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古人的“正”字本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06 19:24:00 来源:戏说三国

古人的“正”字本义

大盂鼎

“正”,是现代汉字中的常用字,含义明确——不歪即“正”;不“正”则歪。

当然,这是说主要含义。除此之外,“正”还有太多字义。

甲骨文有“正”字。卜辞中,曰“臣正”或曰“正”,均指商王麾下大臣。这是主要含义。

西周初的“大盂鼎”,记载了康王对贵族“盂”的训诰和赏赐,鼎内有铭文19行,共291字,内有“殷正百辟”语。这个“正”,亦泛指殷商臣僚;“百辟”,指“百官”。魏征奉敕所撰《九成宫醴泉铭》中用到。“大盂鼎”铭文里,还有“文王命二三正”的话,是虚指周文王统命周朝的臣官。

古人的“正”字本义

毛公鼎

周代,“正”,为“官职”无疑。

《毛公鼎》《弭仲簋》金文有载;《尚书》的《文侯之命》《洪范》《康诰》《洛诰》,还有《诗》《左传》《国语》等典籍中亦多有。使用最多的是《左传》。

上述铜器金文和典籍记载中,“先正”“友正”“庶正”“大正”“有正”“正事之臣”等等,是对官员的虚指、泛指。而“卜正”“工正”“校正”“遂正”“少正”“马正”“陶正”“贾正”“历正”“农正”“田正”“南正”“火正”等等,就是说的具体官职名称了。

“官职”或“官员”,是“正”字本义吗?商周又为何以“正”称“官”?

这是个问题。

甲骨文的“正”,写如以下——

古人的“正”字本义

象形加会意,似在方形下止步。

这不仅让人联想到“方正”这个词。

《管子.明法》曰:“明主者,有法度之治,故群臣皆出于方正之治,而不敢为奸。”

这是以“方正”作比喻,讲“为政”与“执法”须“端平正直”,不偏不倚。

“端平正直”,通俗地说,就是“横平竖直”,中规中矩。

伪孔传《尚书.说命上》:“惟木从绳则正”。

《荀子.儒效》:“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

这里的“绳”和“绳墨”,说的是木工工具,可以“使木直”“使柱正”。如《易.坤.文言》所云:“直其正也。”

古人的“正”字本义

实际上,古人对“绳”的使用和理解,要早得多且深刻得多。

距今7000年前的中国上古先民,已经掌握了“立表测影”的方法和理论,从而确定“正东、正西”“正南、正北”的方位,古人称之为“二绳”。

《淮南子.天文训》云:“子午、卯酉为二绳”。

新石器时期,“二绳”被表现为“+”这样的符号。也就是许慎在《说文》中对“十”的解读:“‘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古人的“正”字本义

距今7000年前的古人,还深刻认识到,当把“一”和“丨”均平行加粗,即得到一个“亜”字图形。这种图形,在河姆渡文化以后的各类新石器遗址中,不断被发现。

“亜”字图形的意义,一是在于说明古人在探讨“+”图形的四个夹角的定位,《淮南子.天文训》中称为“四钩”“四维”,即“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二是在于,“+”图形中“一”和“丨”平行扩展的最终结果,就行了一个正方形。这应该是上古先民最初的“天圆地方”宇宙观之“地方”概念形成的原因。

古人关于“正”最早的理念,应该源自上述观象授时、认知天地的过程。

何妨把甲骨文的“正”字,理解为“止于方正”。“正”,就是通过“观象授时”而“辨方正位”。

古人的“正”字本义

《周髀算经》,概括了先秦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学说。其云——

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这段话所说的“正”,不仅是不歪之“正”,还是“校准”“校正”之“使端正”。

上古先民,为使“辨方定位”更加准确,还将夜间对星辰的观测与测量日影结合在一起。

古人的“正”字本义

《周礼.考工记.匠人》曰——

匠人建国,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shi)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縣”,是“垂悬”;“槷”,即“柱”,木之正者。

这是说,在平地上立表,再以所立之表为中心画圆。日出日落的表影,与这个“圆”相交的两点以直线连接,所指向的,就是“正东、正西”的方位。这条直线的中心,与所立之表垂直方向的延伸直线,所指的,则是“正南、正北”的方位。

请注意,这段话里说的“以正朝夕”,是把“正午”日影与夜间北极星(包括北斗)指示方位象印证,以保证所确定的“丨”,也就是“子午线”的精准;同时,也是将更精准的“丨”,与“日出日落”日影测量得出的“一”,也就是“卯酉线”再次验证,以使其真正“端正”。

古人的“正”字本义

所以,“正”,既有“端正”“使端正”之义,也有“验证”之义。

“正”是“证”的本字;“証”和“證”,是“正”的引申义和孳乳字。

《仪礼.士昏礼》:“殳戒女必有正焉,若衣若笄。”《注》:“有正者,以讬戒使不忘。”“正”,即“信物”“凭证”。

“以正朝夕”,还有另一番含义,就是“立表测影”与计算时间的关系。

《淮南子》记载了古人通过“游标定位法”,不仅使“辨方正位”更加精确,也使时间记录更为精确。

古人的“正”字本义

《周髀算经》,同样不仅记述了“定标法”,也记述了“游标法”。其云——

乃以置周二十八宿。置以定,乃复置周度之中央,立正表,以冬至、夏至之日,以望日始出也,立一游仪于度上,以望中央表之晷,晷参正,则日所出之宿度。日入放此。

“游仪”即“游表”,在“定表”的东方,起始设立一根可移动的“表”,日出时由“定表”向“游表”望去,当与太阳形成一条直线,便可测定方向。每日的不同时刻,“定表”与“游表”日影的连线,便可记录时间。“度”,是“定表”画圆形成的“晷”,经过常年观测后,所记录的“时辰”就可以确定下来。

“正”,很好地将空间和时间结合在了一起。

古时,有“八正”一说。《史记.律书》言,“律历”为“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八正”,指“分至启闭”八个重要节气。

古人的“正”字本义

金文“正”字,不是止于方而是止于圆。《周髀算经》专门讲了圆方转圜和计算。

因此,“正”有了时间的起始之义。

《谷梁传》于“元年,春,王正(zhēng)月”之下注曰:“必举正月,谨始也”。《疏》云:“元年正月,实是一年一月。”

这就有意思了。何以偏偏把一月称为“正月”?

《公羊传》注曰:“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是说,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正月”是由王确定的。“王正月”,表示“大一统”,也就是君王权威至上。

古人的“正”字本义

“王”,即是名词又是动词,名词表示“王”的至高无上身份,动词则是如何确定“正月”,也就是一年之始的过程。

这个过程,叫做“建正”。所谓夏历以“建寅”为“正月”;商历以“建丑”为“正月”;周历以“建子”为“正月”,即古时所称“三正”。

现在的学者,对上述“三正”解释多有质疑,说“三正”还是泛指臣官。《后汉书》中,亦把“三正”解为“天地人”之“正”。

无论如何,“王正月”之“建正”,是体现王权的重要象征和标志无疑。同时,也说明,观测天象,“以授人时”的权力,古时曾牢牢掌握在君王手中。

古人的“正”字本义

小篆“正”字

这种君王权力,进一步具象化为古代部落酋长以致后来君王的宫室和墓葬的“辨方定位”上。

前面说到,《周礼.考工记.匠人》云,“匠人建国”,必辨方正位。

“国”,早期指天子或诸侯的都城。很像“回”字,只是外面的“囗”之四边并不相连。但“端正”和“方方正正”是必须的。

《诗.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方中,昏正四方。揆,度也。度日出日入,以知东西。南规定,北准极,以正南北。”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城邑和大墓,均呈“方正”之象。

后来的历代都城,包括民居,绝大多数是正南正北坐落而成。悠远的观象授时传统及由此形成的观念,是这种独特建筑形式的渊薮。

古人的“正”字本义

“方正”之象,即君王或帝王之象。由此,“正”引申为“政”。

《诗.小雅.》:“今兹之正”。《礼记.月令》:“仲春,班马正。”此二“正”,义皆为“政”。

《尚书.尧典》,说舜终于接受了帝尧让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其七政”。郑玄之前,包括《史记》在内,“七政”均为“七正”,当作“政”解。

甲骨卜辞中,“正”具有的“征”之含义。以上伐下曰“征”,以正伐不正曰“征”。“征”是“正”的引申和孳乳。

于是,“正”有惩罚之义,“正法”是也。

臣下觐见君王,称“朝正”。《左传.文公三年》:“昔诸侯朝正于王。”杜《注》:“朝而受其政教也。”

《论语.颜渊》:孔子曰“:政者,正也。”这是讲执政者其身须正,古时称臣子须“六正”。

这样,“正”又有了道德含义。

古人的“正”字本义

回到篇首说到的“正”为“官职”。

大约因为官员为“执政”“行政之人”,所以称“正”。

《尔雅.训诂》:“正,长也。”郭《注》:“正,谓官长。”这与“正月”是一年之首同一道理。《左传》杜《注》:“五正,五官之长。”

另外,或仍与古人观象及“星占”有关。

天有“宗正星”。甘氏《星经》云:“在帝座东南,主宗正卿大夫。”“宗正”是管官之官。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这都是天上的星宿,亦是天神。古人后来让这些神祇,又成了人臣。

何以有这种变化,秦汉之际的人们已经在探讨了。所以司马迁才说,他要“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他实在想弄清楚,天神和人间芸芸众生,相通又不同,其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6 21:45:1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令郎”“令嫒”是谁的儿女
...的人。《说文解字》:“令,发号也。从亼、卪。”造字本义:动词,发出命令(让人执行)。从“命令”之义,又引申指“使”“古代政府部门或机构的官名”等义。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024-03-11 20:29:00
闪耀吧!中华宝藏④丨让古人爱上洗手的青铜“神器”
...》中也提到“凡裸事沃盥”,不难看出,“盥”都是用其本义且多与“沃”搭配使用。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沃”和“盥”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沃者,
2023-12-25 13:28:00
如此“漫歩”不妥
...切不可多加一个右点(大脚趾)而错写成“歩”。“步”的本义是行走。“步”还可用作名词,古人把迈一次脚叫“跬”,即半步;迈两次脚叫“步”。“步”又引申为步伐、步骤之义,也引申为长
2024-01-22 19:31:00
“爸”与“爹”有何区别?为何古人叫爹爹
...意部分就是“父”,而表音部分就是“巴”。而“巴”的本义是指一种蛇类动物,因为它们喜欢缠绕在树枝上,所以也引申出缠绕、紧贴、恋慕等意思。根据考古发现,“父”字最早出现在商朝的甲
2023-10-29 20:00:00
考古发现印证历史,难怪古书说“黄帝制历”
...帝制历、仓颉造字传说等或许并非虚构。酉与酒 “酉”本义为酒,上古酿酒器(或盛酒器)的象形,但后来“酉”专指十二地支之一,“酒”专指酒水。也就是说,“酒”字出现的前提,在于“
2023-05-14 11:40:00
古代把“五行”按照“金木水火土”的排序是为什么呢?
五行学说是古人创造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该学说大概发源于于战国时期,且五行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尚书.洪范》。古代先民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金、木、水、火、土这5种基本物
2023-01-07 14:14:00
周朝灭亡的谶语,是什么呢
...之一。东汉刘秀夺取天下,手下号称二十八宿,这就是箕本义!箙:甲骨文,金文,字形状似插着箭矢的架子,本义指盛箭的器具,有称箭壶。根据汉字本义,檿弧箕箙,暗示胡人是天上二十八宿星
2023-01-06 15:25:00
汉代腌菜用菹罂
...也。”唐代大诗人杜甫亦有诗云:“长安冬菹酸且绿。”古人腌菜有哪些品种呢?典籍里可查到,周代有专门制作腌制品的人——醢人,在他们的手中,当时能吃到的蔬菜几乎都可以腌制。从《周礼
2023-12-14 17:39:00
古人称父亲为爹爹,现在称呼父亲为爸爸,这其中的区别在哪里?
...字是左右结构,左面的偏旁就是人的意思,而“人”加上本义为一群随从的“多”,便是说主人在出门在外时,往往身边会带着多个随从服侍的人。
2022-12-13 11:41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