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8-31 06:44:00 来源:戏说三国

《一件小事》

鲁迅的《一件小事》写于1919年11月23日晚,发表于12月1日的《晨报周年纪念增刊》,后收录于《呐喊》文集。

《一件小事》的故事很简单,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一个知识分子,雇坐一辆人力车到S门去。将到S门时,车把带倒了一位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的花白头发的老女人。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我”看到老女人没有跌伤,又没有别人看见,怕耽误自己的路,便催车夫:“没有什么的。走你的吧!”而车夫却不理睬“我”的话,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搀着臂膊立定,问她说:“你怎么啦?”

老女人说:“我摔坏了。”

在“我”看来老女人是装腔作势罢了,可是车夫却毫不踌躇,扶着老人,走向巡警分驻所。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让“我”,其实也就是鲁迅,突然有一种感触。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阵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很多人认为鲁迅这是在歌颂了底层民众勇于负责、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因为鲁迅被这车夫的优良品质和表现出的真挚情感产生了一种忽然间的灵魂震动。当然,我们不能排除那一刻,鲁迅是有意思灵魂的触动,但显然这件小事不足以否定鲁迅一贯的主题。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而鲁迅之所以写这样一个故事,不在于表达像“我”这类型的人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也不在于号召说要积极向车夫学,而在于阐述他一贯的主张。

鲁迅的作品自始至终有一个批判的主题,对专制暴政的批判,对旧社会黑暗腐朽的揭露和对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所以鲁迅的《一件小事》本质上还是说改造国民性,完成“立人”,如果国人都能如同车夫一样“立”起来,那个自由、法治、平等的社会才会真正的到来。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有立起来。

大革命的失败、专制的命运和倒退的历史

大革命之后,民众还是一如既往表现出“国民劣根性”:奴性、自私、退守、瞒和骗、做戏、惰性、卑怯、自欺欺人、虚伪、巧滑、愚昧、麻木、健忘等。而这些“国民劣根性”体现在包括人力车夫在内的占国民主体的底层民众身上。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而任何的国民性都是一种生存方式,鲁迅笔下这些国民性其实就是专制暴政社会中,民众的一种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不改,国民性、文化心理自然难改。说到底,还是在于“立人”,在于专制暴政社会的改变。

长期的专制养成了民众安弱守雌,递来顺受的思维和心理定势,屏息低头,丝毫不敢轻举妄动,“两眼向下视黄泉,看天就是傲慢,满脸装出死相,说笑就是放肆”。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养成了国人的奴隶性格,失掉了“人”的独立品格。这种性格突出的表现就是对上等人唯唯诺诺,不得无理。阿Q即使是在城里发了财,回到未庄,赵太爷遣人传他进府,也还是规规矩矩地去见赵太爷,而且也习惯性地站在檐下,不敢有半句多话。

也就是说,在辛亥革命以后,皇帝下了台不再坐龙庭了,百姓剪了辫子,国号也变了,一切都好像是新的了。但实际上,“满眼是白旗”,“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奴才做了主人,是决不肯废去‘老爷’的称呼的,他的摆架子,恐怕比他的主人还十足、还可笑,这正如上海的工人赚了几文钱,开起小小的工厂来,对付工人反而凶到绝顶一样。”

新来的奴隶主但同时也是奴隶,民众还是保持着不变的奴隶地位,区别就在于坐稳了奴隶还是做奴隶而不得。于是鲁迅开始对大革命进行全面的反思。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了出来。”

随着辛亥革命实质上的失败,国政操纵于军阀之手,随后一连串的混乱、倒退、复辟,使鲁迅由短暂的兴奋走向幻灭。国家依然走不出专制的命运沦为和历史的倒退。所谓的新社会却是军阀们割据一方,各怀鬼胎,争权夺利,共同点就是:依然实行专制、独裁,旧的一套。只不过以前是一个皇帝,而现在是数不清的新军阀。而新的司法,同以前并没有什么区别,到处依旧都是冤狱。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在专制暴政,经济剥削,意识形态控制,文化思想管控,信息资源匮乏,莫谈国事和暗探特务横行的社会中,民众不懂得是正常的。民众的愚昧和无聊是统治阶级的治绩,这种麻木还表现在他们的“看”上。看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看杀头、看游街示众,看一切他们认为有刺激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大家是不相同的,每个人的心灵上都有一层厚障壁。

大革命之后建立的社会,各路百姓的日子还是依旧的,他们只能在这黑灰的色调中,度过自己平淡的一生。

鲁迅的《一件小事》:国民劣根性

国旗已经改变,民间没有改变;国号已经改变,上下阶层都没有改变。这就是鲁迅小说写给我们的辛亥后现实。辛亥前后平民的思想依旧,生活与地位依旧,仍然是被压迫、被奴役、被统治。因为革命既没有改变社会制度,又没有改变等级观念;既没有改变人际关系,也没有改变习惯与人情。

制度还是那个专制的制度,民众还是那个顺从的民众。走出不专制的魔咒,我们就走出不历史的宿命,它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31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鲁迅依然屹立在国人心中
... 终其一生,鲁迅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愤激的鞭笞,他的文字,是用心灵的真火焙炼的,是真我、真心、真言的结晶。他是时代精神的伟大觉悟者和中国文化命运
2024-01-26 10:22:00
戊戌六君子、袁崇焕被处死,百姓为何纷纷叫好
...光如炬,把这件事的原因归结为文化的落后,或者国民的劣根性,他认为这是一种看客的文化,是冷漠,是无知。但是,鲁迅的观点也并不一定全面,毕竟他是20世纪初期的人物,我们如今通过社
2024-06-28 10:59:00
藤野先生去世前,鲁迅为何还念念不忘?
...人的思想。所以他经过思考,决定用文学改变中国人的“劣根性”。当鲁迅向藤野先生告别时,藤野先生心里是悲哀的。一方面,他为鲁迅不能在医学上坚持下去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他同时又同情
2023-08-17 19:27:00
...本文转自:益阳日报三三“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是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中的词句,意思是直面车夫的朴实善良,自己内心也受到触动,从不屑一顾变为自惭形秽,从而想要榨出灵魂深处的小
2024-01-21 08:02:00
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之间关系冷漠,自私、冷酷、愚昧、麻木是国民的共性,劣根性表露无遗。孔乙己的周围都是一些冷酷无情的人,没有人同情他,可怜他,更无人拯救他。他成了人们取笑的道具,成了人们的玩物,
2023-04-20 16:08:00
《乡村爱情16》首播,7集内容,赵本山只两场戏,为何还这么火
...所谓的包袱和乐子。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些角色,以指出其劣根性,来实现悲剧价值——尼采式的悲剧。《乡村爱情》系列剧当中的这些角色,也运用他们的劣根性,来实现大量的喜剧包袱、笑点内容
2024-02-02 23:38:00
考研400分发家族群无人理:人性中最大的恶意,往往来自身边人
...就会被人恩将仇报,太好就会被人忘恩负义,这就是人的劣根性。▽东野圭吾说: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性。不要把人性想得太好,更不要高估你和任何人的关系。与人相处,
2024-03-04 11:39:00
鲁迅孙子自称90%时间刷短视频、10%看书,网友:太真实
...。11月17日,记者在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启动仪式现场问鲁迅长孙周令飞,平常爱不爱刷短视频,他回答:“现在90%的时间刷视频,10%看书。视频截图 器用貧乏ONE:投笔从网醒
2023-11-20 17:19:00
67岁男子起哄跳楼被行拘,雷霆处罚才能制止冷漠看客
...人自杀往往被归类至道德范畴的议题,痛斥者言必提人之劣根性,剖析同理心的缺失,进而呼吁提高全社会文明水平,期待道德谴责能够令潜在作恶者忌惮。而现实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是,针对群体的
2023-07-01 12:4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全球习练者近4亿人 太极拳在此发源
大河网讯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提到太极拳,不得不去其发源地——焦作温县陈家沟转一转。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陈家沟景区
2025-09-21 07:37:00
大河网讯 9月20日上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焦作武陟嘉应观,探访这座有“黄河故宫”之称的清代治黄文化建筑群
2025-09-21 07:37:00
电影《731》热映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在南京,日军当年也有一支“731部队”南报网讯(记者杜莹)电影《731》正在热映,主要讲述了抗战胜利前夕
2025-09-20 09:53:00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城市知识竞猜服务类节目《欢乐大猜想》约您畅游河北邯郸
千年古都,孕育出无数的成语典故,现代新城,绽放出摄人的夺目光彩,“活楼”、“吊庙”,诉说着华夏起源,贴崖石窟,讲述着文化底蕴
2025-09-20 11:08:00
书法爱好者郭书雷:巧构“合体字”,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从伟在多数人眼中,汉字是方方正正的符号。而在书法爱好者郭书雷的手中,汉字却成了可以巧妙拼插的“艺术积木”
2025-09-20 16:21:00
史料里的家国情怀|李策:烟盒纸上写下赤诚宣言
“我们现在只是暂时的分离。”在中共贵州省工委旧址纪念馆上百件展品中,有一张香烟盒纸引人驻足。香烟盒纸平整铺开,面积仅10余平方厘米
2025-09-20 23:34:00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伊水畔的龙门石窟 藏着不朽文化印记
大河网讯 站在伊水之滨远眺,东山与西山隔河对峙,天然造就“伊阙”胜景,而嵌入两岸崖壁的石窟群,正是这座跨越千年的佛教艺术宝库
2025-09-21 00:27:00
央媒看太原9月19日,新华社《中国网事》栏目报道了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二战侵华日军“太原工程队”旧址,这里曾是日军的战俘集中营
2025-09-20 07:24:00
9月18日,“致敬英雄·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主题活动在清徐县烈士陵园举行。清徐县党员干部、公安民警、少先队员、抗战英烈子女代表等各界人士百余人
2025-09-20 07:24:00
中国最能吵架的邻居城市,抢人,抢钱,抢高铁
作者:野庐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中原腹地一对命运交错的双生花。俩城市同在南襄盆地,相距不过两百公里,高铁半小时便可互通。地缘联系造就了经济
2025-09-20 04:1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最早的“南京面孔”长什么样?南京先祖的衣食住行有何特点?最早的南京城里有什么?……南京市博物馆(朝天宫)“江之永矣——江南地域早期文明特展”正在举行
2025-09-19 14:49:00
160件文物静静陈列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从新石器时代一直跨越到明清,跨越数千年时光在此相聚。一场名为“江流万古——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瑰宝展”的盛事
2025-09-19 15:57:00
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9月17日至18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古工委”)主办,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承办的第38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贵阳召开
2025-09-19 17:21:00
杜兴成新作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 周进朗诵
配乐诗《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作者:杜兴成朗诵:周进我漫步在世界的中心,中轴线上,儿孙相伴家人行。大栅栏,一条古色古香的街巷
2025-09-19 20:59:00
名不虚传、个个千年!河南这些小镇入列→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武则天沐浴过的温泉镇,齐桓公光临过的召陵镇,以造纸业出名的纸店镇,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缑氏镇……每一个地名
2025-09-19 21: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