业大学承办。作为高博
2025-05-24 22:20:00
...培养基地,要培养的是心系“三农”、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建设者”,是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为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接班人”。涉农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
2023-10-04 03:09:00
...本文转自:黑龙江日报主题教育在学思践悟中凝聚起教育强国建设强大动能我省高校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本报记者 赵一诺学深悟透,实干为要。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省高校紧紧围绕“学思想
2023-09-18 06:36:00
躬身教坛 强国有我︱贵州:建设特色教育强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默默躬耕教坛,书写了“强国有我”的最美答卷。贵州大学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提升服务推动高等教育特色创新8月30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三批“全国高校
2023-09-10 11:24:00
...院在推动新农科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教育力量。教师是教育的根基,是推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贾思勰农学院通过“种子计划”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
2024-12-27 11:16:00
广西:筑起职教对外开放创新高地 | 各地教育成就巡礼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教育系统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2024-08-18 16:57:00
以人才振兴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
本文转自:海东日报以人才振兴有力支撑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部积极推动落实代表委员建议提案□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郁琼源几天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建勤家庭农场负责人孙建勤在微信朋友
2024-02-19 01:00:00
人民财评: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建设农业强国
...,为农民提供增强技能、提升本领的必要条件。针对农村教育科技资源缺乏,农民对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缺少认知和获取渠道的情况,各地各部门要通过开展各种专业培训项目,从文化、技术、经营、
2023-11-22 15:20:00
更多关于国内的资讯: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薪火映黔山】深河桥:天翻地覆盛景兴
站在修葺一新的深河桥边放眼望去,满目苍翠,流水潺潺。80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去,这座饱经风霜的石桥依然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
2025-09-07 14:01:00
从“中山干部”到“水城战友”|陈淑梅的双重使命与山海情
从中山到水城,跨越山海,六盘水市水城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六盘水工作组水城小组组长陈淑梅的身上有着双重使命
2025-09-07 14:01:00
7年,205倍!一位粤黔“链上”企业家的选择与答卷
2004年,贵州青年何显平从贵州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现贵州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南下佛山,成为一名材料研发工程师
2025-09-07 14:01:00
三明:光荣退役 再启新程
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开展退役士兵欢送仪式。东南网9月7日讯(通讯员 钟炜俊文/图)近日,武警福建总队三明支队开展退役士兵欢送仪式
2025-09-07 09:43:00
近日,西安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老年人优待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专题询问。 西安市人大常委会8位委员
2025-09-07 08:02:00
千名舞者汇聚长春 2025中国·吉林省体育舞蹈公开赛暨街舞国际邀请赛开赛
9月6日,由吉林省体育局主办、长春市体育局承办的2025中国·吉林省体育舞蹈公开赛暨街舞国际邀请赛开幕式在长春体育中心五环体育馆举行
2025-09-07 07:10:00
地方师范高校与民族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联盟在承德成立让更多青年学子成为非遗传承者和传播者河北日报讯(记者李建成)9月6日
2025-09-07 07:42:00
深入实施市场、政务、要素、法治、信用五大环境提升工程河北“十四五”营商环境优化成效显著河北日报讯(记者冯阳)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
2025-09-07 07:42:00
河北日报讯(记者韩莉 见习记者崔玉洁)9月6日,记者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将于9月28日至10月8日在沧州市吴桥县和石家庄市举办
2025-09-07 07:47:00
1—7月,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高于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活力涌动河北日报讯(记者潘文静)今年以来
2025-09-07 07:49:00
河北省第十六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正式启动河北日报讯(记者崔丛丛)日前,河北省第十六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正式启动。本次宣传月以“中华民族一家亲
2025-09-07 07:52:00
德州天衢新区宋官屯街道:创新党建“四融”路径 绘就街区“善治”图景
鲁网9月6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费书慧 通讯员 范雪迎)德州天衢新区宋官屯街道聚焦新兴领域党建发展需求,以街区党建为切入口
2025-09-06 14:39:00
以新闻寻找初心,“新传学子延安行”实践团队开展沉浸式新闻活动
2025年9月3日,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传学子延安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王皮湾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延安革命纪念馆
2025-09-06 15:13:00
乡村焕新途,笃行再启程:青年团队因势而动,以文创绘山海、承泥艺,助力海胆产业与旅游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在于激发乡村自身发展动力,促使自然优势、文化特色与产业进步协同共进。近期,广东财经大学“捷胜远航”实践团怀着对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捷胜镇的长久关注
2025-09-06 15:47:00
党建联建聚合力 政企携手促发展——中建五局烟台韩华项目党支部联动地方财政、税务部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
鲁网9月6日讯为搭建互利共赢桥梁,共绘协同发展蓝图,近日,中建五局山东公司烟台韩华项目党支部联合烟台黄渤海新区财政局、烟台开发区税务局
2025-09-06 1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