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3-03 14:20:00 来源:戏说三国

公元756年,安史之乱进入到了第二个年头。

对于承平日久的天下百姓来说,这是一场不期而至的浩劫。中原的百姓,已经有一百多年没见过打仗是什么样了。

而如今,烽火四起已成为常态。过去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宴席上翩翩起舞的胡人,如今骑着战马抡着弯刀杀气腾腾而来。战火中,整个黄河中下游,变得一片荒凉。人们无家可归,生活秩序被彻底打乱。

胡人步步进逼,大唐应该如何应对?

所幸唐朝著名的布衣宰相李泌提出一则奇谋,让大唐得以稳住阵脚。若该计得到持续实施,将极有可能力挽狂澜,提前平定安史之乱,让安史叛军死无葬身之地。

李泌的这个计谋,清晰地辨析出叛军目标短浅的短板,抓住其患得患失的心态,迫使其在战略要地来回奔波,疲于奔命。最后待其人力物力接近枯竭时,再发起致命一击,从而彻底解决问题。

而整个过程,叛军啥也不能做,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安排。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李泌的千古名局吧。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李泌

初始条件:唐军和叛军处于微妙平衡

阳谋者,首先要善于综合分析局势,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梳理出双方博弈的条件,进而明确双方的需求。

公元756年,唐肃宗在流亡途中即位。

当上皇帝后不久,唐肃宗就着急向李泌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能够打败安禄山?

李泌心知肚明。现在,没有比一场重大胜利,更能巩固唐肃宗的皇帝之位了。

于是李泌开始谋局。

首先是罗列各种条件。

一、安史叛军的游牧民族心态

李泌认为,安史叛军有种强烈的游牧民族心态,这种心态让其无法在中原长久立足。

简单来说,就是安史叛军只是想把水搅浑,趁乱布局或者趁乱捞一把好处就走。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根。

论断一:贼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阳,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国邪?

可见,叛军只是想着到中原干票大的就跑。这就决定了,叛军在中原,肯定呆不久。

叛军抢钱抢人,都送到了范阳老巢。这种匪徒般的心态,怎么能平定中国呢?

那叛军有没有可能把格局变大点,到中原开疆拓土,将事业做大做强呢?

李泌否定了这种可能性。

论断二:华人为之用者,独周挚、高尚等数人,馀皆胁制偷合,至天下大计,非所知也。

因为安禄山的队伍,大多是胡人。这些胡人都对汉人不甚了解,谈何笼络和统治呢?

毕竟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实在是太强了,外族的思维和做法来到这,要么被吸收要被转化。

所以即便有几个汉人,比如周挚、高尚等几个汉人精英,是真心做了胡人的鹰犬。但大多数汉人,都是被欺骗裹挟,其实跟安禄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安禄山可能意识到要撬动全局的难度太大,于是只能抱着抢一把就跑的心态。

现在唯一的可行性,就是安禄山跟唐军耗着,然后慢慢笼络汉人精英,能笼络几个算几个,慢慢转化呗。

通过论断一和论断二,便可以进而得出一个新的推论:安禄山根本上就没有办法玩转中国。

在此基础上,李泌做出了一个神级预判:不出两年,安禄山自然就会熄火。(安禄山果然此后再无大的进展,2年后被其儿子安庆绪所杀)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安禄山

二、唐军难以速胜

唐肃宗有点急于求胜。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很想做出点成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该如何做呢?最有力的手段,就是快点平定安史之乱。

但李泌也对唐军自身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劝道:“陛下无欲速。”

因为按照唐军现状,要是急于求成,问题就很难得到最完美的解决。

1、中原战场上,唐军的中原军承平日久,军备松弛,战斗力极差。暂时缺乏有针对性与安禄山边军相抗衡的方案。

2、但朝廷有绝对优势。西北边军和南方经济命脉都还在大唐势力范围内,这便是后发优势。

这就意味着,未来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但值得欣喜的是,按照事态发展趋势,胜利者终将是唐肃宗。

在这些论断的基础上,李泌提出了终极目标:

当务万全,图久安,使无后害。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老兄你听我的,按我的做,我保证让叛军在你眼前消失。

尽最大可能达成目标,同时将内部消耗将至最低。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安史之乱

李泌的破局之子

李泌很清楚,当前双方进入了一种微妙的均势。

但这个均势显然双方都不会接受。如何破局呢?

一、帝国经济命脉还很通畅

如果把危机中的唐朝比作一个伤员的话,那么此刻他最多就算被打破了头。因为作为大脑的朝廷还精神抖擞,作为躯干的官僚体系和军队看起来都还挺皮实;更重要的是血脉还很畅通,受点伤只要营养供上来,应该很快就会恢复。

这条大动脉就是由大运河连接起来的南北漕运,源源不断的钱粮物资从南方而来,输送到河南洛阳卸货。

虽然关中和中原地区盘踞着安史叛军,但那些地方的财力物力已经接近枯竭,战争让越来越多的士族衣冠南渡迁往南方,南方的经济意义显然更重要。而现在河南、江淮依旧还在唐军掌控下。

二、把控住重点关口

黄河防线被突破,洛阳、长安接连失陷,潼关也随之落入敌手,唐军在中原一路基本上一溃千里。

好在此时朔方军死死将太原守住,山西还在唐军手中。

山西的战略意义极为重要:作为必经之路,安史叛军不可能绕过去继续追杀唐玄宗,否则就有可能被唐军断了后方粮道,前方军队就会面临灭顶之灾。这样叛军的攻势就在太原城外慢慢停止下来。

此外,山西处在中原腹地,既可以进逼长安、洛阳,又可北上进攻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可谓是反攻战略要地。

李泌的意图很清晰:一方面控制住叛军的源头,限制叛军的规模;另一方面严格控制叛军的主要战略目标。

这样是基于一个假设:既然叛军没有根,那么他作为外来者,只能将主要资源放在重点目标上。同时也需要有老巢来作为进攻的桥头堡。通过两方设堵,将叛军盯死限定在两者之间,这样叛军就很难施展开了。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李泌提出的出兵路线

三、集结中的西北边军

在潼关,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被强令进攻,以致于兵败被俘。悍将高仙芝和封常清,竟被唐玄宗猜忌并处死。西北边军的代表人物王忠嗣在叛乱之前就抑郁而终。此时的西北边军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好在唐肃宗灵武称帝后,命令西北边军迅速向灵武集结,与郭子仪的朔方军汇合,形成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虽然安史叛军当时打遍中原无敌手,但大唐手上还有三张王牌,让其还有实力与叛军一战。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唐肃宗和李泌

左右胜负天平

博弈不仅仅是外在的条件,还有内在的因素,那便是人性。

所谓人性,便是趋利避害,得紧握其最欠缺的需求。

换句话说,就是抓住“痛点”和“痒点”。痛点,就是维持现有态势时的最短板;痒点,就是自我提升时的最短板。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优先解决。

简单来说,就是敌方为了维持进攻态势要怎么做,而想要扩大进攻态势又要怎么做?

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如把控住着两个重点,就能让对方的攻势消解于无形。

一、为什么救赵必须先围魏?

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领魏军围困赵国都邯郸,赵国求助齐国,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田忌询问孙膑如何打败强大的魏军。

如果选择与魏军正面对刚,效果很难保证。

看看魏军如何保持进攻态势呢?无非两个,补给线和国都。没了补给线,军队就乱了;没了国都,那国家都完了。

那魏军如何扩大进攻态势呢?只能是攻陷邯郸。显然邯郸一时半会还攻不下来,否则赵国也不会求救了不是。

所以,从两方面着手,就能化解魏军攻势。

抓痒点,先守住邯郸,让魏军无法扩大战果。

抓痛点,断其补给线或者进攻魏国都城,釜底抽薪。

抓痒点一时半会难有成效,且需要投入大量兵力,成本太高。孙膑建议抓痛点,避开魏军锋芒,趁魏国内部空虚,进攻魏国都城大梁,从而解邯郸之围。

在齐军围攻下,魏王一天几道命令要求庞涓回救。即使庞涓知道齐军这是佯攻,是围点打援的战术,但是在灭国的危险面前,他别无选择。

庞涓率领魏军轻装疾行回救大梁,最终在桂陵山道,遭到了齐军的伏击,败得一塌糊涂。

孙膑的阳谋抓住了庞涓的痛点,让庞涓眼睁睁看着自己一步步落入陷阱。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围魏救赵

二、抓住安禄山的需求痛痒点

安禄山的无敌大军此时基本上在中原横着走。他想尽快将唐军彻底打垮,将命悬一线的大唐推入深渊。而由睢阳进入江淮地区,就能断了大唐的经济命脉,局面将不可逆转地恶化。

假如正面硬钢,很难将士气高涨的安禄山大军挡住。

唐肃宗即位当年十月,当时的宰相房琯就亲率三路大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一众精兵强将的配合下,进攻被叛军占据的京城长安。结果在咸阳陈涛斜,唐军一战就被叛军击溃,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在援军全部到来之前,唐军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但叛军的痛点和痒点同样明显。

如果抓痛点,失去了范阳,等于安禄山丢了老巢,叛军的攻势根本无法维持。

如果抓痒点,失去了长安,没了局面上的优势,叛军未来就很难继续扩大战果。

可见范阳和两京对叛军来说都极为重要,这两块丢了其他需求都不好办。

抓住了这个需求痛点和痒点,安禄山再厉害也只能乖乖就范。

为此,李泌提出了“三地禁四将”的奇谋:

今诏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陉,郭子仪取冯翊,入河东,则史思明、张忠志不敢离范阳、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离长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将也。

李泌通过从山西高地向范阳方向进攻,则史思明、张忠志等人不敢轻举妄动;

从山西高地和关中之地压制长安、洛阳两京,则安守忠、田乾真不敢轻举妄动。

于是,安禄山手下最骁勇的四员悍将就被死死拖住,不敢离开半步。

这样做效果十分明显。在河南战场,主帅是叛军河南节度使尹子奇,而非四员大将之一出马。且尹子奇的十三万军队都是从河北一带新征召的。

可见叛军主力捉襟见肘,对攻占睢阳截断大唐经济命脉都失去了兴趣。

李泌的经典阳谋,抓住短板的疲敌之策,致安史叛军于死地

唐军乘势进攻

三、利用人性扩大战果

围魏救赵的精髓在于以逸待劳,消耗敌人。

李泌同样开始放安禄山的风筝。

使子仪毋取华,令贼得通关中,则北守范阳,西救长安,奔命数千里,其精卒劲骑,不逾年而弊。

简单来说,就是范阳和长安之间隔着几千里。唐军两面佯攻,逼着叛军来回驰援。郭子仪威逼长安,则范阳骑兵火速救援;李光弼兵锋范阳,则两京叛军狂奔前去救火。这些精锐叛军,就算个个赛戴宗,也架不住时不时就来回奔波个数千里。这样耗个一年半载的,不死也脱层皮,战斗力大不如前。

等叛军最疲惫、最虚弱,便是唐军发动最后一击的时刻。围魏救赵时,孙膑不就是这样将庞涓的精锐魏军拖垮后,再设伏将其一举击溃的吗?

李泌将进攻的重点放在范阳。因为从需求上对比,丢了范阳安禄山还能向两京收缩,但丢了两京后人心一散,就将彻底走下坡路。历史上,黄巢和李自成丢了京城后便一溃千里,败势尽显。所以安禄山定然会重兵守住两京,而范阳肯定相对会容易攻下来。

徐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并塞与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阳。贼失巢窟,当死河南诸将手。

这道计策就如一道不断收紧的绳子,安禄山和他的叛军必将被彻底绞死。

正是吃透了人性需求,让安禄山即便看清局势,也不得不按李泌预设的方向走,最终落入失败的境地。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3-04 13:46: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安史之乱:唐朝与突厥的权力斗争以及内部纷争的根源
安史之乱的四个核心人物,也就是安禄山、安庆绪父子俩,史思明、史朝义父子俩,轮番上演了子弑父的经典戏码。先是安庆绪杀了安禄山,成为叛军领袖,可是史思明对他并不感冒。此时的安庆绪掌握
2023-09-30 08:08:00
神童李泌:安史之乱中力挽狂澜,堪比郭子仪李光弼
...对他的宠爱之大。和信任程度。正是因为他的势力极端,安禄山也非常看重他,试图引诱他加入叛军,但遭到拒绝。之后,王忠嗣写信揭露了自己的阴谋。然而不但没有人相信,反倒是李林甫、安禄
2024-04-27 22:31:00
755年12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唐,随即率领15万步骑大军从范阳南下,仅1个月时间,叛军就攻破了洛阳,从范阳到洛阳全长700公里,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洛阳
2024-07-18 21:51:00
安禄山起兵1年多就被杀, 为何安史之乱打了8年呢
...而是被劝和的,叛军成建制地保留了下来。一、潼关之战安禄山起兵后,率领15万军队从范阳起兵,南下洛阳,大军所到之处,大多数城池投降,经过一个月时间,叛军到达洛阳。唐玄宗任命名将
2024-07-15 16:39:00
安史之乱--对于权力的欲望,并非安禄山一人!!!公元755年,强大的唐王朝爆发了动其筋骨的“安史之乱”,这也成为大唐帝国从盛变衰的转折点,富庶的中原大地陷入8年战火,百姓流离失所
2024-03-02 20:59:00
安史之乱爆发后,仅一个月时间,安禄山就从范阳经河北攻破了东都洛阳,随后安禄山称帝,几个月后,崔乾佑在灵宝击败哥舒瀚,歼灭唐军20万,一天后,崔乾佑就攻破了潼关,十余天后,安史叛军
2024-07-18 21:50:00
为何说唐玄宗一个荒谬的命令,导致安史之乱持续了7年多
...而,一场荒谬的不可思议的战役,让本已近乎山穷水尽的安禄山柳暗花明,也把唐朝直接拖入了万劫不复的局面,开始了长达七年多的战乱。 这场战役的名字叫“灵宝之战”。1公元755年1
2024-05-20 14:11:00
安史之乱究竟带来了多么大的影响
...才伟略,沉迷玩乐不思朝政,国家大事都交由奸佞把持。安禄山就是在此时得到了唐玄宗的信任,极为重要的军事重镇都交由安禄山管理。安禄山,成为一方枭雄之后,将兵权与当地税收牢牢把持在
2024-06-01 21:14:00
安史之乱,是唐朝凭借军事实力平定的吗?
...存在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清河粮仓号天下北库。这就是安禄山的实力,既有军事实力又有经济实力。范阳军,打遍天下无敌手;河北道,财甲整个大帝国。所谓八镇之首,是指天宝时的缘边十节度
2023-06-06 11:4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河北五超”第九轮开战在即,石家庄VS保定,强强对决榜首争霸,“板面驴火之战”悬念今晚揭晓!
2025-10-11 17:02:00
笔墨间的垦荒征程——《南泥湾途中》佳作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11 21:17:00
太行风|巍巍长城
10月3日,金山岭长城。 郭中兴摄长城,是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史诗,是熔铸于民族血脉的精神图腾。它横贯万里,是承载历史
2025-10-10 08:44:00
以家族记忆还原英雄本色,让抗联精神代代相传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杨靖宇将军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的特殊节点,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爷爷杨靖宇》一书不仅登上了央视《新闻联播》
2025-10-10 17:30:00
秋日的蔚县尖山村,漫山层林褪去葱郁,红黄绿点缀其间,将山野打扮得斑斓夺目。拍摄|赵永辉、王建海制作|吴晓萌
2025-10-10 07:51:00
发现200余处遗迹,出土各类文物标本400余件(套)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河北日报讯(记者史晓多)日前,宣化郑家沟遗址最新考古成果发布会在张家口市宣化区举办
2025-10-09 08:38:00
孙敬会笔下的孙立,钢鞭造型是最大亮点
水浒人物,36天罡的地位高于72地煞,而画水浒人物的画家,也多把创造的精力和巧思,用于前者。不过孙敬会先生画梁山108好汉
2025-10-09 11:32:00
杜梦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每逢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悬于中天,中国人便知,这是属于中秋的时刻。这个承载着团圆期盼的节日
2025-10-09 11:32:00
家国记忆·暖月流晖|明月映泉城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徐有贞《中秋月·中秋月》千百年来,无数诗人用笔墨描绘这一轮明月,也用月色寄托思念。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道
2025-10-09 11:33:00
杜梦菲“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当月光穿透千年云层,既照亮了文人墨客案头的诗稿,也温暖了寻常巷陌的烟火。中秋的魅力,在于它既是“诗言志”的情感载体
2025-10-09 11:33:00
人文|白居易与唐代的香衣文化
文|刘永加秋风乍起,天气渐渐转凉,人们会添加衣物,讲究的此前可能会在衣箱或衣柜里放上樟脑丸,也是为了防虫,所以拿出的衣服带着淡淡的香气
2025-10-09 11:33:00
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国青有一种红,叫做中国红;有一种热爱,叫做“我和国旗合个影”。国庆期间,济南战役纪念馆设置的“我在济南英雄山和国旗合个影”打卡点
2025-10-09 11:33:00
池沙鸿绘观音展现生活气息
这是池沙鸿于2018年所绘的一组观音与善财童子题材的扇面作品,共有30幅。其中,这幅《卧莲观音童子嬉水》,在气质上和其他作品明显不同
2025-10-09 11:34:00
琅琊王氏始祖身份最显赫的学生,墓里藏着“文艺青年”的多少意难平
鲁网10月9日讯 (记者 杨成喜)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饮马瀚海、勒石燕然的强汉在这一刻出现了动荡,深幽的长安长安城里波诡云谲
2025-10-09 16:28:00
国庆中秋长假里,山西博物院开启“延时模式”,丰富的展览与精彩的活动吸引观众在博物院里过双节。8天假期,山西博物院(含山西青铜博物馆)累计接待观众16
2025-10-09 19: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