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4-26 15:27:00 来源:戏说三国

明朝向来被后世称为“与宦官阉党共天下”,从明朝初期的三宝大太监郑和一直到明朝后期的“九千岁”魏忠贤,太监宦官的影响始终贯穿在整个明朝每代帝王之中,即便被明朝文人称为“三代以下,称贤主者”的守成明君明孝宗也不例外,明孝宗时期一度出现过大太监李广乱政的局面。

然而葬在明十三陵旁边的这位太监却是明朝历史上甚至是在中国历史上都少有留下贤名的太监,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位有权力的大太监王承恩。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王承恩是河北邢台人,幼年家贫遂净身入宫当太监。他最初是隶属于大太监曹化淳名下的小太监,而曹化淳是曾经司礼监太监王安名下的亲信。

先简单说一说明朝的太监,都知道太监是被阉割的男人,无法生育,也就是一生无儿无女,所以太监大多极为贪婪,他们认为只有金钱才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而且很多大太监都会收小太监到名下类似于师徒这类的关系,其实就是老太监想在将来老了找个能依靠的小太监养老,因此这些大太监名下的小太监名为上下级关系,感情上实为父子师徒关系。

这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太监心黑手坏,那他带出来的小太监自然也是一脉相承,而王承恩跟随的师父曹化淳以及曹化淳的师父王安都属于明朝比较有贤名正直的太监。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王安当初是明神宗时期大太监冯保名下小太监,冯保是明神宗时期著名贤宦,他曾经辅佐明神宗创造“万历中兴”。王安就是当初跟随冯保的小太监,后来王安逐渐得势,在明光宗继位后成为司礼监大太监,这是明朝太监最高的官职。

王安为人正直,经常劝明光宗重用贤臣,算是明朝时期的贤宦。不过也有例外,王安曾经带过的小太监魏忠贤在木匠皇帝明熹宗时期变成了“九千岁”,成为明末最大的奸宦。在魏忠贤得势后,由于王安正直,所以他最后反而成为魏忠贤的眼中钉,最终王安被魏忠贤残害而死。

曹化淳和王承恩在明熹宗继位后被派到信王府侍奉还是王爷的朱由检,后来曹化淳由于是王安的亲信,魏忠贤不肯放过他,于是将他发配留都南京待罪。曹化淳临行前叮嘱王承恩在魏忠贤集团如此猖獗情况下一定要保护好信王朱由检周全,他是恐怕朱由检受到魏忠贤的残害。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王承恩一直守护在朱由检身边,他一面与魏忠贤周旋,替朱由检说好话,让魏忠贤认为朱由检对其没有威胁,一面又要仔细照顾朱由检的人身安全,也因此朱由检对王承恩十分信任和喜爱。

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明末帝崇祯,其实崇祯的身世也比较凄惨,他父亲明光宗并不得爷爷明神宗的喜爱,明神宗是最后迫不得已才立明光宗为继承人,所以明光宗这一生活得挺憋屈的。

而崇祯的生母刘氏出身宫女,是明光宗还是太子时期的太子东宫侍女,明光宗由于不受父亲明神宗喜爱,而且明神宗还总有废太子改立喜爱的郑贵妃之子福王朱常洵之意,因此明光宗当太子时是非常郁闷,经常喝酒缓解压力,在一次醉酒后他就在刘氏身上发泄,这一次就有了崇祯。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明光宗在当太子时因为生存压力太大了,所以经常拿侍妾出气,而崇祯的生母刘氏由于不会讨明光宗欢心,因此经常被明光宗家暴发泄。在崇祯4岁时,他老爹明光宗因为拿他母亲刘氏出气,悲惨的刘氏选择了自尽。当然,关于这件事历史上也都传闻,刘氏很可能都是被明光宗家暴致死。明光宗害怕这件事被老爹明神宗知道,以此为借口废了他的太子之位,因此他勒令知情者以病逝对外交代。

所以崇祯童年丧母,父亲明光宗整天活在恐惧中,对他也没多少关怀,而爷爷明神宗不喜爱他的父亲明光宗,自然也不会喜爱他这个孙子,因此崇祯童年十分凄惨,没有父母疼爱,甚至连爷爷都不疼爱,而唯一能带给他带来亲人般的亲情呵护的人就是王承恩。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王承恩在那个明末政局动荡时期,始终保护着年幼的崇祯。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的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去世,由于明熹宗早逝无子,因此崇祯得以继承皇位。

但是在继承皇位时,魏忠贤对崇祯还是猜忌不已,当时皇宫内外遍布魏忠贤的党羽,因此王承恩担心魏忠贤会暗中加害崇祯,于是他主动申请陪崇祯进宫,后来明熹宗的张皇后提醒崇祯要注意宫中饮食,这时候正是王承恩多了心眼,随身藏了不少麦饼帮助崇祯渡过了难关。

后来崇祯顺利继位,魏忠贤一时之间摸不透他究竟是什么心态,于是又想出给崇祯献美女色诱他。魏忠贤的这些伎俩在王承恩的点破下被崇祯识破,因此崇祯没有沉迷于美色。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后来崇祯终于剪除了魏忠贤的阉党集团,崇祯开始用王承恩代替魏忠贤的职位,此后王承恩就成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当时都有代替崇祯批红的权力。崇祯虽然在剪除魏忠贤的阉党集团之后,对太监群体有一定的警惕性,但他却未对王承恩有何怀疑。

崇祯剪除魏忠贤之后,阉党集团受到很大打击,太监们的权力也大多被削弱了,但唯独王承恩深得崇祯信任,因此很多朝臣就开始纷纷想走王承恩的门路,跟他套近乎,好能让他在崇祯面前美言几句。

这时王承恩和魏忠贤最大的区别就出来了,王承恩虽然当时深得崇祯信任,但他从不过分参与政治,他与这些主动结交的朝臣都保持了距离,因此王承恩从始至终都深得生性多疑的崇祯信任。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到了崇祯后期,明朝这座大厦已经将倾,崇祯的猜忌多疑性格也越发强盛,崇祯十五年(1642年)内阁首辅周延儒弹劾王承恩权势过盛,恐成为下一个魏忠贤。

这时候多疑猜忌的崇祯也开始猜忌王承恩,崇祯的这一举动深深伤害了王承恩的一片忠心,他为了向崇祯表明心迹,主动向崇祯请辞,崇祯见此有些心软,但王承恩坚决想离开皇宫这个是非之地,于是崇祯不得已同意王承恩请辞。

后来王承恩远赴云南想避世出家为僧,不过王承恩刚到云南就发生了周延儒虚报军功蒙骗崇祯的事情,崇祯至此才明白他一直尊重为先生的内阁首辅周延儒是个大骗子,不敢与清军作战,还虚报战功,于是崇祯赐周延儒自尽,他又想起了当初被周延儒排挤出京城的王承恩,悔恨自己当初听从周延儒的话猜忌了王承恩,因此崇祯又下诏让王承恩尽快回京侍奉自己。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王承恩当时真的在云南出家避世的话,那也许他就不会名留青史,他也不会成为最后陪伴崇祯殉葬的人,所以说这一切都是命,王承恩接旨后,也是感念与崇祯多年的主仆情谊,他也不忍离开被自己从小呵护长大的崇祯,于是他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京城,这一次之后他就一直到死都没和崇祯再分开了。

一年后也就是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义军攻克了京城,紧接着起义军围攻皇宫紫禁城,崇祯知道大势已去,在十八日这天夜里,崇祯先命人偷偷将三个皇子送出宫外,后又命嫡妻周皇后和袁贵妃自缢,随即又用刀砍杀年仅15岁的长女长平公主,不过长平公主命大,断了一臂昏死过去,没有被杀,崇祯的幼女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却没这么幸运,她直接被父亲崇祯砍杀。

最后崇祯又劝嫂子也就是他哥哥明熹宗的张皇后自缢,张皇后隔帘与崇祯诀别,随即自缢而亡。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在崇祯的亲属女眷都殉国之后,此时一直跟随在崇祯身边的只有王承恩,崇祯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王承恩身上,他当即任命王承恩为京城提督。

于是王承恩临危之际赶紧组织军队保护京城,但起义军势如破竹,王承恩虽然亲自上阵还杀了几名敌人也无济于事,因此王承恩就只想保护崇祯杀出重围,王承恩带领几十名东厂太监就护着崇祯跑到朝阳门,结果守卫朝阳门的成国公朱纯臣却背叛了崇祯,他紧闭城门不敢接纳崇祯等人。

之后崇祯一行人又跑了东华门、安定门都没法突出重围,只得重回皇宫。崇祯准备做最后一搏,他让王承恩在前殿鸣钟召集文武百官,但却无一人到来,崇祯知道这回是劫数难逃了,在最后一刻崇祯高喊:“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此时皇宫中的宫女太监已经乱成一锅粥,如果没有王承恩,恐怕崇祯已经真正的变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在王承恩的陪伴下,崇祯跑到了皇家御苑景山上最后看了一眼乱成一团的紫禁城,他在这一刻决意以死殉国。

崇祯在临死前写下最后一道罪己诏: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随后崇祯与王承恩进行了主仆诀别,崇祯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崇祯去世后,王承恩大哭,随即给伺候了这么多年的主人行了最后一个三跪九叩的君王大礼,然后王承恩解下腰带,在崇祯旁边一同自缢,陪崇祯殉葬。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崇祯和王承恩自缢后,李自成并不知道崇祯已经自缢,他还下令悬赏捉拿崇祯,李自成曾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直到三天后义军才发现崇祯和王承恩早已经在景山自缢。

李自成后来得知王承恩忠心殉主的事,也是十分感动,李自成为崇祯和王承恩主仆二人收尸,由于崇祯生前没有修建皇陵,因此李自成只得下令将崇祯和周皇后埋葬进崇祯生前宠妃田贵妃墓中,李自成感动于王承恩为主尽忠,于是特意命人将王承恩安葬在崇祯陵寝外面,好让王承恩在死后继续守护崇祯。

其实明十三陵中唯一的太监墓也就是王承恩墓中埋葬的是两位太监,一位是陪崇祯殉国的王承恩,还有一位是司礼监提督太监方正化。在李自成起义军一路进攻北京时,崇祯最先派方正化为保定府监军,总管保定军务。

李自成攻保定府时遇到了方正化连同保定府同知邵宗元的死守,李自成付出很大代价才攻克了保定府,邵宗元以死殉国,方正化在城破之际提刀亲上战场砍杀数十名义军,最后被义军围杀,临死前高喊“吾乃大明提督太监方正化,宁死不降。”

最终方正化被义军围攻砍杀,方正化极其忠勇,李自成也十分钦佩,特意命人保护好方正化尸体,后来在安葬王承恩时,一同将他与王承恩安葬在了崇祯陵寝外面,让两人在死后还能继续守护崇祯。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王承恩对崇祯生死相随的态度和当时明末亡国时的很多王公贵族形成鲜明对比。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城门迎接李自成;成国公朱纯臣献朝阳门投降李自成;大学士陈演和魏藻德主动迎接李自成入京,并向李自成行三跪九叩大礼等等事件。

用明末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所云就是“衣冠介胄,叛降如云”,相对比之下,这些王公贵族的骨气比王承恩差远了,不过这也说明了崇祯当时有多么孤立无援。

李自成被清朝和吴三桂联军击败逃出京城之后,京城很快就被清朝所占据,紧接着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就在北京拥立侄子顺治继位。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顺治亲政之后,他十分敬重崇祯君王死社稷,由于当时李自成只是草草将崇祯夫妻安葬入田贵妃墓中,因此顺治又重新发葬崇祯,并且派人重新修葺崇祯的陵寝,并为崇祯的陵寝命名为思陵。

顺治听闻王承恩为崇祯殉死之后也十分感动,顺治又命人重新修葺了王承恩墓,并且还亲自为王承恩题碑为“贞臣为主,捐躯以从”。

到了顺治儿子康熙继位之后,康熙十分重视儒学,为了向天下人树立忠诚的榜样,更是大肆表彰王承恩陪崇祯殉国的事情,康熙更是在祭奠崇祯时,还亲自祭奠了王承恩,并命人在王承恩墓前为他树碑立传。

明十三陵有一个太监墓,顺治和康熙还为他树碑立传,这是怎么回事

写在最后

这就是为何明朝皇陵十三陵中会有一座太监墓的原因,皆因这太监墓的墓主人王承恩虽是太监,却十分有骨气,对崇祯忠心耿耿。

在明朝即将灭亡的甲申之变时,在明朝的王公贵族大多数都选择投降时,王承恩这个太监却始终追随崇祯不离不弃,不畏强敌,忠心的保护着他,这表现出了他强烈的忠贞性格,于是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

后来清朝入主天下,顺治和康熙父子二人更是为了希望清朝官员都能忠于清朝,能像王承恩这样忠贞的效忠于崇祯,所以他们父子二人把王承恩树立成了典型,为他树碑立传。

所以王承恩能以一个太监身份陪葬皇陵,死后还能得意名垂青史,皆因为他的忠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4-27 09: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明十三陵中,为何有一座太监的陵墓?
明十三陵的明思宗崇祯皇帝思陵外,与其它帝王陵墓别具一格,立着一座长宽六米见方的小土堆,或者说是小坟,上书“王承恩墓”四个大字。要知道,自古以来,宦官就被贴上“乱政”的标签,前秦赵
2023-02-18 20:08:00
历史上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王承恩
...承恩忠君护国的精神,将其尸体陪葬思陵,成为唯一葬在明十三陵的太监。而且清朝顺治皇帝,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其立碑,歌颂其功勋。而值得一提的是,当年清朝派人到王承恩家乡探访,其乡亲
2023-10-08 01:57:00
明朝的大太监名声都不好,为何这个太监会能葬到明十三陵中呢
...监,而且明朝的大太监大多名声不好。不过在明朝的皇陵明十三陵中还埋葬着一位大太监,明朝的大太监名声都不好,为何这个太监会能葬到明十三陵中呢?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甚至连后来的顺治
2023-05-18 14:08:00
明十三陵背后的传奇:朱由检与王承恩的生死情谊
明十三陵中的思陵是崇祯帝朱由检的陵墓,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帝后与妃嫔合葬之墓;有一个陪葬的太监墓;没有守陵村。它的特殊是由朱由检的死亡引起的,而这个太监墓属于朱由检身边的心腹
2023-09-30 08:51:00
王承恩:明朝最被赞誉的太监,赢得清朝帝王的尊重
...说还单独为其设墓的,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然而在明朝的明十三陵中,除了安葬着的13位明朝帝王、后妃外,还真有这样一座墓,墓的主人甚至只是一位太监。就连明朝的大敌、清朝的一系列君主
2024-02-26 05:53:00
崇祯皇帝之死:明朝的没落与个人悲剧
...崇祯去世之后,王承恩紧跟他的脚步自杀而亡,后来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太监,也算是后世对王承恩忠心的一种赞美和倾佩之举了。就这样,明朝在一片狼藉中走向衰亡,让崇祯没有
2023-10-13 22:05:00
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到底是何人把他安葬于明十三陵
崇祯帝之所以能安葬到明十三陵,这件事情有一部分是对手李自成的功劳!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万念俱灰的崇祯帝选择自缢殉国,享年三十四岁,他的死亡也宣告了大明王朝的
2024-06-23 22:14:00
明十三陵永陵思陵首次向公众开放
思陵是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小的帝陵永陵用料精美考究,丝毫不输长陵 永陵的规模在十三陵中仅次于长陵继长陵、定陵、昭陵、康陵之后,明十三陵又有两座陵寝向公众打开大门。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
2024-12-06 08:02:00
明朝末代君王崇祯死后,是谁把他葬到陵墓的?
...响,李自成内心深处对于这位皇帝还是有着一定的敬畏。明十三陵虽然李自成想要妥善安葬崇祯皇帝,但是在当时的情景之下,这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首先,因为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明朝的财政过于
2023-02-22 17:1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
大风·影像|中国最“吓人”村子:坟上村
与世隔绝500年,专心致志守墓,坟墓上就是家,顺着墓道进出村!网友惊叹《盗墓笔记》具象化了……山西省临汾市坟上村因明代晋王的陵墓而得名这个村子就是地处吕梁山脚下的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土门镇坟上村
2025-10-09 21:22:00
赤子心承红色志,红嫂后代徐美安让沂蒙六姐妹的故事“活”起来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主余凤在沂蒙山区野店镇,有一位特殊的红色故事讲述者。他不是专业的文史学者,却对沂蒙六姐妹的事迹了然于胸
2025-10-09 21:38:00
林州市世纪学校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76周年活动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025年9月28日是至圣先师孔子2576周年诞辰。9月28日上午,林州市世纪学校组织全体师生
2025-10-09 10:33:00
大风影像·闹市寻迹|明、清两代陕西最高学府关中书院
漫步在西安南门里的书院门街上,笔墨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行至深处,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落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透着岁月的厚重
2025-10-08 1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