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01 15:15: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作家木心的这句话,曾经风靡了整个网络,引起了不少青年男女对古时候这种坚定爱情的向往。的确,不够发达的交通,减少了爱情的复杂性。当然,带来坚贞爱情的同时,很慢的车马也会引起不一样的冤情。明朝的"空印案"便是如此。

与郭桓案、蓝玉案、胡惟庸案并称为明初四大案的空印案,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执政的洪武八年,起因是一张带有官员印章的空白文书。

这个案件的后果有多严重呢?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空印案与郭桓案连坐被杀达七、八万人。"且不论当时的人口多少,单看这七、八万的数字,便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一张小小的空白文书,何至于带来这么大的后果?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草根皇帝”朱元璋

出生于草根阶层的明太祖朱元璋,放过牛、入过伍还出家当过和尚。从小就看遍了人情冷暖的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后,格外体恤百姓的疾苦。而且,布衣出身的他对朝中的官员贵族们总是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最担心的就是他们贪污腐败,祸害百姓。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朱元璋经常对臣下说:"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间疾苦视之漠然,心实怒之。"也因此,在处理官员贪腐时,朱元璋是毫不留情。"空印案"便是他首次大规模整治官员贪腐的著名案件。

无人不知的"潜规则"

古时候,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人们出门全靠车马。极其不便利的交通,不仅影响人们的出行,也影响政务的处理。当时,政府规定,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向户部呈交地方一年的财政收支和税款的账目。

那时候的税款便是粮食。对于财政上的数字,分毫不差是基本的要求。然而,交通不便,使得粮食在运输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误差。而一旦出现了误差,各地方官员必须重新填报数字,并重新盖上地方的印章。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户部位于都城,离都城近点的地方还好,一来一回车程不算太远;离都城远的地方就不太方便了,一来一回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不但耗时耗力,还影响政务的处理。

于是,久而久之,在各官员间便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各地方官员在进京汇报之前,都会随身携带几张盖有地方官印的空白文书。这样,一旦出错,就能当场改正填好,省时又省力。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于公于私,这样的做法都是极其便利的。因此,即便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条自元朝便存在的"潜规则"还是一直保留到了明朝,并成为了明朝各官员之间心照不宣的事情。

可是,这样一条众人皆知的规则,唯独对于明太祖朱元璋来说,是陌生的。所以,当一张盖有地方官印的空白文书被呈放到明太祖的案桌上时,天子盛怒。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

天子盛怒,后果极其严重。朱元璋在发现了官员之间这一"潜规则"后,认为这是各官员在贪污舞弊,欺下罔上,盛怒之下,下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于是,上至户部大臣下至各地方官员,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全被处死问罪。这在当时,可谓惊天动地。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处理完参与"空印"事件的官员后,同一年间,天空出现了"五星紊度,日月相刑"的场面。出现了异常的天象,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下诏求言,但凡能切中当时时局利弊者,均加官进爵。有位名叫"郑士利"的书生站了出来,为当时因"空印案"获罪的官员进言。

不听你解释

用郑士利本人的话来说便是:"上不知,以空印为大罪。诚得人言之,上圣明,宁有不悟?"也就是说,皇帝是因为不了解空印,所以才会怪罪这些官员,假如有人向皇帝解释了其中缘由,皇帝一定会理解的。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彼时,正逢郑士利的兄长因为"空印案"被牵连入狱,而皇帝下诏"有假公言私者,罪"。所以,郑士利等到他兄长被放出来后,才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呈交给皇上。在这封信中,郑士利为天子详细地解释了空印的来龙去脉。

其一,这些官员携带的空印文书是骑缝章,一张纸上只有半个章。而其他文书必须使用完整的印章,因此,皇帝所担心的有心人利用这些文书危害百姓的事,根本不会发生。

其二,各地方距都城较远,来回不便。如果出现差错便回去修改,一来一回间耗时极长。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其三,任何案件的审理都要依据法律,但是空印事件由来已久,并且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所以,即便这些官员有渎职之罪,也罪不至死。

其四,国家培养一名官员并不容易,这些被处理的官员中,很多都是通情达理清廉明察的人才,一旦被处死,国家就会损失很多栋梁之才。

郑士利的这封书信可谓情真意切,不过,朱元璋可不买他的账。看完书信后的明太祖,大怒,认为一定是有人背后指使郑士利这样做,不然一介书生,怎么有胆写出这样的书信。

于是,朱元璋下令彻查此事。结果当然是没有查出什么。据《明史·郑士利传》记载:"士利笑曰;'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

明朝'空印案'的背后:朱元璋铁腕整治官员贪腐

最终,不但因为空印案被抓的官员没有被赦免,就连已经被放出来的郑士利的兄长也再次被抓了起来。而郑士利本人也被流放江浦。

不过,郑士利本就是抱着必死的心呈交的书信,他说:"然杀我,生数百人,我何所恨"。虽然最终落得流放的下场,但作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因为一封书信被载入史册的老百姓,郑士利也算是名垂青史了。

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皇帝对任何不忠的表现都是极其敏感的"。因此,即便在各官员看来是公私两便的措施,但是只要是存在不忠的现象,在皇帝心中就是不能容忍的存在,更何况是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的明太祖。

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借由"空印案"对官员们杀一儆百,但是明朝官员的贪污腐败并没有因此绝迹。后来的郭桓案、蓝玉案、胡惟庸案等便是最好的证明。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1 23: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朝反腐风云:朱元璋的铁腕与曾秉正的浮沉
...朝代是十分注重廉洁礼数的,这个朝代就是明朝。明朝的朱元璋经常强调,作为官职,要有自己的度量,不仅可以让自己生活得很好,也要维系身边的人,勤俭节约,不可有贪污受贿之风气。这是因
2024-04-20 13:59:00
明朝洪武时代的政治风云:\'空印案\'背后的忠诚与决断
...却不得不把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苟活。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最严重的惩治官员事件“空印案”,因怀疑官员勾结作假,他直接下令处死了234个州、1171个县的
2023-11-02 07:08:00
都说空印案是冤案,朱元璋杀人无数,他真是个杀人狂吗?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肃清吏治、惩治贪污,采取了非常残酷的手段,其典型就是洪武年间的四大案。胡惟庸案与蓝玉案,还有清洗开国元勋的意味在其中,至于空印案和郭桓案,就完全是对官
2023-05-18 04:38:00
明朝时期的洪武四大案到底是什么样的
洪武四大案,真是朱元璋卸磨杀驴吗?前言“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帝王的江山,绵延不绝,是世世代代百姓的守护。现在云端上的帝王俯瞰众生,众生于山脚下仰望云端。遥不可及的距离,
2024-06-23 21:51:00
...,死伤无数。现今许多学者都认为这四起案件属冤案,是朱元璋借此肃清朝中势力,以此巩固皇权统治。空印案与郭桓案类似,是朱元璋藉此惩治贪污的案件,空印案造成数百人被杀(也有说法认为
2023-03-12 14:59:00
空印案之后,明朝朝廷是否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呢
...讨。首先,明朝朝廷在空印案之后加强了对官员的监察。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初,就非常重视选拔和培养官员。然而,空印案的发生让他意识到,仅仅依靠选拔和培养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对官员的
2024-11-23 19:56:00
明初有一潜规则,为何瞒着朱元璋
...历史的小伙伴看了这部剧还特意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朱元璋是草根出身,小时候的连饭几乎都吃不起,自然没有读过书,那么为何《山河月明》中,朱元璋经常自己抱着奏折看,难道他能看懂,
2023-04-19 20:13:00
明朝一位小人物被正史作传,他证明了“小人物”的“大勇气”
...明了小人物的大勇气。事情发生在明朝洪武年间,也就是朱元璋当皇帝的时期。这个人叫做郑士利,他还有一个哥哥叫做郑士元,郑士元是明朝的进士,非常的有才华,在外面做官,那个时候地方上
2023-05-18 10:59:00
郑士利以身证道,揭露明朝空印案真相
...去负责考校钱谷册书,结果恰好碰到了空印案爆发,当时朱元璋觉得很生气,认为这是底下的官员在欺上瞒下,想要将这些主印的人全部处死,郑士元也这样被糊里糊涂地牵扯进来,朝中很多丞相御
2023-10-02 10:0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
长镜头|千年邢襄文脉长
邢台,拥有三千五百年不间断建城史,如今正通过顺德府衙遗址的考古发掘,向世人展露其深藏的历史脉动——从战国陶文到唐代柱础
2025-11-07 08:21:00
《红颜来处是长安》出版 展现大唐女性的生存智慧与人生抉择
鲁网11月7日讯近日,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蒋爱花推出历史新作《红颜来处是长安》。这部以唐代女性为主题的力作
2025-11-07 10:29:00
自豪!福建舰入列!中国人的航母梦,始于福州!
南海之滨的军港内,海阔天高,红旗猎猎。11月5日,我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舷号18)正式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序列
2025-11-07 15:10:00
野史可以“野”不能“疯”专家回应“康熙血脉之谜”
近期,关于“康熙生父为洪承畴”的野史假说在网络上爆火,传闻称洪承畴“狸猫换太子”云云,并列举一系列证据,比如光绪帝Y染色体遗传标记与爱新觉罗家族没关系
2025-11-07 15:31:00
吉林宝藏·每周认识一件文物|立冬温酒话羽觞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笔下的《立冬》,描绘着古人围炉品酒的闲情雅致。当新雪初落吉林大地
2025-11-07 15:52:00
《人物志》是我国一部识鉴、品评各类奇才的专著,约成书于曹魏明帝统治时期(227 —239)。作者刘劭在编纂此书的过程中
2025-11-07 18: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