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右江日报
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难免会发生针刺伤的意外,这是常见且危险的伤害。出现针刺伤后,会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造成严重伤害,为了保障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健康安全,需要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发生针刺伤的原因
(一)针头使用及处理不当。护理人员每次发生意外针刺伤,多半与护士的不良行为习惯、自身防护意识淡薄、工作经验少、性格急躁和护理对象不合作等因素有关。由于忙于工作或者护理技能不够熟练,操作中存在疏忽和马虎行为,没有正确执行抽针、扔针、用手套针帽动作,导致针头滑出和出现针刺伤。很多护士在拔出针的护帽、加药、套回针的护帽时易发生针刺伤,尤其是将用过的针头套回护帽时危险性更大。还有针头放置不当、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用过的注射器未及时处理针头等不规范操作。
(二)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及质量问题。医疗器材使用不当包括无菌操作不规范、使用不合格的设备等。有时候是因为医用器具质量问题,器具接头不紧密,容易产生滴漏或者针头松动,导致护理人员受伤。
(三)不安全的操作环境。在手术室、急诊室等一些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环境中,医护人员很容易因为精神紧张、时间紧促等原因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一步一步进行,没有做好“三查七对”(三查指的是操作前查、操作中查、操作后查,七对指的是查对床号、查对姓名、查对药名、查对剂量、查对时间、查对浓度、查对用法),从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四)护士和医生的自身行为不当。医护人员缺口大,导致工作任务重,很多医院的护理人员均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比如,护士和医生可能会在操作过程中赶时间,把重心放在速度上,导致注意力不集中,造成意外针刺。
二、预防措施
(一)强化学习和培训。护理人员针刺伤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和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因此需要通过加强职业的防护培训,强化防护意识,提高护理人员的技能能力,避免因错误操作、流程安排不当等导致的针刺伤事故。尽可能使用一次性性能合格的医疗器械,加强对医疗器材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掌握正确使用和处理医疗器械的方法。
(二)器械管理。加强对医护器械的采购、存储、配发、维护和保养制度管理,保证器械的质量及性能安全,及时更换陈旧的设备,确保器械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也可能导致针刺伤的发生,例如针头使用过程中出现断裂、打滑等情况。
(三)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应戴好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具,面对患者血液等分泌物时采取适当的个人防护措施。护理人员必须始终牢记健康和安全,提高在工作中合理地避免意外针刺伤的防护意识。在操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穿戴保护设备,也要时刻关注自身的行为规范,做好职业防护。
(四)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包装。护理人员应该学会正确地处理和销毁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和废弃物,防止造成包装物或者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和扩散,避免不当操作导致的针头暴露。
(五)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操作行为对保证职业安全很重要,要加强业务培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避免不规范的操作。当遇到繁琐和复杂的操作时,护理人员要严格做好“三查七对”,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避免护理人员因自身行为因素导致意外针刺伤的情况。医院应该建立健全操作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工作内容和操作规范,加强护理人员对自身行为的约束。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严重职业危害,必须高度重视。需要增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优化操作技术培训、完善医疗器械管理、建立个人防护制度,正确处理废弃物。同时,医疗单位要加大安全操作规范宣传力度。避免意外针刺伤需要医务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针刺伤事故的发生,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李青卿(平果市太平镇中心卫生院住院综合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7 12:45:2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