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诗咏田园 |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6-19 17:0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辛弃疾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

醉扶怪石看飞泉,

又却是、前回醒处。

东家娶妇,西家归女,灯火门前笑语。

酿成千顷稻花香,

夜夜费、一天风露。

诗咏田园 | 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

新华社发 刘辉摄

赏析: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抗金派,他日夜渴望兴兵抗金,收复失地,但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立足官场,中年即罢官归田。他在江西上饶修建了带湖庄园,学陶渊明门前植五柳,命之为“稼轩”,从此过着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写下了大量遣兴抒怀的田园诗。

辛弃疾又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我们熟悉的《破阵子》《水龙吟》《南乡子》等,豪迈的词句令人热血沸腾。他的田园诗也别具一格,豪放中不失婉约,婉约中蕴含豪放,读来清新自然,脍炙人口。

这首《鹊桥仙》写于己酉年即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这年辛弃疾50岁,闲居乡村,以所见所闻所思,化为清新隽永的田园诗句。

这首词上下两阙均撷取了当时风物,既有自然景色,也有人文生活,使词作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从田园风光中抒发情感变化,既抑郁又明快、既悲愤又乐观、既沉重又轻松,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松冈”“茅檐”“怪石”“飞泉”“灯火”“稻花”都化为笔下鲜活的意象,融入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上阙写自己,下阙写他人;上阙写醉醒,下阙写欢乐;上阙写虚闲,下阙写繁忙,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作者的心路历程跃然纸上。避暑、避雨、扶石、看泉,都是悠闲之事,但并不是作者向往的生活。他曾经渴望金戈铁马,挑灯看剑,壮志未酬,却只能每日闲逛,内心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醉后一“扶”一“看”,发现还是前回清醒的地方。抗金大业,成为他解不开的心结;悠闲几度,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由此看出,他的心情是抑郁的。

但是诗人并不沉沦,下阙风格一转,明快的格调让人振奋。乡村的喜事,农家的欢乐,深深地感染了诗人,“灯火”“笑语”寥寥几字,把乡村的欢乐写活了。特别是“酿成千顷稻花香”,前后呼应,灯火笑语来自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成就欢乐喜庆。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百姓的生活也是艰辛的,但是人们并不愁,而是在自然中索取收获,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这与他的另一首《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下阙形成强烈对比,上阙的沉重转化为下阙的欢愉,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生活的真谛。“生命之树常青”,相较于朝廷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田园里无疑充满生机活力和清纯质朴,也使作者重拾对生活的信心。“闲”中得趣,“醉”里超脱,他讴歌乡村的热闹,赞美农民的辛勤,也为自己的心灵净化而欣慰。融入大自然,得田园之乐,使作者的境界得到了升华。

这首词的艺术魅力也是可圈可点的,其一,作者善于用形象说话,让我们领略到一幅乡村生活的风俗画,语言通俗易懂,画面生动有趣。其二,作者寓深刻思想于字里行间,词意含蓄,转折自然,心路历程可信可溯。其三,作者“炼字”功夫高超,内涵深厚。“避暑”“避雨”寓避世,“闲来”“闲去”却厌闲,醉图超脱醒依旧,人生的无奈尽在其中。其四,逻辑关系紧密,上阙淡笔,下阙浓墨;轻起重放,步步登高;词句如行云流水,意境如云开雾散。强烈的感染力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成为宋词中的精品。

读辛弃疾的这首词,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内心世界。辛弃疾历经坎坷,不改初衷,是与他的信念密切相关的,他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也热爱自然,这一首《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让我们领略了他的伟大人格和豪迈胸襟。

(作者: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楹联学会顾问、中华楹联主评 徐玉基)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6-19 2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诗咏田园 | 和徐都曹
和徐都曹南朝齐·谢朓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荫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新华社记者 吴勇兵 摄赏析:说到大诗人
2024-06-17 14:51:00
...际,由乡村干部报社主办、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承办的“诗咏田园庆丰收”活动在新坝镇立新村举行。农民书画家、专家学者、乡村干部代表等,以诗为媒,礼赞大地丰收,筹谋乡村振兴。活动现场
2023-09-22 09:48:00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辛词的出现,是宋词发展到最高峰的标志。辛弃疾和他那一派作家的创作使豪放派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的震惊词坛的重要流派
2024-05-21 08:17:00
辛弃疾:从田园到沙场的文人壮志
纵观中国历史,辛弃疾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有世人评他是“文人里面武艺最强,武将里面写词最好”的人。辛弃疾印象:从田园到沙场记得初一时才读到辛弃疾的第一首词,叫《清平乐·村居》:茅檐
2023-10-30 15:43:00
...织呈现,避免陷入对词作或词人的孤立解读。比如片中将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家国情怀,与其“可怜白发生”的壮志难酬形成鲜明对照,使观众从时空背景、人物命运、词作意境等多个维度,
2025-03-18 07:28:00
...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词中之龙”——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
2023-08-28 20:24:00
说到辛弃疾,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吧?毕竟在上学的时候学习了很多关于他的诗词,他的诗词可是非常出名的,而且寓意很深。但是对于辛弃疾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并不是很清楚,而且他的一生可是非常的
2024-05-27 10:00:00
南北朝对陶渊明的评价并不高,宋朝为何突然比李白杜甫的地位都高
...等,认为陶渊明就是一个完人。像苏东坡、陆游、朱熹、辛弃疾等人都是陶渊明隔了好几百年的知音和小迷弟。这些人有多么迷恋崇拜陶渊明这个古人呢?就以大名鼎鼎的辛弃疾来说,他的词作共6
2022-12-30 12:26:00
...法家孙寿中的八尺草书方孝孺的《蚊对》和八尺隶书作品辛弃疾的《粉蝶儿》分别被淮安市美术馆和南通市美术馆收藏。孙寿中是江苏省“篆隶楷行草”五体兼修的全能型实力派书法家,此次被收藏
2024-12-18 10:39: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百岁党员孙继舜:三块弹片仍存体内
孙继舜孙继舜家中珍藏的纪念章等物品。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在同安区陆丰里,百岁老人孙继舜从床上缓缓起身
2025-09-03 08: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