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夏至的至,是什么至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22 07:10:00 来源: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文|卢恩俊

夏至是我国先秦时就确立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后来逐渐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亦称“夏节”“夏至节”。

夏至的至,是什么至

夏至的“夏”,最早见于甲骨文,后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至,会意字。甲骨文中的至字,上为矢箭,下横示地。箭矢抵至地之形,“象矢远来降至地之形故也”,所射到的地方,表示箭靶,合起来像箭射于靶子之上,本义是“到达”,引申为“极”义。说起箭矢之“至”,最经典的是《史记》所载西汉名将李广冥山南麓打猎的故事:“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后来便流传成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至理名言。

而二十四节气中的“至”,说的是阴阳至极转换的节点,“二至者,寒暑之极。”正所谓“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按我国传统科学的解释,冬至起,阳气从地心向上走,夏至起,阴气从地心往上走,所以冬至是“阳生”,夏至是“阴生”。

所谓夏至,其“至”包含几个“最”的意思:夏至是地球离太阳最远的一天,是远地日。所以,这一天是太阳相对地球最高的一天,是太阳相对地球的引力最小的一天,是地球自转速度相对最慢的一天,是太阳日照时间最长的一天。这几个“最”,点出了夏至节气的突出特点。

夏至的至,是什么至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中的“晷”,是和“至节”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字,“晷”的本义是日影。“昼晷”就是我国古时候利用日影来计时的计时器。早在周代,古人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日影最长和最短的两天,分别定为夏至和冬至。

中国的上古先民,测定夏至,还包括冬至、春分、秋分,测定的方法叫“立杆测影”,竖着的“杆”和丈量日影的工具,确定时间及方位的标准。据先秦《周髀算经》记载,上古先民最早是以自己的身体来测量日影变化的。通过与“晷”相关的另一个“昃”字,在甲骨文里左边是一个太阳,右边或者右上方是一个歪斜的人的形状,也能说明“以身测日”的史实。古人就是以太阳行经黄经90度,正在头顶,定为夏至,从而划分其它的节气的。

过了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所以就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而“夏至一阴生”之际,古人要以阴性的物质进行祭祀,以增强阴的力量,改变阳盛阴衰的结构,使之阴阳调和。《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同时,芒种刚过,新麦收获,正值早黍登场时,有的地方流行过节尝新的习俗。在南方,此时令尝新庆丰吃三鲜:地三鲜是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三鲜是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三鲜是海丝、鲫鱼和咸鸭蛋。在北方这天吃面条,既可以尝新庆丰收,又可以讨一个长长久久的吉利,此俗延续至今。

(本文作者为文化学者、山东省作协会员,出版诗文集《无影之水》《写在大地上的飞翔》《生命的汉字》)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22 08: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用甲骨文的方式打开盛夏
...。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樊雪婧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人们迎来最长的白昼;这一天,盛夏开启,荷风送来香气,蝉鸣声此起彼伏。当
2024-06-21 19:25:00
帝尧“光被四表”:现代研究改写认知,难怪说山海经描述欧亚地理
...,比如以下两件遗存: 首先是木胎漆绘圭尺,用于测量日影长度。圭尺上有20个标出的刻度,其中第11个突出(距离顶端39.9厘米)。现代复原实验发现,当地夏至正午日影长度与第1
2023-09-12 15:32:00
聊聊中国钟表演化史
...一套更为精确的计时系统,这就是立表测影,也即“昼参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所谓“立表”,也叫“立中”,甲骨文中的“中”是带旌旗的杆子。通过立表测影,古人不仅能够定位空间,
2024-03-11 19:15:00
斗转星移说夏至(新语)
...活让中国人认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很早就懂得利用日影变化开展观测活动。古人测量日影的工具是土圭,也称圭表,由圭、表两部分组成。平放在石座上的尺为圭,直立在圭上南北两端的标杆
2024-06-21 05:38:00
古人的“正”字本义
...使“辨方定位”更加准确,还将夜间对星辰的观测与测量日影结合在一起。《周礼.考工记.匠人》曰——匠人建国,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shi)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
2023-08-06 19:24:00
...“立夏尝三新”或“立夏见三新”。“三新”也可以说“三鲜”,有的地方品尝苋菜、蚕豆、黄瓜等“地三鲜”;有的地方品尝海蛳、鲥鱼、河豚等“水三鲜”;有的地方品尝樱桃、杏子、枇杷等“
2024-05-04 00:38:00
穿越时光听讲座:探寻历法节气背后的文化脉络
...测定是制定历法的基石。古代的圭表测量技术,通过测量日影长度确定冬至和夏至,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二十四节气,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指导。黄黎星教授还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起源
2025-02-16 01:29:00
忽然立夏 万物繁盛丨今日冰城最高气温20℃
...季,天气节奏逐渐回暖向好。立夏时节,民间历来有“尝三鲜”的习俗,三鲜即地三鲜、水三鲜和树三鲜。地三鲜一般指蚕豆、苋菜、黄瓜,水三鲜指海螺、河豚、鲥鱼,而树三鲜指樱桃、枇杷、杏
2023-05-06 18:51:00
“中国字 中国人主题展——甲骨文中的汉字人间”开展
...公司、山东友谊出版承办的“中国字 中国人主题展——甲骨文中的汉字人间”正式开展。山东出版集团领导参观本次主题展《中国字中国人》书中的107个汉字被做成了可看、可听、可旋转的立
2023-07-29 19:5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抗战中的太原:作家胡正的抗日足迹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山西作家胡正(资料图片) 山药蛋派作家以赵树理为代表,还有被称为“西李马胡孙”的西戎、李束为
2025-08-22 08:06:0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赵旭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无数英勇的中华儿女投身抗战
2025-08-22 09:38:00
1965年上映的中国戏曲电影《节振国》,讲述了1938年开滦赵各庄煤矿工人纠察队队长节振国不畏强暴,率先带领工友们掀起五矿同盟大罢工的浪潮
2025-08-22 10:14:00
一份《救国时报》串联起万里之外的东北抗战记忆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众多泛黄资料和照片中间,一摞新书映入了中国吉林网记者的眼帘,这本书就是《远隔重洋的呐喊:〈救国时报〉东北抗战史料选编》
2025-08-22 13:06:00
在吉林这片土地上,藏着一群人的热血与不屈——东北抗联的故事,你必须知道!
听,在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展厅里,吉林省博物院讲解科科长崔玉卓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东北抗日联军的故事:“周保中这样表述这段艰苦的岁月:‘听不到党中央的声音
2025-08-22 13:07:00
海报图品 | 齐国那些不可错过的历史名场面
AI图生成:刘伯垚、孙莹长图设计:王岩文案:孙莹、田泽文
2025-08-22 17:41:00
从春秋首霸到稷下争鸣,齐地往事织就斑斓长卷
在齐鲁大地上,齐国的历史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每一个事件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串联起从立国到兴衰的千年风云。自姜太公受封于齐奠定基业
2025-08-22 17:49:00
“石镌风华”太原纯阳宫藏历代墓志精粹展,8月22日在山西古建筑博物馆(纯阳宫)开展。作为山西首个以“墓志发展演变”为主题的展览
2025-08-22 20:30:00
首次公开亮相!限时展出!这两件青铜器到底有怎样的意义?
日前在榆树市发现了两件夫余国的青铜器——青铜鍑和青铜锸,8月22日起在新民大街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限定首展,首次公开亮相
2025-08-22 20:58:00
抗战中的太原:谷草藏英雄 谱写鱼水情
浴血山河——抗战中的太原王立岗(右)回太原看望父老乡亲。(图片由王立岗儿子王洪提供)翻开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历史画卷,一个发生在太行山麓的动人故事跃然眼前
2025-08-21 07:20:00
我们的抗战|军民情深:一碗饺子的牵挂与八十年的守望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徐宁 于洋 王琳“我村人民年年莫忘,今天来送饺子给你们拜年。”在山东临沂朱村,每逢大年初一
2025-08-21 10:21:00
宋韵留香 四时风雅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 一缕青烟自香炉袅袅升起,茶汤在盏中泛起云纹……在历史的长河中,宋代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其文化之昌盛
2025-08-21 10:47:00
丰乐剧场墙缝里藏了六把刀
如果你来到吉林省近现代史展,一定会被一楼一个展柜里保存非常完整的沙俄哥萨克军刀吸引,展柜里的军刀闪着寒光,刀上的花纹清晰可见
2025-08-21 10:55:00
【灵山夜话】张恨水笔下的上饶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通俗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超千万字,既有《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风靡一时的言情小说
2025-08-21 1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