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清明假期,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成了很多人的“新宠”。最新数据显示,假期这几天,中国科技馆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3天共服务观众7万余人次;重庆自然博物馆日均客流量达1.1万人次,约是平日里的5倍……(4月10日《光明日报》)
自然科学博物馆缘何惹人爱?不难看到,这是供需牵手、协同发力的结果。今年初发布的2022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科技馆和科学技术类博物馆1683个。其中,科技馆694个、科学技术类博物馆989个。各类博物馆的迅速发展让公众拥有了触手可及“亲近”科学的机会,“到博物馆看展”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然而,对标国际一流,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仍然存在发展短板,各类展览同质化现象有待破解。
那么,如何破解发展难题呢?从历史发展的潮流来看,博物馆已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科学资源共享交换的枢纽。譬如,伦敦科学博物馆擅长整合资源,使科普活动保持了深度、锐度和热度。这里也是培养科学教师的摇篮,众多科学教师在此拓展视野、激发灵感、增强能力。德国高校博物馆则不仅是通识教育的平台,还是多学科的教学科研基地。柏林洪堡大学博物馆不仅承担着科研和育才的任务,还面向公众常态化地举办各种科普展。
所以,博物馆有必要把自身定位为科学普及的枢纽,一个资源的枢纽、信息的枢纽和人才的枢纽。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博物馆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企业紧密联动,科技与教育人才深度参与博物馆建设,博物馆的发展活力就会释放出来,“博物馆热”就会更有内涵。 (杨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1 05:45:4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