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承德日报
承德市中心医院 张学红
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对于老人、儿童等抵抗力稍弱的人群,秋季常见病也随之而来。秋季常见疾病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例如慢性咳嗽、荨麻疹、腹泻、小儿厌食症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如何运用中医来调理上述疾病。
慢性咳嗽莫大意
中医认为,咳嗽的病因,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是因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烟尘、异味气体刺激引起肺气雍遏,失于宣降,引起咳嗽;内伤分为二种,一为肺脏自病:肺脏的多种疾病迁延不愈致肺气损伤,灼伤肺阴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致咳嗽;二为其他脏腑疾病:如嗜好烟酒致熏灼肺胃,过食辛辣肥甘炙博致痰热,饮食不节、过度劳倦损伤脾胃引发痰湿内生、上渍于肺致咳嗽,情志过激、郁怒伤肝引发气郁化上犯于肺致咳嗽等。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也就是,说咳嗽的病变脏腑不限于肺,其他脏腑有病及肺亦可导致咳嗽。但其他脏腑所致咳嗽皆须通过肺脏,故肺为咳嗽的主脏。
一、自我分辨慢性类别
时间:咳嗽白天多于夜间,为外感咳嗽;早晨咳嗽,阵发加剧,痰出咳减,为痰湿、痰热咳嗽;午后、黄昏加重,或夜间咳嗽,为肺燥阴虚。
声音:咳声洪亮有力,为实证;咳而声低气怯,为虚证;咳声嘶哑,为燥咳;咳声重浊痰多,为风寒、痰湿咳嗽;咳声粗浊或嗄哑,为风热、痰热咳嗽;咳声短促,为肺燥阴虚。根据咳嗽的加重与缓解因素来判定:饮食肥甘生冷加重者,为痰湿;情志郁怒加重者,为气火;劳累、受凉加重者,为痰湿、虚寒。
二、传统方式规范施治
风寒咳嗽:特点是咽痒咳嗽,遇风寒加重,伴鼻塞、头痛、四肢酸懒,建议服用三拗汤合止嗽散。鼻塞重者,可以用辛夷、鹅不食草、丁香填充药包,每天放在枕边。咳嗽严重者,可以用矮地茶、金沸草代茶饮以祛痰止咳。
风热咳嗽:特点是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伴喉燥咽痛、口渴,建议服用桑菊饮。用麦冬、荷叶代茶饮,具有清热利咽的作用,适合咽痛明显者服用。
风燥咳嗽:特点为干咳,连声作呛,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咳出,伴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可选用桑杏汤。咽痛明显者,可加玄参、马勃;流鼻血,则可加生地、白茅根。
痰湿蕴肺咳嗽:特点为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黏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咳,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重,伴胸闷脘痞、体倦,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型,建议服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病情稳定后,服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痰热郁肺咳嗽:特点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稠色黄,或有腥味,不易咳出,伴胸胁胀满,咳时引痛,建议用清金化痰汤来治疗。痰黄如脓,或腥臭,可加用鱼腥草、金荞麦根、薏苡仁。
肝火犯肺咳嗽:特点为咳嗽咳逆阵作,口苦咽干,痰少质黏,或如絮条,咯之难出伴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可选用加减泻白散合青黛散。咳嗽日久,可以用五味子以敛阴生津止咳。
肺阴亏耗咳嗽:症状为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伴有手足心热,午后潮热,颧红,可服用沙参麦冬汤加减。还可以扁豆、甘草、山药、茯苓粥和养胃气、润燥止咳。
治疗荨麻疹中医有“方”
中医治疗荨麻疹,主要有中药的汤剂、针灸及按摩、拔罐等方法。主要根据荨麻疹各种各样的不同临床表现,制定治疗方案。除此之外,还要观察风团的颜色以及与其相伴随的其他症状,比如舌苔、脉象等,并且还要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综合进行辨证与分型,最后决定使用何种处方。治疗荨麻疹的中医方法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中药汤剂:风团颜色泛红伴剧烈瘙痒的风热型荨麻疹,可使用祛风散热;风团颜色泛白伴遇风寒冷者,使用疏风散寒;风团色淡、乏力多梦的气血两虚型,可养血益气、疏风止痒;风团伴恶心、呕吐、腹泻、便干、苔黄腻的胃肠湿热型,当疏风、通腑、除湿、止痒;风团色黯、与月经有关的冲任不调型,当调摄冲任、养血祛风等。
中医针灸:针刺曲池、血海、足三里等这些穴位,可以治疗荨麻疹,但是需要对穴位有充分准确的了解。
其他:按摩、拔罐、刺络放血等治疗方法,对不同的荨麻疹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秋季腹泻需警惕
秋季腹泻典型症状在病初1至2天常发生腹泻,伴呕吐,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带少量黏液,无腥臭味。可能会伴有发热、脱水,部分患者还会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抽搐、无热惊厥、肠套叠等并发症。中医将腹泻分为以下几种:
寒湿腹泻: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兼见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兼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
湿热腹泻: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兼见烦热口渴、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暑湿腹泻:腹痛、泻下如水,暴急量多,粪色黄褐。兼见发热心烦、胸闷脘痞、泛恶纳呆、自汗面垢、口渴尿赤。
食滞肠胃:腹痛肠鸣,泻后痛减,泻下粪便臭如败卵,夹有不消化之物,兼见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
肝气乘脾:肠鸣攻痛,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兼见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矢气频作。
脾胃虚弱: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稍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增多,夹见水谷不化,兼见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
肾阳虚衰:每于黎明之前脐腹作痛,继则肠鸣而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兼见形寒肢冷、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小儿厌食需注意
小儿厌食症,属中医“厌食”范畴。古方中医专业人士表示,小儿厌食是一种症状,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是指小儿主要是3至6岁的儿童较长期食欲减退或食欲缺乏为主的症状。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针对不同的症状来调理治疗:
脾胃阴虚:症见不欲饮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少华,皮肤不润,小便黄赤,大便偏干,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此为素体阴虚或热病伤阴,致脾胃阴液受损所致。可选用养胃增液汤。若手足心热,口干舌红者,可加胡黄连、丹皮、莲子心以清热养阴、宁心安神。若大便秘结者,可加火麻仁、瓜蒌仁以润肠通便。
脾胃不和:症见食欲不振,甚则厌恶进食,食少而不香,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形体略瘦,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舌苔薄白或薄白腻。方用调脾散。若腹胀明显者,可加木香、炒莱菔子以消积理气。
脾胃气虚:症见食欲不振,少食懒言,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方用参苓白术散。若易汗出者,可加黄芪、防风、牡蛎以顾护卫表。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8-09 11:45:2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