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2-12-21 17:48:00 来源: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保尔】

在大众舆论场中,谈起中国古代的王朝,清朝的话题热度往往远高于其他王朝,而且辩论尤其激烈。有人热情称颂清朝广袤的版图,也有人猛烈批评清朝的落后腐朽。种种讨论,莫衷一是。

而相较于更为直观的文治与武功,围绕国家制度的议论并不多。当有学者评价清朝制度建设完备、成效显著,堪称“历朝历代最好”之时,不少网友纷纷“破防”。清代的制度建设究竟具有何种特点?能不能配得上“完备”,甚至是“完美”的评价?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上,清代的制度具有何种意义?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谈一谈笔者的想法。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清承明制”的心心相通

在清史学界,谈起清代制度的渊流,有一种说法无论如何不能回避,那就是“清承明制”。即便是激进的“新清史”爱好者,也不能不承认,清朝的诸多制度承袭自明朝。有人将这种情况简单描述为清朝入关之初制度草创,不得已而沿用前代。事实上,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清朝选择学习明朝的制度,绝非发生在入关之后,早在皇太极时代,还没有改称清朝之时,后金就已经出现了“承袭明制”的小高潮。

明朝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于弘治、万历两朝先后纂修的《大明会典》,皇太极特别看重这本书,早早地让人将其翻译成满文,然后一条一条对照,创制后金的国家制度。对于当时的后金来说,有些明朝的政治制度并不适用,但皇太极宁肯囫囵吞枣,也要有样学样,以至于明朝降将都进言:“《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

不过,这些话并没有影响皇太极学习明朝制度的热情,他依然嘱咐王公大臣们:“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

入关之后,清朝的统治者们能够更直观地接触明朝的制度章程,学习得也更加彻底。比如在中央层面,皇太极已经仿照明朝制度,将文馆改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更进一步,将内三院改为内阁,设大学士,完善翰林院,中央政治几乎完全按照明代内阁的行政规程操作。

在具体的规章制度方面,清朝的承袭明朝方式更加简单粗暴。比如顺治初年颁布的《大清律》,几乎就是《大明律》换了个封皮。传教士帮忙编纂的《崇祯历书》也是换了个封皮,成了顺治朝的《时宪历》。由于这种制度“换壳”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还特别大,忙乱之中少不了犯错,竟然出现了清朝法律还在为明朝皇帝避讳的尴尬事。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清朝统治者为何选择承袭明代的制度?一方面,这是常见的制度惯性。历史上新旧政权交替之后,为了尽可能维持国家机器的稳定运转,前朝旧制通常会被沿用,如同前朝的臣子也大多会得到任用一样。

但另一方面,清朝承袭明朝制度,更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究其根源,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清朝的皇帝与明朝的皇帝实有“心心相通”之意。

顺治帝曾与大臣们议论古往今来哪个皇帝最好,有人说是唐太宗,有人说是宋太祖,顺治帝却认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关键原因在于“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此后康熙帝赞颂朱元璋“治隆唐宋”,虽有收买人心之意,却也出自对朱元璋制度建设的高度认可。

废除宰相的明太祖朱元璋渴望绝对权力,建立更高层次的君主专制,这与清前期帝王的心态几乎无异。正因如此,清朝不仅全面承袭明朝的制度,还在明代制度的发展脉络上继续向前。

比如在中央决策制度方面,清朝最初以“议政诸王大臣会议”商议国家大事。入关后,清朝承袭明代的内阁制度,削弱宗室权力。雍正以后,新设的军机处成为事实上的核心权力机构,内阁只能处理日常事务。看起来,这改变了明代内阁政治的样貌,但事实上,这是在明代君主专制的道路上继续向前,迈出了新的一步。

由此而言,清朝不仅承袭了明朝的诸多制度,更将明朝制度发扬光大,虽是异族统治,却称得上是朱明王朝的“制度继承人”。

征服王朝的“制度入关”

说到异族统治,就不能不提学界的经典概念:“征服王朝”。这个说法始于美国学者魏特夫,用来形容诸如辽、金、元、清这些在入主中原之前就已经建立政权的非汉族王朝。与之对应的是进入汉地之后才建国创制,并迅速汉化的“渗透王朝”。

由于征服王朝是先建国立制,后征服汉地,因此其国家制度中不可避免会带有本民族成分。这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元朝,作为世界性大帝国,蒙元虽然早已占领中原,并于忽必烈时代一统南北,但其国家治理却明显具有“内北国而外中国”的特色,政治制度中也存在着大量的蒙古元素,甚至于权力核心层都仍然是草原的那一套。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元世祖出猎图》局部

作为在关外立国的少数民族政权,清朝无疑是典型的“征服王朝”,但其在国家制度建设中却有着“清承明制”的特点,这是否意味着清朝突破了魏特夫的理论?并非如此。在清朝初年,入关的不止有八旗,也有满洲的制度。

这些入关而来的制度大体有两类,一是清朝统治者在学习明朝制度的过程中,有鉴于前朝积弊特意进行的调整。比如明朝过分活跃的言官让清代帝王忌惮不已,因而自清朝入关之后,统治者就有意削弱都察院、六科向上监督的权力。

雍正时干脆将六科与都察院合并,称作“台省一体”。晚明屡屡掀起舆论狂潮的六科给事中,从此消失。还有清朝吸取了明代宦官专权的弊病,没有承袭沿用明代宦官执掌的内廷二十四衙门,而是专门设置了内务府统辖宫中之事,有效遏制了宦官的权力。

第二种情况是清朝基于实际统治情况,新设的制度。比如官员建置层面,清朝统治者既需要吸纳汉人士大夫,也要保证满洲的统治地位,还要兼顾八旗事务。于是,在皇太极时期,六部虽然与明朝一样直接对皇帝负责,却由八旗贝勒管理。入关以后,大量汉族士大夫加入清朝政权,六部等中央衙门形成了满、汉各设长官的形制,呈现出既沿袭明代制度,又适应“满汉一体”新国情的体制。

在地方治理层面,清朝创制了更多的新制度。比如管理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藩院,表面上其架构仿照六部,设尚书、左右侍郎等官员,实际却是清朝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创设。

有清一代二百余年,能够比前代更为有效、更为有力地统治蒙古、回部、西藏等地区,这套源自少数民族政权,又适应于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架构功不可没。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也并没有取消理藩院(部),而是将其改为蒙藏院,继续管理边疆少数民族事务。

清朝制度建设的成效

后人总评清代的国家治理成效,时常会有两种看似完全不可调和的观点。有人认为,清朝是历代王朝中制度建设最为完备、治理效能最好的朝代。但也有认为,清朝的国家治理成效极其糟糕,以至于看似庞大的帝国,在西方列强面前不堪一击,陷入丧权辱国的深渊。

这两种认知虽然态度大相径庭,却都合乎事实,只是视角不同。前者是从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出发做出的评价,后者则是基于近代屈辱史给出的评论。鉴于后一种说法早已为人所熟知,本文更愿意多花些笔墨,从前一种看法出发,对清代制度建设的意义及其地位做以评论。

首先,清代的制度建设可谓集合历代之所长,达到了传统时代最成熟的地步。虽然自秦始皇开创帝制以来,中国就进入了帝国的统治模式。但是,无论是“君主专制”还是“中央集权”,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期间经历过反复而曲折的变化。

就皇权而论,既有秦汉时代臣下动辄“顿首顿首,死罪死罪”的主威独运,也有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尴尬处境,还有宋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呼声。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影视剧《清平乐》资料图

经过长期的发展,清朝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可供汲取,也有前代留存的政治制度可以借鉴。在“参考资料”最为丰富的情况下,形成一套较之前代最为成熟的政治体制,并不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情。

在历史早期,许多只有寥寥数语的制度设计,到了清代发展成为一整套严密而复杂的制度流程。比如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田赋。清代的制度设计中包括了滚单落户、自封投柜、三联印票等复杂流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形成了包收包揽等诸多非正式的制度,还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官府再到基层的层层委托、代理关系。由于制度设计愈发成熟,清代的五朝《大清会典》越编越厚,内容越来越多。

其次,较之于此前历朝的制度实践,清代的制度大多更为现实有效。其中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来清朝有前朝经验可供汲取,早在入关之前的皇太极君臣就很注重吸纳明朝的统治经验,自然具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可能。二来清朝的帝王,特别是前中期的几代帝王都是精明强干、精于政治的英主。他们关注治理成效,讲究施政效果,使得清代前期的制度更能与现实需求相结合。

比如救灾一项,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相关制度。此后历代皆有效仿,但兴废无常,效果亦难以一概而论。明朝也有一套救灾制度,早期也能发挥功效。但进入晚明,疲软的政治力度与昏聩的行政体系使得官府层面的救灾沦为形式。清代前期则截然不同,不仅有更为全面的立法措施,而且执行严格、效果明显,皇帝无不紧盯赈灾的情况,甚至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掀起大案。

乾隆年间牵涉数百位官员,导致几十人人头落地的甘肃冒赈案,就始于乾隆帝对当地雨水、旱情和灾荒的持续关注。较之于近代制度,清代包括赈灾在内的诸多制度建设固然效果有限,应对复杂问题时缺乏能力,但比之于此前的朝代,清代的制度成效显然是值得称赞的。

最后,清朝的制度建设虽然最为完善,也最富有成效,但作为传统帝制的“集大成者”,其弊端也最为明显。仍以田赋为例,由于制度设计愈发复杂和严密,其对百姓的压迫、剥削和冷酷在清朝表现得尤为明显。清代“酷吏苛征”、“京控多诬”等现象在各地都经常出现,暴力催征成为全国的常态,诸如“民不堪命”、“官吏残暴”之类的说词,几乎能在全国每个地方的史料中看到。

清朝的国家制度归根结底是传统帝国模式,即便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也受到“制度上限”的约束。面对越来越多的人口、越来越复杂的行政事务,与前代相比,行政架构、官员数量与政治能力都没有重大提高的清王朝越来越难以应对局面。正如乾隆年间来华的马嘎尔尼使团所见,大清帝国如同一艘破旧不堪的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使它在近150年期间没有沉。”

保尔:清朝的“制度建设”,水平有多高?

《末代皇帝》资料图

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的“新清史”学派似乎对清朝的制度建设尤有兴趣,特别喜欢讨论诸如八旗、蒙古、藏区的问题。但与本文形容的“制度入关”不同,他们认为,非但这些制度没有“入关”,就连清朝皇帝也是“人在关内,心在外”。可就清朝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的成效而言,无论好坏,清朝的制度建设都基于中华帝国历史脉络之上。清朝即便有几项独特的,具有少数民族色彩的制度,也需要建立在帝国体制之上,而这套国家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帝国体制的最终成品,是不可能脱离中国的历史脉络,以无本之木、无根之水的形态存在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2-12-21 19:54: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团队和第三方技术服务团队共同组成,明珠湾管理局主导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及审批协调,生态技术团队提供不同阶段的生态技术指导。一是形成系统化生态建设思路。对城市建设诸如建筑、市政、
2023-07-05 09:26:00
...“福建经验”,森林生态银行及“碳汇+”创新项目获“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自然守护类别”年度大奖。今年3月,“顺昌县创新‘一元碳汇’项目 主动衔接‘双碳’目标”成功荣获第十一届梁希
2023-09-30 02:29:00
...核组先后到永胜县国有资产运营集团有限公司、丽江程海保尔生物开发有限公司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进行专项督导。考核组提出,永胜县要发挥试点单位和示范单位先行先试作用,进一
2022-12-19 09:40
A股午评:AIGC概念再度活跃,天娱数科涨停,科大讯飞创新高
...发关注。多家媒体报道显示,协助调查的人士为江苏格林保尔新能源有限公司的浦永华。13日,江苏格林保尔新能源有限公司向记者证实了这一消息,并称浦永华确实接受了调查,但目前正常参会
2023-06-13 12:00:00
殷勇会见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
...报本报讯(记者 杨旗)1月12日上午,市长殷勇会见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殷勇说,中国市场规模庞大、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孕育着大量机遇,对各国企业
2024-01-14 02:46:00
日喀则市纪委监委:加强制度建设 持续提升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化水平。日喀则突出统筹协调,夯实组织根基。常委会将制度建设作为“三不腐”一体推进纪检监察机关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在纪委全会上进行明确,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就制度建设作出部署、提出
2023-12-28 22:44:00
...以“一堡垒五中心”治理模式创建为抓手,从阵地建设、制度建设、功能建设三方面发力,着力提升村级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从阵地建设发力,提升村级组织管理效能。严格落实村级组织运
2023-09-14 00:14:00
本文转自:大众日报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制度建设彰显职业院校现代化治理引领作用□王倩倩 何彩霞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过程中,职
2023-12-22 10:10:00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平乐:强化制度建设 家校协同育人记者/关海芳全面深化清廉广西建设本报平乐讯(记者/关海芳)“同学们,谁来分享一下优秀家风家训故事?”近日,在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
2023-10-11 07:3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