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因为在古代社会,大臣怼皇帝的事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汉代的丞相曹参,他的上司汉惠帝因为不满其施政风格,对曹颇有怨言,结果曹知道后不仅不认错,反而教育了汉惠帝一通(具体内容见《史记》)。做臣子的活到这份上,也是很有勇气了。
这样的一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对比这两个专制王朝的历史,便会发现,清代大臣怼皇帝的力度,其实远不如明代。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设计的差异,应该占到第一位。
众所周知,明代的内阁制度,有着这样的操作逻辑:
大臣们把需要给意见的事情写成折子交给皇帝,皇帝简单浏览后发给内阁,让内阁大臣进行讨论,并写下他们的意见。
然后,阁臣再把自己的意见交还给皇帝做最后决定。皇帝认可了,就画个红圈,这就是“批红”。
最后,大臣们再按照皇帝的决定草拟诏旨,并交到六部去执行。显然,这样的制度结构中,内阁大臣们的意见,有时是富有决定性的。而当皇帝消极怠政时,阁臣更是成为了整个帝国真正的决策者。有了权力,阁臣自然是牛气三分,他们不仅敢于公然质疑皇帝的决定,甚至还敢通过最后“草拟诏旨”的环节来篡改皇帝的意见,以达成“先斩后奏”的目的。
面对既成事实,皇帝虽然雷霆大怒,但却无可奈何,因为内阁制度已经定型,而一旦对其稍作更改,即可能招致朝臣的联手反对。所以皇帝多只能通过重用近侍(宦官)的方法来制衡朝臣,结果收效甚微。
不过,明代阁臣弄权的旧事,在清代很快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清军入关后,为了让政权平稳过渡,清朝统治者大量采用了明朝的制度,内阁制度(清朝叫“内三院”)也不例外。可是,顺治也知道,如果不对内阁制度进行必要的改进,自己很有可能面临跟明朝皇帝同样的麻烦。因此,他决定趁制度还未定型时变变其中的逻辑,好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顺治是怎么做的呢?他知道,每天需要处理的折子,有发回内阁“众议”与“草拟诏旨”的过程,而他认为,必须在这些过程中及时施加自己的影响,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臣“独断”。
因此,他宣布在紫禁城的太和门外空出来几间房,自己摆驾其中,命令内阁大臣轮流带折子(当天需要处理的事情都在里面)来“同他讨论”,最后,在皇帝的亲自监督下,拟好发给六部的命令。
显然。这一过程是由顺治所主导的,碍于主上的威严,臣子多只能唯唯诺诺的附和,而顺治也可借此机会了解事情的原委。这就是“御门听政”制度。
顺治的这一套,被清朝皇帝继承了下来,到了康熙时候,康熙虽然把听政的地点改到了乾清门外,可始终没有放松对大臣草拟诏旨的监督力度。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清朝内阁大臣同明代内阁大臣相比,权力是大大缩小了,在顺治等人的制度改动下,他们由曾经的决策要员,一变而为皇帝意志的传声筒。而这一变化,也直接导致了清代阁臣无法再像明代阁臣那样去抗衡皇帝。既然抗衡都谈不上,那么批评自然更是无法做到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5 1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