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6 14:25:00 来源:宋安之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明清两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的政权。因为清朝在入关以后基本上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制度,所以被称之为清承明制,两个朝代因此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所以两朝所在的时期,很多人习惯性合称为明清时期。

那么清朝既然是继承了明朝制度,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为何纵观这两朝皇帝,行事作风可以说是截然不同,整体来说明朝皇帝是个性十足,而且多怠政偷懒。而清朝皇帝则多是中规中矩,而且勤政自律,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为何两朝皇帝差别这么大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是清承明制,但两朝制度实际上大为不同。明朝的政治格局使皇帝有着怠政自由发挥的空间,而清朝的政治格局太过集权,皇帝可以说事无巨细的要处理因此只能被迫式的勤政自律了。而且明朝对于言路控制很松,皇帝经常被骂。清朝对于言路控制很强,没人敢骂皇帝,自然是有着评价一面倒的趋势。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其中的差别。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清承明制的情况。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公元1644年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在明亡以后,清朝趁机入关。

清朝在入关以后,为了拉拢官绅阶级,加之在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清朝就仿明制设内三院和六部等,所以清朝当时除兵制以八旗为根本以外,其他都沿袭于明朝制度,几乎无所更改,所以被称之为明承清制。

到了清末,仍旧有很多人认为:“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

正因为两朝制度高度重合,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更是一前一后的朝代,所以今天很多人喜欢以明朝皇帝来对比清朝皇帝。

虽然清朝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并且两个朝代同样都是君权高度集中朝代。但认真来说,两朝的官制多是名同实异,看似名字一样,但实际职权范围往往是大为不同的。

所以准确来说,看似清朝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但自己的本身特色并没有放弃,所以发展到后面,形成了满汉糅杂的复杂制度。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而这些不同之处体现在哪里呢?

宋安之先来说说明朝的监、阁共理朝政的模式。

众所周知明朝的君权高度集中的一个标志就在于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皇帝亲决国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当然朱元璋不只是废除丞相制,之后还将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拆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御史台也被撤销,不久后再以都察院形式恢复,但都察院最高长官由御史中丞改为左、右都御史,等于是权力两分互相牵制。

可以说明朝在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位时期,就已经在制度上集军、政、监察等大权于皇帝之手,并且将具备威胁皇权的丞相制度废除。

当然明朝后续的发展就很有意思了,明太祖朱元璋之后,明朝的政治格局并没有继续君权集中,而是开始走向了另一个方向。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因为并不是每个皇帝都像明太祖朱元璋那般精力旺盛,所以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开始出现,最初内阁的作用也就是相当于皇帝秘书班子。后来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仁宣时期,内阁拥有了相当大的权力,可以说是属于在六部之上的机构。

内阁权力大,明朝皇帝自然害怕内阁一家独大威胁皇权,所以开始有意思扶持宦官势力。诸如明成祖时期设东厂,到了明宣宗时期更是不顾祖训,在宫中成立“内书堂”来教太监读书识字,同时明宣宗还起用宦官代行皇帝的批红权。

可以说太监势力被皇帝有意识的扶持,开始成为抗衡内阁的存在。当然明朝的太监权力再大,但也没有独立的兵权。虽然太监监军和镇守的情况屡见不鲜,但兵权当时分散在武将、文臣、太监三方手里,最终都要听命于皇帝,所以明朝太监只能是皇权影子,可以制衡内阁,但威胁不了皇权。

随着明朝皇帝对于政治格局的设置,到了明朝中叶以后,可以说明朝形成了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的局势,双方互相牵制,而皇帝居中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可以说明朝的内阁和司礼监合起来,就相当于完整的丞相权力,甚至还犹过之。因此虽然很多内阁首辅被认为是实际上的丞相,但一些学者同样将司礼监的大太监称之为内相。

正因为如此政治格局,所以明朝皇帝有着自由发挥的空间,平常可以偷懒怠政。日常政务由内阁和司礼监来处理,自己只需要拍板国家大事就好了,这就是明朝历史上出现多位怠政偷懒皇帝,却没有亡国的原因所在。

当然正因为皇帝有着怠政偷懒空间,所以明朝的皇帝自然是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真实一面,所以就显得很是个性了。

再反观清朝,如果说明朝是君权高度集中的初级阶段,那么清朝这个后起之秀无疑是高级阶段了。

准确来说,围绕着雍正时期设立的军机处,意味着清朝君权达到巅峰。明清政治格局最大的不同在于,清朝的君权达到极点,是之前历朝历代所没有的。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可以说军机处的成立,使皇帝一人便可以将军国机要操于手。从此是寻常吏事由内阁票拟,军国大政由军机处大臣面见皇帝训示然后拟旨缮发,可以跳过六部等部门直接实施。诸如兵事,可以跳过兵部,直接发于前方统帅。

军机处的集权优势,在明朝是不可想象的。

打个不恰当比喻,虽然同为君权高度集权的朝代。但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以后,就有些走向不对,所以辅佐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结果是权力越来越大,皇帝干脆以太监势力司礼监压制,达到平衡,不至于自己大权旁落,皇权集中并没有更进一步,等于是止步于此。

而清朝的君权高度集中之下,雍正时期辅政皇帝的秘书机构军机处,虽然与内阁的本质差不多。虽然军机大臣拥有很大的操用人之权,但发展到后面,军机处的作用在于辅佐君权达到巅峰,更多是偏向于秘书机构性质,使皇帝的权力一直在巅峰。不像明朝内阁那般后面随着发展,权力太大影响到皇权,没有起到辅佐皇权达到巅峰的作用。

而正因为如此,清朝皇帝君权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好处是显而易见,可以达到真正的言出法随生杀予夺。但坏处很明显,因为权力太集中,所以很多方面事无巨细都要自己一个人处理才可以。正因为如此,所以清朝皇帝只能是兢兢业业的勤政和自律了,不然这些政务既不想假手于人,又不处理,堆积多了以后怕是帝国都不能正常运转了。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而明朝虽然属于是君权高度集中,但很明显君权集中是不如清朝的。所以内阁和司礼监可以辅佐皇帝处理很大一部分政务。皇帝轻松了,有自由时间,自然敢怠政偷懒,这样一来,自己的个人风格就展现了出来,因此自然是大多皇帝很是个性十足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言路控制方面。

明朝的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虽然大部分品级很低,但政治地位很高。

因为皇帝鼓励广开言路,不只是鼓励言官弹劾和纠察百官,更是鼓励言官规谏皇帝。刚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的想法应该是长远来看,利用言官来对后世皇帝进行规劝和监督,起到一个很好的作用。

但随着时间发展,明朝的言官很多时候并没有起到规劝和监督皇帝的作用。反而是很多言官为了博取名声,骂大臣骂皇帝,经常是将皇帝骂的是狗血喷头,关键是他们不是为了国事而骂,就是单纯的为了骂而骂。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正因为明朝对于言官的宽容,所以后世记载之中,明朝的皇帝自然是毛病多多,自然是“个性十足”了。

而清朝在入关以后,虽然全盘继承了明朝制度,但对于明朝的弊端可谓清楚的很。诸如宦官势力,就一直是大力打压,所以有清一代,并没有出现过明朝太监乱政的情况。

在言路控制方面,清朝相当谨慎。

清朝在前期进行了言路的整饬,因此废除了六科封驳制度,还有对于风闻言事进行了限制等等。康熙晚年鉴于"明朝国事全为言官所坏"。所以对大学士等曰:“言路不可不开,亦不可太杂”。总之就是言路要开,但绝对要压制,不能再出现前明之事。

正因为清朝皇帝有鉴于明朝言官之事,所以对于言官进行了很大程度上打压。并且随着君权高度集中,皇帝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裁,所以并没有言官还有其他大臣指责皇帝。诸如同样是下江南游玩,明武宗朱厚照只是一次就被骂的是狗血淋头。而乾隆帝六下江南,根本没有大臣敢指责,充分说明了清朝对于言路控制的很到位。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正因为言路控制的到位,所以清朝皇帝在当时记载中皆是英明神武的,皆是勤政和自律的。

最后总结来说,明清政治格局不同,虽然同样君权高度集中,但明朝的关键在于监、阁共理国政的平衡。所以皇帝有时间偷懒,一偷懒自然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然是个性十足了。而清朝的君权太过集中,可以说事无巨细都要处理,不处理不行,因此大多只能是勤政和自律。

而且言路控制上,明朝皇帝对言官宽容,所以被骂的是狗血淋头,因此缺点多多,自然个性。而清朝皇帝对于言官打压的很厉害,没人敢指责皇帝,因此大部分皇帝都是清一色的英明神武,并没有缺点,只有勤政和自律罢了。

正所谓以史为鉴,读史于此,真是感慨颇多。诸如明清两朝在言路控制上,一松一紧,皆是有着其独特之处,使人是唏嘘不已。

清承明制,为何明朝皇帝多是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是自律?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6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承明制,明朝皇帝多个性十足,清朝皇帝多自律
...理方法,又因明清两朝的时间处于交替之期所以又有“清承明制”的说法,通常来说便将明清两朝合二为一为明清时期。明朝是汉族人主导的封建王朝,而清朝则是由少数民族的满族人所建立的,虽
2023-05-01 19:10:00
清承明制:明朝内阁与清朝内阁的比较
历史学界有个说法叫“清承明制”,指的是清朝的很多制度和政策都是继承自明朝或者在明朝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比如总督巡抚制、行省三使制、皇帝直辖六部、言官系统等等,明清两朝的皇帝都住在
2023-09-21 01:50:00
清承明制的背后原因
...清朝对于明朝的制度可以说是全盘接受,因此被称之为清承明制。即便到了清末,仍有人认为:“我朝设官,大半沿前明数百年旧制”。虽然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本朝参考前朝制度来制定各种制
2023-11-11 05:45:00
明朝内阁制度的起源与演变
...大学士级别也有了高低之别,首辅是内阁的首席阁臣。清承明制,内阁仍为皇帝身边最为重要的办事机构,负责代拟意旨及诏令的传达等,但也进行了一些变革,最主要的是内阁中的最高官员大学士
2023-11-09 08:19:00
造成明朝多“昏君”,清代多“明君”的原因是什么
...然关于慈禧太后多少多少面首这事,还是不信为好。而清承明制,继承了明朝的集权,却没有制衡,所以帝王勤政却干了不少坏事。当然清代到了后期,逐渐形成中央满族亲贵和地方汉族官僚的制衡
2023-05-14 14:21:00
明朝和清朝谁对现在的中国影响大,哪个朝代昏君最多?
...庆时期,清朝版图达到最大。清朝全胜时版图政治上清朝承明制,又建立上书房、军机处制度,将帝王的权力纳入顶峰,臣子的权力被彻底压制,汉臣权力小,满臣则都是皇帝奴才,地方上全国建立
2023-01-07 17:44:00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种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一谈笔者的想法。“清承明制”的心心相通在清史学界,谈起清代制度的渊流,有一种说法无论如何不能回避,那就是“清承明制”。即便是激进的“新清史”爱好
2022-12-21 17:48
清朝入关后祭祀用太庙,太庙里明朝的老祖宗们去哪里了?
...己的正统,清朝入关时打的旗号是为崇祯帝复仇,表示清承明制,并对崇祯帝极尽哀荣。北京民间曾于传说,起初清兵入北京,想放火烧掉明朝太庙,有个叫剻忠的守庙老太监,奋死与清兵扭打,阻
2023-03-03 21:12:00
从里甲制度入手,看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在制度上集权?
...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因为清朝在大体上清承明制,所以人们习惯性将两个朝代经常在一起称呼,称之为明清。明清两朝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君权高度集中,什么是君权高度集中呢
2023-06-09 10:5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