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一抹北魏蓝 千年丝路史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5-06-11 10:43: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一抹北魏蓝 千年丝路史

玻璃壶

一抹北魏蓝 千年丝路史

玻璃瓶

在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馆里,有一簇幽蓝的流光穿越千年,静静诉说着北魏平城时代的辉煌。它们,是被称为“北魏蓝”的玻璃器。如今,这抹独特的蓝色以冰箱贴的形式走入大众视野,自推出以来,便广受青睐。

在中国古代,玻璃被雅称为“水精”,寓意其凝聚了水的精华。中国最早的玻璃出现在春秋末年,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发现的越王勾践剑的一面镶嵌有绿松石,另一面就镶嵌了3块蓝色透明玻璃。在吴国的夫差剑上,同样也发现用无色透明的玻璃块做装饰。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作为大宗商品运往西亚和中亚,同时从西域带回很多异域奇珍,玻璃就是其中一种。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今大同)。公元439年,丝绸之路重新畅通,平城呈现出商贾贡使迤逦、域外珍奇集聚、中西文化交融的盛世之象。越来越多的西方玻璃正是在这个阶段,顺着丝绸之路进入平城的。

北魏之前,华夏大地流行的是以铅钡为主要成分的“铅钡玻璃”,其特性偏软、易碎且耐热性差,多用于小型装饰品。而北魏时期,一种全新的配方——“钠钙玻璃”开始占据主流。其核心原料是石英砂(二氧化硅)、天然碱(碳酸钠)以及石灰石(氧化钙)。这一配方的出现绝非偶然,其源头直指西亚,特别是萨珊波斯帝国(226~651年)高度发达的玻璃工艺。波斯钠钙玻璃以其更高的硬度、更好的透明度、更强的化学稳定性以及更优异的可塑性(尤其适合吹制法)而闻名。通过活跃的丝绸之路贸易、使节往来乃至可能的工匠流动,这一先进的玻璃体系被系统地引入北魏。

与配方革命相伴的是成型技术的飞跃。汉代玻璃采用的是与金属成型工艺相似的铸造法,而北魏玻璃采用了吹制成型法,这是玻璃制造史中最有意义的发明,也使先前一直罕见昂贵的玻璃器逐渐变成了常见物品。中国北魏时期的玻璃容器采用了吹制法,可以看作是罗马玻璃技术向东传播的结果。

《魏书·西域传》曾记载,“大月氏国……世祖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所以,当年这些来自大月氏的商人们,不仅仅带着玻璃成品,还带着制作玻璃的技艺,在平城开设工坊,并且利用当地的材料开始制作玻璃,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魏蓝” 。

大同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玻璃壶在2002年出土于大同市迎宾大道的一座北魏贵族墓中,它出土时有些残破,质地是深蓝色的半透明玻璃,肩部装饰着两周凸弦纹,表面还带有土沁,形成了类似蛤蜊壳的光泽。

北魏玻璃虽以透明或浅绿色(来自原料中自然存在的铁杂质)为主流,但工匠们也尝试通过添加不同金属氧化物来调制颜色。例如,加入氧化钴可呈现蓝色,加入氧化铜或氧化铁可呈现绿色调,加入氧化锰可呈现紫色调。

工匠对玻璃技术的探索不止于成色方面,他们还积极地将本土成熟的金属、玉石加工技艺融入玻璃装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磨琢(冷加工)工艺。玻璃器皿冷却固化后,工匠运用旋转的轮盘(类似玉器加工的砣具)和不同硬度的磨料,在器表精细地磨琢出凹凸有致的纹饰。大同南郊北魏墓出土的磨花玻璃碗便是杰出代表——其腹部以娴熟的冷加工技艺磨琢出三排错位排列的圆形凹球面,形成独特的光影折射效果,既借鉴了萨珊玻璃的磨花风格,又展现出本土工匠对线条韵律的精准把握。

北魏玻璃是丝绸之路上技术传播与文化互鉴的璀璨结晶。波斯的核心技术被引入,在本土工匠的创造力下,实现了成功的本土化转化与创新,最终熔铸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艺术品。责任编辑:孙妍(EN109)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1 11: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河。黄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也滋养着华夏文明。几千年流淌的黄河谣,成为中华大地上的千古绝唱。在黄河以西,祁连山之北,有一条狭长地带,形似走廊,被称为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因其特
2023-11-21 06:06:00
李安民:大同铜器“守艺人”
...艺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项传承千年的制作技艺穿越历史烟雨,依旧熠熠生辉。“我的目标就是通过不断创新研发,使我们的每件作品使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兼具,做好大同铜
2024-04-08 18:06:00
聚人气  展实力 呈亮点
...“北魏蓝”抱枕、汉代连枝灯杯垫、鸱吻冰箱贴、北魏蓝玻璃、胡人牵驼俑冰箱贴让观众感受到了“同博文创”的厚重文化底蕴。工作人员文慧告诉记者,“胡人牵驼俑冰箱贴”的创意来源于北魏胡
2023-10-24 04:45:00
大同、敦煌、扶余、汉城…一路挺进!拓跋鲜卑进长沙
...等变化;具有希腊罗马雕塑艺术风格的花卉人物文金盘,玻璃小钵那迷人的“北魏蓝”,无一不彰显着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汇。据了解,该展览自2018年6月开启了巡展之路,
2024-02-16 22:48:00
...典故之所以经典,就是因为洞察世情人心,即便跨越百年千年也不会过时。这不,山西大同,历史重现了。为了让景区看起来欢乐祥和,灯火通明,大同市平城区一古城景区给全体商户下发了《倡议
2025-02-05 18:50:00
...,中原之屏障,有“北方锁钥”之称。战国时期赵国创建平城。秦置平城县。北魏建都平城。唐调露元年(679),大同军由河套移治于平城故地,此为“大同”地名来晋之始。开元间为云州治所
2023-10-30 07:28:00
大同市平城区人大常委会发布人事任免名单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马睿姗6月28日,记者从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获悉,大同市平城区人大常委会发布人事任免名单。大同市平城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2024年6月2
2024-06-30 22:45:00
...转自:大同日报本报讯 (记者 崔莉英) 5月23日,古城内平城书院高朋满座,宾客盈门,吕日周作品捐赠仪式在此举行。是日的捐赠仪式现场,省政协原副主席、省改革创新研究会名誉会长
2024-05-24 06:18:00
平城区教育局抽调100名教师驻守高速口
本文转自:大同日报宣传美丽家乡 助力大同旅游平城区教育局抽调100名教师驻守高速口图为在御河西路南高速口,平城区14校教师向来同游客介绍大同旅游景点及地方美食。本报记者 韩堃摄本
2023-05-01 06:05: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豫味儿月饼!快来品品
中秋是跨越千年的文化共鸣文物是历史馈赠的璀璨瑰宝当中秋月饼遇上河南文物每一款都是时光与美味的交融每一口都饱含中原大地的深厚底蕴这个中秋让我们来一场月饼与文物的浪漫邂逅吧 这
2025-10-06 08:19:00
万家共盛世,灯火话团圆,今天中秋节,最圆的月亮是家国同庆,最美的团圆是国泰民安。
2025-10-06 13:10:00
开栏语白山松水,藏百年风骨;林海雪原,记千秋英魂。当科技的光影唤醒尘封的记忆,那些镌刻在吉林史册上的名字便有了鲜活模样
2025-10-06 20:48:00
巾帼卫山河 丹青诉忠魂————《八女投江》佳作赏析
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八女投江”就是其中之一。1938年10月
2025-10-06 22:54:00
《老单走福州》第二季第九集《船政英雄》:跟着老单游船政,探访近现代工业文明梦开始的地方。
2025-10-05 11:08:00
铭记历史的水墨历史肖像——《九一八》赏析
“人民必胜——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俄美术作品展”正在长春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苏联卫国战争为主线
2025-10-05 11:17:00
国庆期间,蒙城博物馆推出皖北精品拓片展
大皖新闻讯 国庆假期,蒙城县博物馆推出“碑石墨韵 拓古传今”皖北地区精品拓片展”,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石刻艺术与传统文化的魅力
2025-10-05 18:34:00
10月4日,“河北五超”第八轮沧州对阵保定,球场内观众全体合唱《歌唱祖国》。(摄制:王宏飞、吕熠、王青峰)
2025-10-05 21:26:00
“镖不喊沧”的江湖铁律曾响彻武林:凡镖车行经沧州地界,必放下镖旗、悄然而过,以示对沧州武林的敬重。江湖远去,武侠精神传承至今
2025-10-05 07:02:00
“河北五超”第八轮辛集赛区,“辛”鹿战“秦”龙,精彩对决,即将上演!
2025-10-04 18:28:00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的第一缕晨曦中冉冉升起,当华夏文明在五千年长河静静流淌,当东方民族守望躬耕于乡土家园。一则古老预言
2025-10-04 23:29:00
国庆假日,杏花岭区精心打造了红色游、古建游、府城游3条线路,串联起15处具有代表性的不可移动文物,从承载革命岁月的国民师范旧址
2025-10-03 08:36:00
河北省国防动员文化行·档案里的国防动员故事|走进抗战名将甄凤山:“双枪李向阳”的壮志豪情
(视频脚本:张玉超、闫馨雨、赵少甫 视频拍摄:刘天宇 王宏飞 视频剪辑:刘昀 出镜:张晓晴 配音:张恩博)(海报设计:梁玉)2025年7月1日
2025-10-03 08:40:00
古代中秋福利居然是发肉?还有这些“古法”习俗玩趣中秋
大河网讯 天上月圆,人间梦长,又是一年中秋将至。现代,一些企业的中秋福利有月饼、水果等,你知道吗,古人过节的福利竟然直接发肉
2025-10-02 10:42:00
“今月曾经照古人”明代晋藩墓志拓片展,10月1日在山西考古博物馆开展。25套墓志拓片与30余套文物,再现明代晋藩宗室的荣耀与日常
2025-10-02 17: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