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13:4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公元138年3月1日,神都洛阳,一台神秘的机器忽然发出“叮”的一声。机身上面朝向西北的龙头突然吐出嘴里的珠子,掉进了下方的铜蟾嘴里。

一名男子马上跑过去,拿起佛珠,皱着眉头说:“西北地震了。”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他周围的人都忍不住笑了。没有震感,地震从何而来呢?

可三天后,一名来自陇西的信使报告道:陇西地震,二郡山崩!大家听到消息后,议论纷纷,连声称赞道:“张大人的铜疙瘩真厉害,真能测出地震!”

原来这名男子便是大名鼎鼎的张衡,时任太史令。而这个神奇的机器便是他的杰作——地动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以测量和感知地震的仪器。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一直以来,它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上个世纪发生的事情却让国内外知名地震学家对地动仪的实用性产生了怀疑。

1984年,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院士毫不留情地指出:“中国的地动仪模型简陋,对地震的灵敏度甚至不如居民。其实用性和真实性有待考证!”

此话一出,如平地惊雷。甚至一些国内名人也表示认同。难道让国人引以为傲的地动仪真的是个没用的东西吗?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其实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早在1000多年前就被破坏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地动仪,是1951年经历史专家王振铎反复考虑,用相关史料复制而成的一个10倍放大的“张衡地动仪”的模型。

同时他还解释其工作原理是“立杆原理”,当时的《人民画报》上也有刊登。王振铎的复制版张衡地动仪很快也引起了世界性的轰动。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在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的安排下,地动仪甚至被安排与“美国宇航员从月球带回来的物质”并排展出。

这对于即将“站稳脚跟”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荣耀。然而,这份荣耀并未持续太久,便受到现实狠狠的冲击。

1970年前后,来自世界各地的质疑声开始响起,一连串刺耳的话如陨石一般击中了张衡地动仪。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如美国地震学家博尔特所言,日本学者关野雄等人也纷纷表示王振铎复制的地动仪连原理都错了,根本测不出地震!

在同一时间,王振铎的老朋友,中国地震学奠基人傅承义院士也当着王振铎的面对他说:“家里挂一块肉,都比你的模型好!”王振铎深深地怀疑,我们的祖先留下来的东西真的是错的吗?

铺天盖地的怀疑如潮水般冲向地动仪,并由此蔓延到对张衡,乃至中国古代科技的怀疑。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当时,一位名为雷立柏的奥地利学者甚至在《张衡、科学与宗教》一书中写道:“对张衡地动仪的迷恋正是中国科学停步不前的一种表现。”

面对雷立柏的嚣张,王振铎沉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民接受了雷立柏不着边际的说辞!我们会用实际行动来堵住“雷立柏”的嘴。

在2002年,一个名叫冯锐的人站出来挑起了“为张衡的地动仪命名”的大梁。作为一名地震学家,冯锐怎么也不能接受地震学鼻祖张衡居然是错的。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冯锐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王振铎复制的地动仪的原理与《后汉书》中记载的关于张衡地动仪的描述相悖!

冯锐便以此作为突破口,开始带领团队进行深入研究。随时间推移,他肯定能做出成绩!

但在2003年,由于研究经费不足,冯锐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无奈中断了为张衡地动仪正名的愿望,他觉得这辈子很难实现这个梦想了。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但命运似乎喜欢和冯锐开玩笑: 2004年8月,冯锐家的门被一群人敲开了——河南博物馆和中国地震台网共同来邀请冯锐组成课题组,只为一个目的——复原“张衡地动仪”!

在两方团队的全力支持下,冯锐的团队真的做出了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团队新加入的一名文史专家解读了地动仪相关的史料并告知冯瑞,地动仪下的八只蟾蜍并不是从地动仪上分离出来的,而是本为一体的。

此外,冯锐团队查阅国外文献时意外发现,现代地震仪的发明者英国地震学家米尔恩曾将《后汉书》翻译成英文,并公开宣称:“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地动仪是中国的张衡发明的!”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这说明米尔恩发明地动仪的灵感来自张衡的地动仪,这也给了冯锐极大的鼓舞。为张衡的地动仪正名的理想就要实现了!

终于,在2005年3月,新复制的地震仪经历了7天168小时的干扰实验,没有出现任何差错。这种模型终于可以得到国内外考古和科技界的一致认可了!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2009年9月20日,新复制的张衡地动仪在中国科技馆展出。这一次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尴尬地用棍子敲击它,它才会吐出铜珠了。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杨炳麟听了冯锐在中国科学院的讲座后,也对张衡表示认同和赞许。

从此以后,地动仪重新树其名于世界,再也没有人怀疑张衡地动仪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12 17: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百姓提前躲避危机,苦心专研地震资料,最后研发出候风地动仪,帮助人们提前预测地震,躲避即将到来的危机。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地震仪,比西方国家发明的类似机器,早
2023-01-17 15:15:00
张衡地动仪为什么被移出教科书
如果你的历史课本里面出现过地动仪,证明你也是有一定岁数的人了。因2016年关于地动仪内容被移出了教科书。张衡的地动仪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都让我们倍感自豪,为何要删除呢?很少有
2024-06-07 17:52:00
张衡的地动仪真的存在吗
...的科学家就发明了估测地震的仪器,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动仪,这位集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等身份于一体的伟大人物就是张衡。张衡自小聪明过人,用现代化说就是“神童”一般
2023-01-02 16:33:00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对现代地震科学的启示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于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创造了地动仪。世界其他国家类似地震测量类仪器的发明均是1800年以后的事情了。张衡地动仪全身精铜打造,直径有2.7米,外形神似
2023-09-17 00:12:00
张衡与地动仪:揭开古代科学的神秘面纱
...还是一位发明家,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盛传为他所发明的地动仪,相传此仪器能够检测地震。根据传说,地动仪主体为筒状物,有八条龙接于其身,分别在八个方向,龙嘴中含有金属球。每张龙嘴下
2023-12-12 14:23:00
张衡:东汉时期的全方位人才和发明家
小编给大家讲一下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东汉时期猛男,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张衡,字平子,南阳人(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医圣张仲景都是他的老乡),被后人誉为“科圣”(科学文化圣人)。张
2023-12-05 05:33:00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张衡最为人称道的发明之一便是地动仪,这一精妙的仪器能够检测并指示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在当时科学仪器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背景下,地动仪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奇迹。它采
2024-04-12 22:12:00
揭秘张衡发明的后风地动仪
...人叹为观止——那就是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后风地动仪。这一装置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探测仪器之一,更是展现了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那么,这台被誉为古代科技奇迹
2024-10-20 19:39:00
张衡:开创天文地理之先河,历经章帝至顺帝六朝
...家张衡,他精通天文地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就出自他的创制发明。不过,发明家张衡除了开创天文地理之先河外,还在科技、数学、文学上都有突出的贡献,就是入仕方面,也曾
2024-02-21 05: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不应只将目光锁定在硝烟弥漫的前线,更当看见如贵州这般沉默而坚韧的“战略大后方”
2025-09-03 23:32:00
烽火金叶:山东烟草的抗战传奇
鲁网9月3日讯八十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山河重光。当我们回望那段血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山东大地上一片片碧绿的烟田,竟在无声中化为民族救亡的“金色血脉”
2025-09-03 17:11:00
在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乌江西岸的石坡山上,矗立着一座庄严的墓碑。碑身正面镌刻着“苏联空军金角罗夫烈士之墓”——这个名字被当地百姓铭记
2025-09-03 18:21:00
菏泽郓城九旬老兵观阅兵 见证从烽火岁月到盛世华章
大众网记者 李效谨 通讯员 崔如坤 郓城报道9月3日清晨,郓城的天空被轻柔的阴云笼罩,空气中弥漫着初秋的清爽。张文兰老人家门口那块“光荣之家”的牌匾
2025-09-03 18:49:00
编者按:抗日战争中,河南作为贯通南北的战略腹地与中原屏障首当敌锋,在烽火熔铸中承载深重苦难,于枪林弹雨中镌刻不屈抗争。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09-03 20:20:00
【黔言】抗战记忆永不磨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以不同形式开展纪念活动,缅怀英烈、重温历史。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2025-09-03 21:27:00
贵州八万多军民硬生生凿出来的“抗战生命线”:24道拐每一寸土地,都回荡着全民抗战、共赴国难的呐喊
80多年前,当警报的悲鸣第一次撕裂贵州高原湛蓝的天空,山河为之变色;晴隆二十四道拐上,不分昼夜轰鸣的引擎,是维系国脉的喘息
2025-09-03 21:59:00
《如寄》之力与美
张吉祥此题自觉有些怪——《如寄》那来的力?哪来的美?其力有二:一曰感染力。《如寄》一面世,即有学界耆宿如宋遂良、吕家乡等老一辈学者著文解读阐说
2025-09-03 22:14:00
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李酉宏“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
2025-09-03 22:15:00
这盛世如您所愿!老兵目光坚毅,向新型装备敬礼。
2025-09-03 14:32:00
李建礼: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
鲁网9月3日讯(记者 刘斌)对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这句诗,出自杜甫诗作《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好的书画作品,能够让观者心神为之一醉
2025-09-03 14:47:00
“我们只有反抗,只有斗争!”这是胶东特委书记理琪撰写的油印信件———《给各级党同志的一封信》中的名句。他以瘦弱之躯扛起胶东抗战大旗
2025-09-03 15:51:00
巾帼不让须眉的白衣战士张华英
张华英老人(左二)大众网记者 邢晨 通讯员 肖水莲 烟台报道烽火岁月里,山东胶东大地遍布抗争印记。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潮水镇潮水一村
2025-09-03 16:32:00
近日,《考古与文物》发表的《陕西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发掘简报》揭示:澄城刘家洼芮国遗址东Ⅰ区M3墓主,很可能是芮国国君的夫人
2025-09-03 08:13:00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抗战老兵郭木桑:放下书本去打鬼子
郭木桑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赵张昀 图/通讯员 夏海滨)8月22日下午,同安区莲花镇云洋村,99岁的郭木桑特意身着熨得整整齐齐的衬衫西裤
2025-09-03 08: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