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17 15:15: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东汉时期,中国境内经常发生地震。有资料显示,从公元92年到公元125年,仅仅33年时间,便发生过26次剧烈的大地震。

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地震引发的江河泛滥和房屋倒塌,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朝廷很难迅速派人前去救灾,受灾地区的百姓,只能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自生自灭。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这样的结果,非常让人痛心。我们常说,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提前预防远比事后补救要好。

这种居安思危的思想,其实一直都有。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东汉时期,就有一个叫张衡的科学家,他为了帮助百姓提前躲避危机,苦心专研地震资料,最后研发出候风地动仪,帮助人们提前预测地震,躲避即将到来的危机。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张衡在东汉时期发明的地震仪,比西方国家发明的类似机器,早了大约1700多年,有着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

后来,张衡地动仪模型被列入课本之中,国家宣传多年,可是后来这个地动仪模型却被赶出了教科书,这是为何呢?

中科院的院士傅承义先生表示,这个地动仪基本没什么用,它还不如在房梁下吊块肉。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傅承义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科学家,他为何会说出这样的话?他否定的东西,并不是历史上张衡研究出来的地动仪,而是被列入课本中的地动仪模型。

因为这个模型并不是张衡研究出来的东西,它是后人根据相关原理,仿造出来的一个道具。

地动仪模型的缔造者,是曾经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王振铎先生,他常年关注历史资料,对张衡地动仪非常感兴趣。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经过多方研究和验证后,王振铎对地动仪的了解和认识,越来越深入。他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地动仪,采用的应该是直立杆原理。

王振铎根据这个猜测,持续进行研究,最后制作出了一个看起来很精妙的地动仪模型。

这个模型刚一诞生,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还被国家当成文化传承四处进行宣传,教育部门也把这个模型编入教材之中,教育新时代的年轻人。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不可否认,王振铎先生制造的地动仪模型,在那个时期确实发挥了非同一般的作用,它对中华文化的弘扬,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意义。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个地动仪模型根本没有办法检测地震,它的内部结构不太合理,即便是外面的车马发出声音稍大一些,地动仪都有可能产生反应。

王振铎先生采用的直立杆原理,灵敏度不太可靠,根本不适合预测地震。也就是说,这个地动仪模型从核心构造开始,就出现了问题。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在不断宣传的过程中,这个地动仪模型因为没有办法发挥出相应的作用,遭到了不少学者的批评和反对,甚至有一些西方国家还以此为证据,试图否定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录。

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事情,有关部门为了证明华夏文明的传承,安排大量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研究,希望能够还原出一个更符合科学原理的地动仪。

经过多方研究和论证,大家得出了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他们认为史书上记载的地动仪,应该是采用了悬垂摆原理。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这种悬垂摆原理看似高深,可实际上并不复杂,只需要在房梁下面垂挂一块肉,就能产生类似的效果,这也是傅承义院士之前用这种说法批评地动仪模型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大家最认可的地动仪模型,应该是中科院教授冯锐负责制造的地动仪,他不仅从外观上还原了史书上的张衡地动仪,还精准地计算出了它的具体高度以及晃动周期等参数。

冯锐教授和团队成员们刚造出这个地动仪模型时,并没有直接对外进行宣传,而是本着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对它进行了一系列检测。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他们根据史书记载,推算出了东汉时期的地震波动效应,然后用现代仪器进行模拟测试,看看这个新的地动仪模型,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

事实证明,冯锐教授等人研究制造的地动仪模型,确实非常有效,它感应到波动之后,很快就会产生反应,让铜球掉落下来。

反复验证了几次之后,冯锐教授发现,他们研究和制作的地动仪,确实可以精准无误地感应地震波动,不会产生太大的偏差。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因此,他们后来公开研究结果,并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随后,冯锐教授多次带着新的地动仪模型进行公开展示,让大家对史书上的张衡地动仪,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与此同时,王振铎先生之前研究的地动仪模型,因实际效果比较微弱,被教育部门移出了教科书。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意味着我们对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代表着我们敢于承认错误,直面历史问题的坚定意志。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不过话又说回来,冯锐教授等人制作的地动仪模型,目前虽然看似精妙,但是它跟史书上记载的张衡地动仪,还是有一些区别。

真正的张衡地动仪已经失传了,后人只是根据相关史书和现代技术进行模拟还原,并不能真正复刻出原本的张衡地动仪。

从时代的角度来说,张衡地动仪只是代表了古人的智慧,它对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弘扬,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但是我们后人在真正预测地震时,还是会以目前的科学技术为主。

地动仪为何被说成还不如房梁下吊块肉

毕竟单论科学的话,现代人所研究的力学理论和地震波理论等学术知识,确实比古人的粗糙研究,更清晰准确一些。

人类的技术,需要不断发展进步,才能更好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古人遗留下来的智慧,我们需要积极继承和学习,但是不能当成救命稻草使用。

若是一味地学习古人,却不想着推陈出新,我们很难去应对未来的变化。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7 16:45:2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原创两千年历史的地动仪被人批——“不如一块肉”
...张衡,时任太史令。而这个神奇的机器便是他的杰作——地动仪,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可以测量和感知地震的仪器。一直以来,它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上个世纪发生的事情却让国内外知名地震学
2024-11-12 13:46:00
张衡地动仪为什么被移出教科书
如果你的历史课本里面出现过地动仪,证明你也是有一定岁数的人了。因2016年关于地动仪内容被移出了教科书。张衡的地动仪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一直都让我们倍感自豪,为何要删除呢?很少有
2024-06-07 17:52:00
张衡的地动仪真的存在吗
...的科学家就发明了估测地震的仪器,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动仪,这位集数学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等身份于一体的伟大人物就是张衡。张衡自小聪明过人,用现代化说就是“神童”一般
2023-01-02 16:33:00
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对现代地震科学的启示
...,经过年复一年的努力,于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创造了地动仪。世界其他国家类似地震测量类仪器的发明均是1800年以后的事情了。张衡地动仪全身精铜打造,直径有2.7米,外形神似
2023-09-17 00:12:00
张衡与地动仪:揭开古代科学的神秘面纱
...还是一位发明家,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盛传为他所发明的地动仪,相传此仪器能够检测地震。根据传说,地动仪主体为筒状物,有八条龙接于其身,分别在八个方向,龙嘴中含有金属球。每张龙嘴下
2023-12-12 14:23:00
揭秘张衡发明的后风地动仪
...人叹为观止——那就是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后风地动仪。这一装置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探测仪器之一,更是展现了古代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深厚造诣。那么,这台被誉为古代科技奇迹
2024-10-20 19:39:00
张衡:东汉时期的全方位人才和发明家
小编给大家讲一下张衡——发明地动仪的东汉时期猛男,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张衡,字平子,南阳人(智圣诸葛亮、谋圣姜子牙、医圣张仲景都是他的老乡),被后人誉为“科圣”(科学文化圣人)。张
2023-12-05 05:33:00
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科学
...代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张衡最为人称道的发明之一便是地动仪,这一精妙的仪器能够检测并指示出地震发生的方向。在当时科学仪器尚处于萌芽阶段的背景下,地动仪的出现无疑是一个奇迹。它采
2024-04-12 22:12:00
张衡:开创天文地理之先河,历经章帝至顺帝六朝
...家张衡,他精通天文地理,世界上第一架测量地震方向的地动仪就出自他的创制发明。不过,发明家张衡除了开创天文地理之先河外,还在科技、数学、文学上都有突出的贡献,就是入仕方面,也曾
2024-02-21 05:1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走进位于思明区大同路7号的厦门侨批馆,一艘悬挂在空中的福船映入眼帘,船旁飘扬着一封封穿越时空的侨批信笺
2025-11-01 08:30:00
探寻教育先驱的“巾帼之思” 《陈嘉庚与女子教育》出版
厦门网讯(厦门日报记者 许舒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陈嘉庚的名字如同一座丰碑。他是倾资兴学的爱国华侨,更是率先呼吁男女教育平权的先驱
2025-11-01 08:31:00
1日,市文旅局发布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太原主题旅游线路,邀请游客循着“悟空”足迹,漫步晋阳山水,品味市井烟火,触摸非遗匠心
2025-11-01 18:23:00
何以中国|邂逅千年荆风楚韵 ,古城中开启文化奇幻之旅
大皖新闻讯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这座承载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的古城,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
2025-10-31 09:29:00
首都博物馆上新 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张敏)“隶书源流”第二十二届北京书法篆刻精品展10月30日在首都博物馆开幕。本次展览主要采取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和面向会员定向邀请两种方式征稿
2025-10-31 16:4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鱼台孝贤广场楹联
(高山景行 上联:阁壮水云乡,克襄孝道明忠道 下联:德昭桑梓地,且看今贤继古贤)(紫气东来 上联:鱼龙呈变化,万顷烟波堪醉我 下联
2025-10-31 17:24:00
《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肥举行
大皖新闻讯 10月31日下午,文化学者夏冬波新著《吴长庆家族》出版暨读书分享会在合肥育才书店徽州书局举行。《吴长庆家族》是研究合肥市(原庐州府)名门望族吴长庆家族(庐江鳌山吴氏家族)的一部家族史著作
2025-10-31 21:52:00
聚焦如何“提笔绘丹青” 山翁画册《墨痕》出版
继《山翁书画集》和40万字的《山翁评论文集》出版之后,著名书法家、评论家、收藏家山翁先生介绍如何“提笔绘丹青”的专著《墨痕》
2025-10-30 08:40:00
“跟着楹联游济宁 ”第十五站活动走进金乡奎星湖公园
鲁网10月30日讯跟着楹联游济宁,记者一行来到金乡,在金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文峰塔前走一走,官学财运全都有。”光善寺塔又称文峰塔
2025-10-30 17:13:00
老有福丨他的百年“青春之歌”:百岁陈世明的信仰与传奇
福州新闻网10月29日讯(记者 朱榕 文/摄)重阳节前,福州江南水都小学的学生们来到台江万颐养老院,探望101岁的陈世明
2025-10-29 15:14:00
每年农历九月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此时,金秋送爽、丹桂飘香、枫叶正红,形成了登高、赏秋、晒秋、赏菊、插茱萸等重阳节习俗
2025-10-29 16:57:00
寒葱岭,八十载枪声犹在耳——追寻陈翰章将军的东北抗战印记
翰章红军小学的操场上,一尊戴着红领巾的烈士雕塑静静矗立,目光如炬。这位被称为“书生战将”的烈士,就是东北抗日联军杰出将领陈翰章
2025-10-29 18:05:00
彩叶映长城 共绘秋景画
10月27日拍摄的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秋景。近日秦皇岛市海港区驻操营镇长城进入最佳观赏期山间层林被秋意染透红橙黄绿的彩叶错落交织与蜿蜒伸展的古长城相互映衬色彩交织间尽显秋意
2025-10-29 08:10:00
《愤怒的天府》:中国历史版的“战争与和平”
在当代中国文坛,很少有一部作品能像宋小武的《愤怒的天府》那样,以如此磅礴的气势与思想深度,重构民族记忆的史诗线索。130万字的三卷本
2025-10-28 14:51:00
“我最喜欢的济宁楹联”|嘉祥岳飞纪念馆楹联
(上联:赤胆忠心照汗青 下联:精忠报国千秋颂)(上联:教子育孙尽栋梁 下联:通义明道真贤母) (上联:上继祖德居县伴朝一代名吏 下联
2025-10-28 19: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