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雷军可能担心在小米SU7真正上市那一天,也像李佳琦一样忍不住喊出“哪里贵了”,于是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为可能的用户打预防针——9.9万不可能,14.9万也不可能。
昨天小米致敬了一圈品牌却没致敬吉利的“小风波”或许只是小米汽车从官宣至今1003天里,无数小插曲的一个,但要我说,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或许真的应该致敬一下雷军。
你们忙着卷价格打打杀杀,人家雷军可是真在给广大消费者做科普——堆料这么厉害的车,真的不能卖便宜了。
不知道昨天为极氪007定下20.99万“跳楼价”的安聪慧看到此处,会不会心生感慨,毕竟论技术实力,极氪007也一点不输小米SU7。
我倒觉得雷军是真性情的实在人,中国汽车行业在2023年卷得如此血流成河,800V高压平台、100度+大电池、8295芯片、激光雷达这些硬件说堆就堆,对于广大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恐怕都没时间消化这些内容,更不必说认知到这些技术到底有多大价值。
光说没有高压平台的大众ID.7在欧洲卖得比中国贵一倍,那还不够有冲击力,反倒是雷军这一下午的“汽车技术公开课”,把各种技术“掰开了揉碎了”讲出来,让大家明白原来中国智能电动车技术在2023年真的是巨大突破。
真的,这么厉害的中国电动车产业,不应该被价格的内卷所束缚。
只不过从头到尾向上市于2019年的保时捷Taycan“致敬”,你说小米这技术到底是先进还是不先进呢?
1003天,小米站上技术第一梯队
我倒建议所有的汽车媒体人,有空都应该好好听听小米技术发布会的上半场,雷军用非常出色的演讲能力和发布会组织能力,让哪怕汽车小白都听明白了智能电动车的技术发展路线。
甚至是发布会本身,即便在屏幕面前看直播你也不会错过现场ppt任何的细节。
这点的确值得汽车行业学习。
有时候汽车圈内人习惯了专业的技术术语,以至于在发布会上不断输出,但却让普通消费者看得云里雾里,而雷军却能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把晦涩的技术浅显地讲给普通人,完成了一次智能电动车的科普。
而如果用一段话总结小米SU7的技术水平,我想说是当下行业的头部水平,但多少缺少了一些惊喜。
为何这么讲?
首先,小米认为智能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包括:电驱、电池、大压铸、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的确小米SU7所应用的技术,代表了行业的发展趋势,或许也是后来者的优势——可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
电驱方面。
小米发布了三款产品:量产上车,拥有21000rpm的超级电机V6/V6s,2025年上车的27000rpm的V8s和实验室预研的35000rpm转子技术。
雷军解释了转速对于电动车性能的意义,然后用保时捷Taycan和特斯拉Model S Plaid版作为标杆,一下子就让人明白小米的技术实力。
不过雷军说小米找到了两个行业顶级的合作伙伴——联电和汇川,于是我们在汇川技术的官网上,看到了“第四代高功率动力总成”的介绍,其中就写到了20000rpm的字样。
电池方面。
小米拥有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最高电压达871V,同时自研CTB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共同开发了电池包,平台上限达到150kWh,成熟体系达到132kWh,电池包的体积效率为77.8%,小米说是全球最高体积效率。
或许看到这里,我们应该理解为何小米不致敬吉利了,因为在半个月前极氪发布的“金砖电池”,官方称体积利用率达到83.7%。
至于150kWh的电池包,李斌已经开着搭载这个容量电池的ET7完成了超1000km续航的实测;而SU7实际搭载的101kWh麒麟电池,哪吒、理想也都更早就宣布过。
为了安全而设计的电芯倒置技术的确让人眼前一亮,尤其配合雷军的演讲艺术,让普通消费者很真切地感受到了小米为了电池安全所做的努力,但其实上汽早前发布的“魔方电池”也应用了类似的理念,只不过是“侧着喷”。
雷军这次还把热泵空调的事情讲的很清楚,事实上虽然很多品牌都已经搭载了热泵空调,但不知道是传统汽车人觉得这项技术太过于普通还是怎样,很少有人把它讲明白,以至于很多消费者对热泵空调到底是啥都一知半解。
对比一些品牌的热泵空调的工作条件,可以看出小米汽车双模热泵哪怕在-20℃的环境温度下也依然可以工作,的确有点实力。
至于“挑战冬季电车之王”的事情,小米到底也没有透露SU7冬季续航达成率是多少,可能这个事情还是要交给懂车帝去测测看吧。
大压铸技术。
这个被特斯拉率先提出的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也被小米发扬光大。一体化压铸的后地板,减少了840处焊点、降低2dB的车内噪音、减轻17%的重量,无论对生产效率还是产品体验都有很大提升。
压铸机领域,的确是中国制造的高光,特斯拉在上海和德州工厂所用的超大型压铸机都是由中国力劲集团生产,而这个集团在2011年完成了对六大压铸巨头之一的IDRA的收购。
事实上,蔚来与文灿股份、小鹏汽车与广州鸿图、高合汽车与拓普集团都有一体化压铸的技术合作,而且9000吨级压铸设备在行业中已经实现技术突破,小米此前也公开对一体化压铸设备进行招标,中标方或许是海天精工。
智能驾驶方面。
小米要实现2024年进入智能驾驶行业第一阵营的目标,或许不太难。为此小米组建了超过1000人的团队,一期总投资追加至47亿,投入测试车辆超200台,测试里程超1000万公里。
作为对比,小鹏、理想的智能驾驶研发团队规模也大抵如此,而作为后来者,小米也可以直接跳过前面的摸索而一步到位,采用最新的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及大模型的自动驾驶技术。
而从发布会展示的视频来看,机械车位的自动泊车、长距离复杂停车场的代客泊车的确达到了目前的领先水平,而城区NOA的测试表现也堪称流畅。
只不过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3颗毫米波雷达、12颗超声波雷达,两颗NVIDIA DRIVE Orin高算力芯片的硬件,注定了这套系统的成本不会太低。
最后是小米最具优势的智能座舱。
作为行业里少有的拥有完备手机生态系统的企业,如果小米在智能座舱领域做不到行业TOP那才奇怪,只是前有华为鸿蒙座舱的铺垫,让小米澎湃OS的惊艳程度多少打了折扣。
不过我还是要提几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比如对苹果生态系统的支持,在当下汽车智舱普遍走向封闭生态的环境下,小米为苹果用户提供了包括CarPlay、AirPlay在内的座舱接入,甚至可以使用iPad控制车机,要知道想与苹果合作那可不是一般的麻烦,小米肯费心费力,足以见得其气度与温度。
而智能座舱发展到现在,更多是细节的比拼,依托于小米强大的生态体系和硬件体系,在智能座舱领域小米SU7的确创造了更多的可能,也让人有了与华为鸿蒙座舱比拼的期待。
虽说像各种拓展坞接口的概念并不算新,但相比于车企做软件,小米的使用体验一定是更出色的。更何况在生态链体系上有着丰富经验的小米,有理由通过CarIoT生态,为用户带来充满想象力的拓展可能。
其实当你看完手机与车机内容无缝流转的示例,以及应用生态的打通,或许就能明白蔚来为何要“头铁”做手机了。当然,小米凭借在手机市场大得多的体量,会让这种体验被更多用户所享受。
最后,就像每个品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技术架构一样,小米的平台架构被命名为摩德纳。雷军为团队提出的设计目标,是100项“第一、唯一、最”。
雷军说要以十倍投入,认认真真造一辆好车,我想从SU7上,他应该做到了。不能说是“遥遥领先”,但至少面对2024年的市场竞争,SU7的基本盘不会吃亏,走在了行业第一梯队。
只是看到这里,我还是想提出一个逻辑问题:如果说有决心,有钱就可以在三年内做到世界第一,那当初决定造车时为何又那样生死决绝呢?而这个世界上,既有决心又有钱的,恐怕不止小米。所以,造车到底难还是不难呢?
摆脱“9.9包邮”,却用力过猛
雷军一边奋力地解读着小米汽车的技术实力,网友们一边刷着“9.9包邮”的弹幕,雷军在发布会下半场说的不要想9.9万或者14.9万的话,或许就是中场休息时被工作人员告知的。
我们可以理解雷军的这种焦虑,毕竟作为汽车领域的新人,小米在ICT领域的品牌积累到底是正资产还是负资产其实不太好讲,而又不像华为一样充满了品牌溢价。
真让雷军去造9.9万元的电动车,恐怕以小米的体系能力根本无法拿出既有竞争力还能挣钱的产品,其实不光小米,大多数车企也都做不到。
而要去卷20万以上的电动车市场,小米必须要拿出足够的说服力——毕竟,就算是有“黑粉”故意捣乱,你也可以发现一个现象,从雷军官宣造车至今,市场上关于小米汽车售价的各种传闻里,就找不到一个“2”开头的。
为了讲好故事,雷军搬出了设计师团队,用了超大篇幅来讲小米的设计故事,别人用一页ppt展示的车身颜色,小米都讲了好几分钟。
雷军说SU7的外观设计被推翻了三次,设计师最初想做各种极具创新的设计,但都被否决了,最终决定要做一个耐看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设计。
而纵观整个汽车历史,如果说有哪个设计是延续数十年而不变的,一个是奔驰大G,另一个可能就是保时捷了。大G的设计当然没法搬来,所以经典只能是保时捷了。
从60年前保时捷901原型车的诞生到2019年Taycan的上市,保时捷的轮廓设计延续至今,的确经典。
也难为设计师团队,要为“保时米”加上那么多心路历程,3倍的轮轴比和2倍轮高比,大概是很多汽车设计专业学生都明白的原理,而说SU7像个跑车是因为跑车都在追求那个比例,多少有点无力的辩白。
至于花了那么多时间来聊风阻,要不看看极致追求风阻的奔驰EQS在市场上表现如何?或者理想MEGA的争议?
而强调驾驶乐趣、运动激情、跑车性能……只能说这个市场上,卖20多万以驾控为卖点的纯电轿车就没有一个能卖得好,哪怕是比亚迪海豹,最后也不得已拉来一个完全不同平台的DM-i车型来挽尊。
另外,建议雷军的文案团队也多学习一下汽车行业的历史。
不是说好的“只讲技术,不讲产品”?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极氪007的发布让雷军多少有些紧张,以至于整个发布会用了一半的时间在聊产品,而聊产品的部分却又让很多现场的嘉宾都提前撤退。
都说年底的车市热闹,但冷静一分析,其实和小米SU7最直接的竞争者就是极氪007。
既然还有几个月的时间,不妨再好好思考一下,到底产品应该怎么聊。
大公司视点
雷军此前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特别担心一上来不火,大家都不买,这个你肯定很担心;更担心的是如果大家都来买,这一等要等一两年,肯定会被骂惨了,其实是各种很焦虑的情绪。”
看完整场发布会,的确能感受到这种焦虑,但我觉得,让大家等一两年的焦虑可能是多虑了。
其实为何小米造车能够引发这么多的关注与话题,其实也是汽车行业对于改变的一种“渴望”。
就像一位传统车企的从业者说:“这是汽车人最好的时代,行业的不确定意味着新的机会,五六年前的汽车行业,我一眼能看到自己退休,现在的汽车行业,我明天也许就可能毕业。”
而决心在这个时候下场,雷军和小米绝对值得尊敬。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这些新生力量,让我们看到了汽车行业新的可能与无限的想象。
把车造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卖车?如何可持续地卖车?即便是问界,其实也踩过不少的坑,更别提“蔚小理”们辛酸的血泪史。
叫好不叫座的故事,太多了,更何况,小米今天的技术故事,到底能说服多少人买单还是个未知数——这不,网上马上有人讲,雷军说9.9和14.9都不可能,但没说19.9不可能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
祝福雷军,祝福小米。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29 13:45:2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