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380年,距离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已经过去了12年的时间。在处理了胡惟庸案后,朱元璋废除了中国沿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将国家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后来,内阁制逐渐在明朝形成。
我们知道,在所有的中国皇帝中,朱元璋是最勤勉的之一。他在遗诏中写道:“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简言之,他认为自己当了31年的皇帝,没有一天懈怠政事。
但是,明朝中后期的一些皇帝荒于政事,例如第11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痴迷于道教的修仙之术,20多年不上朝,许多大臣想要见他一面都难。
既然,国家大权都集于皇帝一身,在皇帝不上朝的情况下,内阁制是如何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呢?宰相制
宰相起源于春秋时期,是辅佐君主的最高行政官员的非正式称呼。除了辽朝,其他的朝代都没有名为宰相的官职。历朝历代中,丞相、相邦、相国、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同平章事等职位,可以被称为宰相。
宰相由皇帝任命或罢免,是皇帝之下的最高统治者,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可以直接管理中央的各个部门,并对地方政府进行节制。与现代国家相比较的话,宰相相当于政府首脑,例如各国的总理、首相。
但在通常情况下,宰相具有很高的独立性,缺少其他官员的制约,因而权力要大于如今的政府首脑。特别是在皇帝年幼,或者昏庸的情况下,宰相甚至能够架空皇权、独断朝纲,不是皇帝却胜似皇帝。
除了拥有最高的行政权,宰相一般还有监察百官的权力,并能对皇帝的错误意见进行谏诤。
因此,在历史上,有许多皇权、相权发生冲突、矛盾的故事。例如,汉武帝刘彻为了巩固皇权而设置内廷,逐渐架空以丞相为首的外廷。内阁制
到了明朝,朱元璋作为一个生性多疑、拥有极高权力欲望的君主,自然不能容忍宰相制度的存在。于是,他开历史之先河,废除一千多年的宰相制,直接领导六部和地方。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正式成立内阁制度。内阁有若干个内阁大学士,其中一人为内阁首辅大臣,都来自翰林院,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本质上说,内阁大学士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再也没有任何独立的行政权力,所有事务都由皇帝做出最后的决定。
从明宣宗朱瞻基开始,内阁多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即票拟。官员递入宫内的上行题本,由通政使司递交司礼监文书房,登记交皇帝御览,然后送内阁。由内阁大学士做出初步处理、代拟旨意,写成纸条贴在题本封面供皇帝参考,叫做票拟。
从形式上来说,明朝的内阁都不具有行政权力。但从明朝的中后期开始,由于皇帝的怠政,以及宦官势力的崛起,内阁与宦官相互勾结,使得内阁获得了实际的行政权力。
首辅大臣的职权如同以往的宰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因为,内阁的票拟必须通过宦官送给皇帝批红,才能正式生效。再如,明世宗朱厚熜统治的后半期,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已然比肩前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有朋友认为,皇帝长期不上朝,就无法处理政事了。其实,上朝只是皇帝处理政事的一种方式。通过宦官、内阁,皇帝还是可以处理政事,只是愿意不愿意,或者有没有被架空罢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7-01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