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琴声,如何画?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11-22 11:16:00 来源:杭州网

琴声,如何画?

琴声,如何画?

《深堂琴趣图》

琴声是很特别的存在。

前不久,听了一场古琴音乐会,刘楚华和苏思棣两位先生演奏。该怎么形容好呢?甚至不想去辨听他们弹的是什么曲子,只是看他们端坐在琴前,便觉陶然。

不同于其他乐器,弹琴者几乎静如木雕,听者与弹者相对默然,在凝视与谛听里,心神交映。

宋徽宗赵佶有一张《听琴图》,他亲自操琴,弹给王黼和蔡京听。

无疑,赵佶善操琴,也嗜琴。他曾建有“万琴堂”,专门收贮从四处寻来的名琴,其中名列第一的神品,是唐代极有名的雷威所斫的“春雷”。

宋人爱琴,赵佶之外,欧阳修、范仲淹、苏轼也都有与琴相关的记载,欧阳修号“六一公”,所谓“六一”,便是“一万卷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琴居其一;据说范仲淹只弹《履霜操》一曲,故而被称作“范履霜”;苏轼与弟弟苏辙随父亲坐船远行时,写过《舟中听大人弹琴》一诗。

苏轼写道,“古器残缺世已忘,千家寥落独琴在”,其他古乐器大多失传了,惟有琴,还一直传了下来,有人能弹,会弹,爱弹。琴确是“古器”,从上古时代一路传下来,从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到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未曾断绝。

民国时代的琴人,有些运气好的,还能在民间偶然得到唐琴和宋琴,运气十分好的,比如裴铁侠,竟得到雷威所斫的大雷琴和小雷琴,故而筑“双雷斋”宝之。后来,古琴便同其他古器一样,摊上了“世已忘”的命运。

古人说古琴有“十四宜弹”:遇知音弹,逢可人弹,对道士弹,处高堂弹,升楼阁弹,在宫观弹,坐石上弹,登山埠弹,憩空谷弹,游水湄弹,居舟中弹,息林下弹,值二气清朗弹,当清风明月弹。

又有“五不弹”:疾风甚雨不弹,处尘世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

细细看来,很有道理。从这宜弹与不宜弹之间可以勾勒出的一个弹琴者的模样。宋人有《深堂琴趣图》,凝视深堂里的弹琴者,似乎也可感知琴声。

不过,《深堂琴趣图》的作者,还是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把琴声“画”出来了。

琴声是从深堂流出来的。

堂何以深?被树木遮掩,被烟雾和山峦环抱,被看不见的气息轻巧地笼罩,故而“深”。被围裹在深堂里的琴声,蜿蜒流出洞开的门户,沿着院中的石板路向外漫延。两只仙鹤听到了琴声,开始翩翩起舞。画者用铅白薄薄敷过仙鹤的身体,轻盈又剔透。但这琴声还未曾止步,仍然向更远处漫延,直到路的尽头,也是画的尽头,被一株爬在山石上的小松接住。

所以,这“画”出来的琴声,你听到了吗?

它可以是《良宵引》,可以是《风入松》,可以是《白雪》,可以是《石上流泉》。

是什么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听到了。

琴中之趣,真令人悠然入迷。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11-22 14: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作家周重林在苏州畅谈风雅:我们为什么爱宋茶
...、茶文化的渗透去揭秘背后的隐喻,以物喻志。选取宋代范仲淹、欧阳修、蔡襄、苏轼、宋徽宗、沈安老人等有代表性的茶诗茶文,展现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脉络;通过详细的原文译注和延伸讲解,
2023-11-01 14:06:00
丫环伺候宰相休息却被吓得尿床,宰相震惊:此富贵相,我消受不起
...视。然而,在文臣之中,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人才,如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等等。实际上,在那个时期还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宰相,然而由于他不如上述人物那般声名显赫,因此未能被历史铭记
2024-08-09 11:27:00
他是北宋最优雅的文官,也是朝堂最跋扈的佞臣
...多年的政治手段和官场智慧上。而且,北宋以文治国,和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这些优秀的政治家一样,蔡京在纵横官场的同时,也具备相当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但令人遗憾的是,
2023-06-19 10:42:00
何粟:青年宰相的乱世崛起与北宋的覆灭
... 在宋朝,谏官的地位很高,他们也敢于、擅长谏言,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这些刚正不阿的谏官的职位写照。然而此时担任宰相的正是被称为奸臣的蔡京,
2023-09-29 16:42:00
...此处一独特景象。林逋虽隐居西湖孤山,但名气相当大,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等都曾写诗对他表示敬仰。他死后,宋真宗赐号“和靖处士”,杭州太守李谘为其服孝。南宋孤山建延祥观时,几乎
2025-04-18 12:24:00
看看两个敌国如何评价宋仁宗
...会危机相当严重。于是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年)启用范仲淹为宰相,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主张,开
2024-06-20 16:14:00
北宋文豪欧阳修,为什么要害立下不世之功的狄青?
...贾昌朝与陈执中,听到后立马火上浇油。当时欧阳修在同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的时候,抨击过他们二人,于是他们决定报复欧阳修。他们找来的一位主审官挖出了欧阳修曾经写过的一首词。 《望
2022-12-16 20:25:00
欧阳修被贬到滁州,是犯了什么罪?
...法被贬,而欧阳修是因为庆历新政被贬。北宋庆历五年,范仲淹、韩琦等人相继被贬,作为改革派成员的欧阳修,自然也很难独善其身,他上书分辩没成功,也被贬出了朝堂,成为了滁州知州。作为
2022-12-18 12:02:00
欧阳修在“庆历新政”前后的操作,先坑队友再坑自己
...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在宋仁宗的支持下,由名臣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主导,发起了一次改革行动,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是宋仁宗和范仲淹等为解决北宋自立国以来积累下来的
2023-03-08 18:08: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弘扬三大精神 奋力建成支点丨烽火岁月里的课本 见证不屈民族脊梁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蒋巍 朱江 田晶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记者在武当山一位收藏爱好者家中
2025-08-06 19:58:00
连环画·我家住过八路军②|栗子树下的交通站
策划:刘成群监制:张文君 梁海涛统筹:张洪杰 杨佳薇审核:陈红梅 刘丽普 曹青文案:宗苗淼 王学峰 李春炜制作:齐媛媛 曹旭 翟晓晖 宋学双鸣谢:灵韵数字艺术工作室
2025-08-05 08:28:00
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只想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少疼一分是一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回望烽火岁月,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一当兵我就被分到了卫生队,其实心里想得很简单
2025-08-05 12:05:00
团城演武厅 香山脚下的清代阅兵场
◎户力平在香山脚下,有一座椭圆形的城池建筑,青灰色的城墙,绿色的琉璃瓦顶,在远山的映衬下,显得雄伟而古朴,这就是具有260多年历史的清代阅兵场——团城演武厅
2025-08-05 14:45:00
山河铭记丨新四军东进肥东白龙:皖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大皖新闻讯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
2025-08-05 14:46:00
读方志 行贵州|地方志勾勒的榕江摆贝苗族风情画
当我们翻开那泛黄的《榕江县志》《榕江县乡土教材》等,榕江县兴华乡摆贝苗寨的风俗画卷,便在眼前徐徐铺展。这座隐匿于月亮山深处的古老苗寨
2025-08-05 14:51:00
延安宜川县悬崖造林队王永红:从人工攀崖到无人机助力,从光秃秃的山到穿上绿衣裳,黄河沿岸每片林都是留给子孙的传家宝。来源:华商网编辑:宁姝媛
2025-08-05 16:34:00
梁带村古芮国遗址博物馆里,七璜联珠组玉佩和梯形组玉佩结构复杂,组合规整,饰纹精湛,“美哭”外国留学生:“陕西除了兵马俑,韩城的这些文物也值得一看!”来源:华商网编辑:宁姝媛
2025-08-05 17:39:00
安庆将重现振风塔与镇皖楼“双雄并立”胜景
大皖新闻讯 聚天地之灵气,固皖城之门户。8月4日,安庆市镇皖楼复建工程拆迁工作启动。随着镇皖楼复建,安庆将重现振风塔与镇皖楼“双雄并立”胜景
2025-08-05 17:40:00
范建章,又名范敬章,1905年8月23日生,毕节县(今毕节市)鸭池区头步桥乡金钟村人。1923年范建章入伍,在贵州军阀周西成部当兵
2025-08-05 23:11:00
“文”道贵阳贵安|文昌阁:一张邀约世界共鉴的文化名片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文昌阁古老的城墙下,数位市民已凝神聚气,起手推掌。太极招式行云流水,与飞檐翘角勾勒的天际线浑然一体,仿佛四百余年的时光脉搏在青砖黛瓦间沉稳律动
2025-08-05 23:11:00
曼行吉林|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
8月5日,“曼行吉林”进入第六天,蒙曼一行继续在国道G331吉林段开启文化探寻之旅。 “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
2025-08-06 03:22:00
听说这个博物馆能找到三星堆同款?还有这些同款好物→
万万没想到在黔西南州博物馆竟然能找到三星堆博物馆同款↓↓↓图左为三星堆博物馆汉代摇钱树图右为黔西南州博物馆东汉摇钱树(图/杨瑶)不仅如此黔西南州博物馆还有隐藏款的“mini版青铜
2025-08-05 20:35:00
习言道|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
中新网8月4日电 题:谈到这位加拿大人,习近平称“家喻户晓”“中国人民将永远记住你们,记住世界人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2025-08-05 21:48:00
山河铭记|一张泛黄的毕业证
大皖新闻讯 “这张证书见证了我父亲的革命岁月,是他革命生涯留下的唯一物件,我把它捐赠给安徽革命军事馆。”安徽萧县的刘长青向大皖新闻记者讲述了父亲刘永泰《雪枫军政大学毕业证书》背后的故事
2025-08-05 12: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