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是谁定的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16:02: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是谁定的

在很多历史题材电视剧里,常常会有两国打仗,派出使者进行传信的场景出现。这里的使者,他们常常是孤身一人,身边不会跟任何随从,基本都是形单影只穿梭于交战的两军之间。理论上来讲,如果传信传不好,很有可能掉脑袋。

可是另一方面,“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句话,又仿佛成了自古以来不成文的规矩。一般充当使者传信的,基本都不会有性命危险。那么,这个不成文的“规矩”,到底是谁定的?又是因为什么,它能延续多年不中断呢?

首先,这名扬四海的八个字,和春秋时期的一个宋国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宋戴公的五世孙华元。当时宋国和楚国交战,为了做好战事的谈判,就派出了华元以使者的身份前往楚国,要求楚国能够撤掉包围宋国的兵力,希望两国就此停战。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是谁定的

那楚国如何才能信服呢?因为华元本身就是宋国大夫,身世显赫,在宋国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于是华元就作为人质居住在楚国,维护两国的战事议和。由此,就逐渐演变出了这样的规定——一国派出的使者前往敌国,而敌国却不能斩杀使者。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并不是谁刻意定下来的规矩,却可以在历朝历代战事中得以用到,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使者在交战的两军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传信。古代的通讯设备很差,飞鸽传书、快马加鞭在战争的时候又未必靠谱,由自己选派出一名靠谱的使者,既可以能说会道,又能准确传达意思,其实非常重要。

《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虽然不是交战,但却体现了使者的重要作用。刘备和曹操结仇,曹操因为挟天子令诸侯,实力越来越强大,本就准备追击刘备。而此时刘备从袁绍那里逃出去,无处可去,就寻思着投奔刘表,但是又不确定刘表是否愿意接纳自己。这时候,他就派出了自己手下的孙乾,作为使者,前去荆州交涉。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是谁定的

刘表一开始是没有下定决心接纳刘备的,尤其是他听身边的蔡瑁之言,害怕因为收留刘备而得罪曹操。为了探口风,刘表就对来使孙乾说:不如砍下你的头颅送曹操做礼物,如此曹操便不会攻取荆州。

若刘备派来的使者是随便找来的普通人,估计这样的“谈判”就把他吓慌了。可是孙乾却不仅不怕,还从容大笑,嘲笑刘表的愚蠢。刘表纳罕,孙乾从容不迫地解释:如果只需要孙乾一颗人头,就可保荆州太平,那可尽管拿去。但问题是这样行吗?事实上,原本曹操还没想攻取荆州,您把我的人头送过去,曹操只怕会攻得更快。况且,还得罪了我家主公。

像刘备和刘表非敌非友,也可以派个使者过去传信或谈判,都是很常见的。而为了表诚意,这样的使者大多都是孤身一人前往,是明显的“弱势群体”,如果直接斩杀使者,那很明显是欺负弱势群体,会被看不起。更重要的是,一旦使者被斩杀,那就意味着向对方传达自己坚决不肯议和、打算死战到底的态度,如此交战两方的关系也会加剧冷化,更加不可缓和了。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是谁定的

所以,在战争期间,使者的作用除了传信和谈判之外,还多了一层象征意义——如果使者活着,说明两军之间的关系不管是战是和,都还有后退的余地,不至于太过僵化。正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在战场上也是如此,毕竟胜败本就是常事,上了战场谁也没有百分百必胜的把握。

那为什么“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可以作为不成文的规矩,一直延续下来不间断呢?

这个“规矩”从春秋时期出现,那时候人们强调和重视礼节,强调的是“君子之交”,不屑于做小人之事,包括在战场上也是一样。虽然说到了后来,由于乱世礼崩乐坏,人们不再特别重视这一点,但这也作为所谓的“习俗”被潜移默化地传承。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规矩是谁定的

其次,之所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因为这个规矩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合理性,如果前提条件达到,就可以少损失很多。如果哪个将军不问缘由,就把敌方派来的使者给杀了,那么肯定不利于宏观上的战事和局面。更何况,两军交战的目的本身就是要归属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如果有机会和谈,达成共同的政治利益,或者交战两方各让一步妥协,都没有必要再耗费那么多兵马粮草,拼个你死我活。

所以,“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个不成文规矩的传承,归根结底是由于它自身的合理性,无论对战事,对自身还是对敌方,都有一定的好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5 17:45:0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揭秘古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规定
...来一直流传下来,到现在仍然适用的,比如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在众多的文献中它也出现过多次,这句话倒也好理解,那就是两个国家在交战的时候,是不能斩杀对方派来的使者。按理说两边交战,
2024-03-08 12:13:00
历史之鉴:两国交战,斩杀使臣引发的惨痛教训
前言在历史的长河中,\"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国际社会中一条重要的约定俗成。然而,尽管这一规则被广泛接受并遵循,但历史上仍存在一些国家或个人违背这一惯例的情况。本文将探讨\"两
2024-04-25 06:52:00
古代两国打仗真的会不斩来使吗?这个惯例是怎么来的?
...战争的规矩,直到明朝还有这样的规矩。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也是一种惯例。首先两个国家打仗斗的是军事实力,斗的是战略战术,斗的是兵法谋略,而不是杀不杀对方的使者。作为交战双方的
2023-06-29 13:59:00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源于周礼,不过蒙古使者经常被杀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都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因为使臣是负责国家之间交流的人员,无论这两个国家的关系有多么紧张,仍然要靠使臣来传递信息,如果杀死了对方的使臣,那
2023-04-23 18:08:00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战争礼仪以及遵守情况
...中,都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规矩,那就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在古代,这个约定基本上不需要写出来,大家也都能够遵守,近代更是有明文规定了。很多人就比较好奇,为何“两国交战,不斩来
2023-09-25 01:08:00
...景下,却也存在着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两国交战,不斩来使”。那么,为何历史上会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传统?如果真的斩了来使,又会怎样呢?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成公九年》,讲
2024-06-17 12:52:00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真相:春秋时代的战争与使者命运
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其实纵观整个春秋,好像并没有这样的明文规定,仅仅可能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潜规则。这个潜规则在春秋以前应该是得到普遍的遵循,及至春秋时,有理由相信它已经不再
2024-03-25 07:33:00
清朝曾杀了敌方使者是什么下场
...、伤害平民这种事也是经常发生。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虽然还存在,但也不再是绝对的“了。此时使节的地位,完全建立在自己一方的军事实力基础上。此时的“不斩来使”,已经不是在考
2023-05-15 14:50:00
古代打仗为何不斩来使?这个帝国因斩可来使灰飞烟灭
...战争中,基本上双方将帅都遵守着一条公认的规矩“不斩来使”,从先秦乃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军事力量的弱小强大与否,这一条规矩都是能够被众人所遵守的,这又是为何呢?如果不遵守规定,斩
2023-03-05 14:41: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