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体验非遗制香两岸少年共篆“福”字
2025第二届海峡两岸(集美)科普研学季启幕
东南网10月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康泽辉 吴舒远)嘉庚故里,香韵悠长。10月1日上午,在厦门沉香博物馆,两岸亲子家庭代表和与会领导嘉宾共同将天然沉香纯露注入启动台。随着袅袅香气升腾,“鼻观科学香照传承”八个大字缓缓浮现,标志着2025第二届海峡两岸(集美)科普研学季正式拉开帷幕。
本届科普研学季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为主题,在厦门市科协、集美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由集美区科协、集美区教育局、海峡导报社联合主办,《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集美区台办、集美区关工委、集美区文旅局共同协办,并得到厦门沉香博物馆、厦门路桥百城低空产业运营基地、厦门科瓴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去年,首届海峡两岸(集美)科普研学季创新模式,荣获中国科协“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称号。今年,适逢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规模与深度全面升级。来自厦门市、集美区的相关领导、嘉宾,以及近50组两岸亲子家庭齐聚,共同翻开集美科普研学的新篇章。
搭建平台
推动两岸科普交流
活动伊始,一场庄重雅致的《中华香礼》表演,将流传千年的中华香道文化娓娓道来,为本届科普研学季奠定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学交融的基调。
集美区科学技术协会负责人杨志伟在致辞中回顾了首届活动的丰硕成果,并阐述了本届科普研学季的深远意义。“去年,我们成功盘活串联了全区20家科普教育基地,通过诚毅科普小记者团、两岸青少年交流等特色活动,打造了集美科普的亮丽名片。今年,我们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使命更重,目标也更清晰。”杨志伟说。
本届科普研学季聚焦三大核心目标:其一,弘扬科学精神,通过沉浸式科普体验,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其二,深化两岸融合,以科普为纽带,搭建两岸青少年交流的桥梁,增进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其三,系统盘活资源,持续整合辖区20余家科普教育基地,构建“科普+文旅+产业”的全域科普生态,推动集美科普教育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赋能”。“我们精心搭建的这座科普之桥,旨在将两岸紧密相连。让更多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集美的科普资源真正‘活起来、火起来’,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基层力量,助力两岸文化交流!”杨志伟说。
系统赋能
科普基地联盟授牌成立
活动为集美区科普(教育)基地联盟正式授牌。集美区科协三级调研员薛琳为联盟代表——厦门诚毅科探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捷兴授牌。
这一联盟的成立,是集美科普资源深度整合与协同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集美科普事业进入了集约化、系统化的新阶段。
联盟将促进各基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良性运行机制,为青少年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科普体验。
与此同时,本届科普研学季的版图也持续扩大。厦门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马荣根为新加入科普研学季的科普(教育)基地代表授旗。
本次新增的基地包括:厦门市集美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来明视管家视力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厦门路桥百城低空产业运营基地、厦门现代名优果树开发科普教育基地、厦门沉香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厦门理工学院AMOY赛车俱乐部科普教育基地、美发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
这些基地的加入,为科普研学季注入了更多元的领域特色与新鲜活力,进一步丰富了集美科普的内涵。
诚毅接力
小记者团肩负新使命
科学精神的传播,是一场需要代代接力的长征。海峡导报社社委、厦门海峡导报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靖东为诚毅科普小记者团代表授旗。这面旗帜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责任与使命的传递。
集美区窗内小学六年级的刘隽希同学作为小记者代表发言。她回顾了首届科普研学季的收获:“每一次采访,每一次探索,都让我深刻体会到‘诚毅’精神的力量,更明白了作为科学传播小使者肩负的责任。”展望新征程,她充满期待:“我们将继续深入集美区20余个科普教育基地,用笔和镜头记录科技的魅力,用生动的报道讲述精彩的科学故事,让更多人感受到集美科普研学的魅力。”
作为科普研学季的重要活动之一,2025年第二届集美区诚毅科普小记者训练营此前已正式开营。
沉香为媒
两岸少年共打香篆
启动仪式后,本届科普研学季的首场研学活动——“闻香识科学”在厦门沉香博物馆精彩上演。活动将厚重的沉香文化与趣味的科普互动融合,为两岸亲子家庭打造了一个科学与传统互联的“智慧香乐园”。
近20名两岸亲子家庭成员,与集美本地亲子家庭一道,沿着香文化的历史脉络,认识了各种香料,并在科普环节深入学习了沉香的分布、形成、产区特点及简单的鉴别方法。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踊跃提问。
最精彩的环节当数非遗制香“印香”手作体验。香篆,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用香形式,其回环萦绕的图案,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美感。
在导师的指导下,两岸少年齐心协力,将细腻的香粉填入“福”字模具,轻轻压实,再小心起篆。两岸少年共篆“福”字,在打香篆的过程中,也把自己美好的祝福和愿望寄托在里面。
来自集美区实验小学五年级的诚毅科普小记者宾怡萌同学分享道:“我热爱自然,这次活动让我从沉香的形成中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与脆弱,我会用我的观察和记录,继续深入集美区其他科普教育基地,传播集美丰富的科普资源。”
科普研学
让千年“香韵”活起来
活动当天,厦门沉香博物馆馆长、闽南香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廖木森,在开幕式上分享了香道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还接受了诚毅科普小记者们的采访。
“一缕沉香,穿越古今,更连接两岸。”廖馆长说,“我们希望通过科普研学活动,让大家知道,沉香不仅是名贵的香料,更是一部‘自然的教科书’。它揭示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诠释着‘厚积薄发’的人生哲学。学习沉香知识,能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化自信,更能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敬畏自然、珍视传统的种子。”
廖馆长说,国庆中秋长假,厦门沉香博物馆限时展出馆内珍藏——重达108公斤的“沉香树王”,和市民游客共赏沉香奇宝,同品盛世传香。
厦门沉香博物馆位于集美区珩田路581号(毗邻厦门北站),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是国内最具规模的专业沉香博物馆之一。馆内围绕香文化历史、珍品沉香、非遗体验、香文化研学等内容,让观众在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中,感知中华传统香文化的独特魅力,已成为集美乃至厦门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10-09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