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比较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内阁首辅谁的权力最大,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明朝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称为“内相之首”,内阁首辅称为“外相之首”,比较这两个职位谁的权力最大,也就是比较明朝内廷和外廷,谁的权力最大的问题。
明朝是历史上一个最为特殊的朝代。有一种说法,明朝几乎没有一个像样的皇帝,唯一能够拿得出来说的,也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明朝前面的几个皇帝,比如明成祖朱棣、仁宗和宣宗几位皇帝。从朱祁镇开始,明朝的皇帝就不像样了。此后的每一个皇帝,都有许多非常荒唐的事情。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天启皇帝都是多年不上朝,万历皇帝甚至三十年不上朝。
但就算明朝皇帝都不像样,但明朝的江山在很长时间里,依然非常稳固。这其实也说明,明朝权力最大的,还是皇帝。
因此,我们在讨论大臣们的权力哪个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讨论皇帝最信任谁的问题。皇帝最信任的,权力就最大;皇帝比较提防的,权力就有限。
内阁的产生,实际上就是皇帝提防大臣权力过大的结果。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然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但他是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历史上出过两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皇帝,一个是刘邦,一个是朱元璋。刘邦和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有权的大臣都非常忌惮,都一门心思地杀功臣。
但是,朱元璋显然比刘邦要高一筹。刘邦把功臣杀了以后,并没有解决政治制度的问题,朝廷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朝廷,军队应该交给谁来指挥,都没有明确的制度建设。当然了,也是刘邦没有时间来搞这个事情。他在平定了英布之乱之后,就因为受伤太重,过早去世了。而朱元璋不但解决了功臣的问题,而且还进行了制度建设。最大的制度建设,就是废除宰相职位,由皇帝直接统管六部。朝廷中只有一个中心,就是皇帝。
这种做法,有点相当于在一个公司里,没有总经理,直接由董事长来管理各个部门。
朱元璋虽然破天荒地取消了宰相职位,进行了非常特殊的政治设计,但是他没有想过,这种政治设计的前提条件是,皇帝必须是一个精力旺盛、十分勤政,而且能力卓著的皇帝。这显然就是朱元璋政治设计的局限性。
实际上,任何一个成功的政治设计,不能只为优秀的统治者设计,而要为所有的统治者设计,尤其要为平庸的统治者设计。也就是说,必须要让平庸的统治者统治的时候,都不能出问题。朱元璋取消宰相职位的做法,就不是给平庸的皇帝设计,而只是给优秀的皇帝设计的。只有皇帝特别勤政同时能力卓著,才能保障这套制度的正常运行。
实际情况是,还没有等到平庸的统治者出现,朱元璋自己就受不了了。很快,他就设置了内阁。
当然了,毕竟他是害怕身边人夺权。所以他明确规定,这些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帮皇帝参考意见,或者帮皇帝传达旨意。总之,朱元璋把内阁严格限定为秘书的角色,其官衔也是非常小的,远远比不上六部。
总之,朱元璋时期的内阁,就是一些跑腿的,或者参谋的角色,跟宰相是搭不上边的,也没有内阁首辅的说法。
但是内阁发挥作用,乃至发挥重要作用,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是内阁是皇帝的秘书,他们和皇帝的关系很近。尽管他们是传递皇帝旨意的,尽管他们是给皇帝当顾问的。但是皇帝干不了那么多事情,他们帮皇帝干,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且他们在传达皇帝旨意的时候,也可能传走样。不再是皇帝原先的想法。只要这个皇帝不再像朱元璋那样勤政能干,内阁他的权力和地位就会直线上升。
而且当内阁权力直线上升的时候,内阁首辅自然也就出现了。皇帝很勤政,他来主持内阁会议,最终由他来拍板。但假如皇帝不勤政。不太喜欢干这种事情了,或者皇帝昏庸,比较糊涂,那么皇帝的这些秘书们,就必须有一个人来主持开会,并且由这个人最终拍板定夺。
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在明英宗第二次当皇帝的时候产生并定型的。明英宗还算是比较能干的皇帝,但是从朱见深开始,皇帝就越来越不喜欢干事情。朱见深的内阁首辅万安,甚至给朱见深进献春药,让朱见深专心在后宫玩儿,从而让内阁权力变大。此后,内阁首辅就基本定型了,也就有了宰相的意味。
但是宰相的出现,显然是不符合朱元璋当初进行政治体制设计的初衷的,后世的皇帝虽然糊涂贪玩,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也害怕,自己玩着玩着,被谋朝篡位了。所以,他们不可能让内阁发挥太大的作用,尤其不想让内阁变成宰相。也因此,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朱元璋在进行最初政治制度设计的时候,对太监也是严格限制的。他明白,太监对皇权的危害,虽然没有宰相直接,但是在历朝历代中,太监确实有过很坏的影响。尤其是唐朝和汉朝后期的太监。虽然唐朝和汉朝是历史上很强盛的朝代,但是这两个朝代最终依然被太监给搞坏了。所以朱元璋明确规定,太监只能管后宫的事情,不能干涉前朝的事情。
但当朱元璋取消宰相职位,让皇帝直接面对六部以及其他朝廷官员的时候,实际上就为太监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前面我们说了,朱元璋这套制度要能够发挥作用,皇帝必须是一个非常勤政的人。但皇帝怎么可能那么勤政呢?所以慢慢的,明朝就出现了票拟和批红制度。
所谓“票拟”,就是当奏章交到皇帝手里前,先由内阁对这些奏章提出回复意见。但内阁不能直接把这些意见写在奏章上,而是写在一张小票上,交给皇帝,作为皇帝的参考。这有点儿相当于现在秘书给领导写讲话稿的味道。
本来内阁只是参考意见,但皇帝太懒,因此就干脆直接写在上面。但既然皇帝太懒,因此,他们连写在上面这件事都懒得做,于是找人来写。找谁呢?自然就是找太监。太监把大臣小票上的意见写在奏章上,这就叫做“批红”。这样的太监,就叫秉笔太监。
但就算太监帮助皇帝把意见填在奏章上,皇帝也懒得也难得进行最后的定夺,最后定夺的这件事,依然交给太监来干。最后定夺的这个太监,就叫掌印太监。掌印太监同意,才会把皇帝的大印盖在批红上,只有盖上打印的批红,才有法律效力的。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臣的一道奏章,最后要能生效,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把握了最后一道程序的人。显然,掌印太监作用是最大的。
明朝历史上最有权力的内阁首辅,莫过于张居正。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时候,万历皇帝还只是一个孩子,因此朝中大小事情,都是他主持在干。但就算张居正主持朝政,他依然害怕掌印太监冯保。冯保不给他盖章,他的那些命令也不能够生效。而张居正之后,内阁首辅地位,再一次急剧下降。掌印太监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以至于出现了魏忠贤这种既管后宫又管前朝的大太监。
明朝的这一系列的制度设计,虽然能够让大臣们互相制衡,而不能做大。皇帝很轻松。但是效率却变得非常低。以至于最终崇祯皇帝上台时,虽然他想发挥点皇帝的作用。但是他总是指挥不动那些大臣们。最终,明朝亡在后金和农民起义军手里。
崇祯皇帝去世的时候,非常愤怒地说,他不是亡国之君,但是他的手下都是亡国之臣,所以国家才亡了。但实际上,崇祯皇帝没搞明白,不是大臣们不行,是制度不行。而这套糟糕的制度,是他祖宗们设计的。他死后不是无脸去见列祖列宗,而是应该直接打他祖宗的脸。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30 23:45:25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