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古代为官本该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多少寒门苦读数十载后期盼一朝中举改变命运。谁曾想,明朝的洪武时代里做官却成了一个高危职业,有着京官上朝前必定要跟家人先诀别的说法。本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却不得不把每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苟活。
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统治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最严重的惩治官员事件“空印案”,因怀疑官员勾结作假,他直接下令处死了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
”宁错杀,不放过“的背后是无数人用血泪换来了明朝二百余载的长治久安。
冤案之首皆因“空印”
明朝初年规定,各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委派官员向朝廷送呈财政文册和钱粮,其中涉及钱粮和军需一类的款项必须通过沿途的机构层层上报,就相当于现在的走流程,当最终的流程走到最高的管辖机构户部时,那么户部的官员就应该一一比对审核,盘查的结果是必须要和地方上报的财政收支数字完全相符,丝毫不差。这样才能算地方政府一年的工作完成,如果户部盘查过程中发现了一点错漏,那整个文册就要被打回原籍重新修正,再来向朝廷呈报。
按道理来说,修正数据不算什么大事,主要的问题就是在送呈过程中,经过每一级的管辖机构,流程上都需要加盖对应的公章。如果因为差错被驳回地方修正,那么除了要在当地重新造册,还得重新加盖每一级的公章。
这样下去地方官员就宛若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一直都得奔波在路上去修正数据。有的官员不堪其苦,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每当到了需要送呈文册和物资的时候,除了已经造好的文册,还另外带一本空白的册子,那么送呈给户部检查时,一旦发现有纰漏,就能直接改正成户部检查的数据,这样一来,所有人都皆大欢喜,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麻烦。
“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的决意
这个官场上的潜规则,其实也是延续了前朝元代的作风。采用后,似乎能节省更多时间让官员留在地方上面处理更多公务,还有一大好处是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产生,因为粮食在运输中,难免会出现变质问题,来回送呈物资势必产生损耗。
这一帮官员中没有人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操作的核心是冒犯了朱元璋的权威。毕竟这位草莽皇帝是靠着一己之力上位,沿途战争中亲身经历了何等的民不聊生,特别是目睹那些为官者不懂齐心协力保护百姓,保护国家,一味贪腐成风,只拼命抢夺自己的最大利益造成的惨烈后,朱元璋因此更加深恶痛绝官场中弄虚作假的行为,警示自己的统治绝不能旧错重犯。
没过多久,他有天想亲自去户部查阅财政文册,无意中撞见一个官员当场填写数字,就这么发现了空印文册的存在。本就生性多疑的朱元璋马上想到原来自己朝廷官员就这么利用手中权力,沆瀣一气鱼肉百姓。他震怒之下立刻亲自调查,最终下令将其中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全被处死,背后更有无数人受到株连,充军流放,被迫远离家乡。一时之间,举朝上下,皆是人心惶惶。
就在人人自危的时候,朱元璋再次下诏要求广纳言官的建议,有一位被捕入狱的官员哥哥写了数千字来辩白此事。他请求朱元璋从轻处理,理由在于文书证明盖的是骑缝印,不是一张纸一个印,不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然后钱粮、军需的数据是经过了每一级不同的人员盖章,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为这些无伤大雅的问题,没有必要去耗费人力财力。总之这位言官认为官员间这样合作,是为了解决制度不合理的权宜之计,加上这些地方官都是数十年来选拔出来的人才,万万不能如此草菅人命等等。
当时朱元璋处于一心治国的心气中,对下属的忠诚度要求极高,想全力充实因多年战乱造成的国库空虚,看到底下官员如此自负,他心中更加疑虑有人背后指使藐视他,便更加坚持按照原来的想法执法,甚至连这位原本没有牵扯到此案中的哥哥也一并处罚,以“杀一儆百”来改变官员间的不良风气。如此严厉的惩治,的确是有力扼杀了官场贪污腐败的苗头,最终推动朱元璋实现了有名的洪武之治。
作为一个统治者,这样的决意成就了后来几百年的江山,本就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执行的雄才伟略,不用介怀那些非议。他一开始就看的很透彻,天命神授,岂容他人挑战。
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空印案”来看朱元璋,何其悲凉。他要求官员对他绝对忠诚,但自身的个性,地位也决定了他无法相信任何人,故可见当年撰写“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的背后辛酸。
朱元璋的成就,是一个举世无双的草根奋斗史。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15岁时除了他,其他家人全因饥荒饿死,他只能孤身去当和尚讨饭吃。最初起义夺权时,元末群雄逐鹿,天灾人祸的惨烈在他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曾经的生死经历对他而言就像薛定谔的猫充满变数,好不容易九死一生后自然会走向一条“穷则思变”的路。无数枭雄夺取城池后纵情声色,这位草根英雄却与众不同,潜心请教当地名儒,学习了一套治国治兵的综合理论。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他在听课过程中学习到的精髓,等到实际上位后,更是一心恢复受前朝贪腐影响停滞的社会生产,鼓励在经济上大搞迁移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要说政治眼光独到,奴婢首次得到正常的平等的权力也是出自他的善政改革,此举自然得民心得天下。
在当时,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正是依赖这位平民出身的阶层一步步丈量出主动权。他自身学问积累不够,就注重招贤纳士,广采众议;经历过起义之苦,便十分善于驾驭战争中的主动权,能发现要长治久安,就得寓兵于农,且耕且战。
坚韧、智慧,善于学习的明君,一次果敢决绝的政治决策,成功制止了官僚集团内部的自我“放纵”,壮阔江山,不因出身坠青云之志,扬鞭策马,揭竿揭出了一生传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1-0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