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序言:作为封建王朝官僚体系中的一员,李贽最后背叛了自己阶级,试图在封建王朝中开辟出新的思想道路。他的前半生苦读诗书,只为登科进仕。然而,后来的他却在世人诧异的眼光中离开的官场,落发为僧。亦又不甘当一个无趣的老和尚,处处和别人打嘴炮撕逼,为心中的真理而战。他这一生四处流离,远远要比当一个古板的官僚精彩得多。
李贽画像
李贽的前半生
即便是以今人的视角去看李贽,依然有很多人觉得李贽是个异类,不能理解他的选择。公元1527年(明朝嘉靖6年),李贽出生于福建泉州的商人世家,作为海上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港口,泉州广泛地同海外诸国通商,即便是当时明王朝封闭了海岸线,但泉州仍然聚集了大量的异邦人,其中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为主。相传,李贽的祖上便和阿拉伯女子通婚,故也有一说法,李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为此,他憎恶儒家学说便有了的源头。
李贽故居
李贽的民族属性已是不可考,但若说因他是回族便反对孔子的儒家学说,却也不太可能。李氏一族作为泉州的名门望族,即便在李贽一代已经是有所衰落,但在大部分商人的心中金榜题名、踏足官场才能光耀门楣。因此,李贽的早年是伴随四书五经而成长起来,而作为家族中最具天分的一个读书人,李氏一族几乎将希望都放诸李贽身上。李贽也不负众望,在1552年得中举人,但无奈家道衰落再无力让李贽再进一步,只得就此前往地方衙担任一个微职,以此供养妻儿老母。
此时的李贽和当时几乎同一时代的另一个名人的半身有着几分相似,耗尽前半生只为科举考试,考中之后一开始也是担任不入流的官职。而这人在后来也成为大明朝赫赫有名之辈,在民间百姓心中更是被视作与包拯齐列。此人便是被誉为"海清天"的海瑞,但后来的海瑞官至户部尚书,位列三品,俨然算是明王朝的中枢人物。而李贽穷极一生也不过地方知府,堪算五品,倘若不是他后来的离经叛道,可能大部分明朝百姓还不知道大明帝国还有这号人存在。此时的李贽,和我们当下大部分年轻人并无不同,即便是成为一个小官吏,俸禄微薄的他只能被迫当一个"月光族",做一个古板的官僚不是李贽的最终追求,他还有比这更重要得多的事情去做。
李贽早期作品《初潭集》
中年危机
尽管李贽已经跌跌撞撞的踏上仕途,但似乎老天还不准备让他就此平步青云。1563年李贽父亲去世,按照大明朝的祖制,需要回到家乡守孝三年,在此期间的李贽几乎没有任何收入,迫于生计的他只好以教书为职,而在后来竟成为他终身事业。
然而,教书的薪水始终难以养活李贽一家,他的子女大部分因营养不良和就此离去,只剩下一女儿。作为族中唯一有官职的李氏子弟,他甚至还要背负照拂家族的义务,这能力有限的他感到十分的窘迫。儒家体系建起了的传统礼教,强加于人身上的义务与责任,也让他开始走向儒家思想对立面。于是他逐渐萌生了逃避和反抗的想法,寻求独立的自我思想。
丁忧期满的李贽也未能如期重新入朝为官,直到一年多后,他才重新担任国子监教官一职,凭借自己独到授课,李贽获得官场之外的美誉,却面临和妻子分割两地的凄惨境地,庆幸的是他官途顺畅了起来。1577年,50岁李贽成为姚安知府。但三年之后,他毅然决然的离开官场,在人们诧异的眼光中,落发为僧。
李贽画作
传奇就此开始
明明前途一片大好的李贽,却选择离开自己沉浸多年官场,去当一个和尚。这在当时无异于是重磅炸弹!相当于我们现在一个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天之骄子,突然退了学回家做一个普通的农民一般。但如此独特的人终究不会就此而默默无闻,卖猪肉的清华学子凭借自己的才识开了多家连锁店,成为和尚的李贽也将成就属于他自己的传奇!
但这种决定,在当时注定没有多人能理解他,他的族人异常的愤怒。他们已然将李贽作为李氏一族的门面,尤其是在李氏一族衰落之后,李贽成为了李家最后希望,但现在希望破灭,他们自然不能接受。他们不但差族人不远千里之外来来劝他回归仕途,以此为李氏子弟未来庇护一二和官场提携,在李贽多次冷眼相待之后,族人认为还俗已是不太可能,于此自作主张地开始瓜分他的存留之物,安排了一个侄子作为李贽的继承人。他们认为李贽尽管离去,但家中遗产则应当归为李氏一族所有。还时不时修书前来告知他族中琐事,希望他能主持一二。殊不知,正是他们强加于这类义务和责任让李贽最终立志离去,一概不理这类族中之事。对于族人自作主张为他安排日后遗产继承人,则是淡淡说:
"若李四官前来,叫他勿假哭作好看,汝等亦决不可遣人报我死"。
值得一说的是,落发为僧的李贽日子过得还算不错,比他当初为官之时还要滋润几分,曾经作过教师的他开始频繁的前往各地讲学,所获不少,加上平日里有他的朋友接济一二,其中有些人甚至保持了长20多年的接济,颇有几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模样。因而他专心进行学术研究,也仍能保持为官时的生活水准和生活习惯。
泉州李贽雕像
魏晋遗风,真名士自风流
我们今日谈及李贽时,不但会议论他的才学,还会诧异他一些为常人不能所理解的举动和困惑他自相矛盾的前后行为。后半生的李贽已经无需担心生活,凭借他讲学而获利,也成为酸儒抨击他的理由,对此李贽并不在意,毕竟他从未以清高的读书人标榜自己。再者,儒家之祖,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在收徒时尚要收取两根肉条。
李贽蔑视传统礼教,不惜以辞官落发作为对抗,并在后半生一直以嘲讽这些陈旧的条例,但骨子却依旧保持一个传统文人的傲骨。当时辞官的李贽尚未落发而是一直借宿于友人耿定向的家中,作为心学的两个信仰者,李贽的大部分思想认知要比当时的为官的激进得多,以当时的社会观念来看,可以说标新立异,亦或者放浪形骸。这就意味着,他与耿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耿定向即便是心学的信仰者,但已经入朝为官,作为官僚阶级的既得利益者,他无法像李贽一样义无反顾的背叛自己的阶级。而在后来两人决裂,李贽就此离开耿家,再未接受耿家一分接济,似乎认定了道不同不相为谋,李贽后来创立佛堂而到处讲学,同时他与耿定向的冲突也愈演愈烈,两人以笔为枪,开始一场心学认知的"大撕逼"。
李贽创立的佛堂
李贽的矛盾同样体现在教学方式,他将孔夫子是作为万恶之源。但在他讲堂上,任何人都可以坐立旁听,甚至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还有不少胆大的妇女认真的倾听,这种自由散漫的教学方式又似乎是对孔夫子的有教无类的另类贯彻。
真正体现李贽魏晋风骨是,他对无视传统礼教的束缚以及对真理探索的方式的率性认知!他曾经率众人前往寡妇家中化缘,不曾理会所谓的寡妇门前是非多,以亲身行为表达他对自由的认定多重含义:即是不受礼教束缚的行为自由,以及抨击传统儒家和四书五经的言论自由。这同样在表现在他与耿定向的"撕逼"中,李贽认为心学中探索得"良知"最后一个快乐的结果,耿定向就曾借他教堂下有妇女旁听和寡妇门前化缘,抨击发问他这亦是属于良知探索吗?
世上再无李狂人
在先后完成了《焚书》和《藏书》之后,李贽多番抨击朝政的行为已经让大明朝的官员十分不满,有大臣专门列举了李贽数名罪状奏禀当时的皇帝万历,万历看勃然大怒,下令锦衣卫抓拿李贽。早早有人告知的李贽未曾逃走,继续研究道佛两家的著作,安静等着锦衣卫上门将他逮捕入狱。数百年之后,有个叫谭嗣同的人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
《焚书》与《藏书》
然而,李贽的最终却是自刎。牢狱中李贽并没有遭受太多折磨,万历下令将他逮捕入狱后仿佛忘了这个人一般,但李贽却没有活下去的欲望。在侍者为他剃头时,他拿起剃刀割喉,由于刀钝没有划太深的伤口,他尚能勉强说话,侍者不理解,问:和尚为何自刎,答曰:七十老翁有所何求。
两三天后,李贽黯然离世……
李贽之墓
结语
李贽的离去没有激起一片水花,庞大的明帝国依旧稳定的运转着。皇座上的皇帝享受着诸大臣的顶礼膜拜;读书人们也继续秉烛夜读为登科进仕而不懈努力,偶尔写无关紧要的文章诗句为帝国涂脂抹粉,不愿改变的大明将在数十年之后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在沉重的封建大山中力图改变和解放人们思想的李贽早早付出了代价。但是,我们必须承认他是一个相当有勇气的人,他的才学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赞扬的!正如我们曾经饱受争议的韩寒一样,在社会力下,他们做了许多我们想做而做不了,也做不到的事情。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3-23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