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倭寇未灭,誓不生还”,1937年9月14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3师下士吴瑞奉命调上海参战。当夜急行军途中,吴瑞分别给父亲、兄长及妻子写下三封绝命家书,立下如此铮铮誓言。
吴瑞,字辑五,1913年4月3日生于贵州省三穗县滚马乡下德明村,其父亲吴应江为当地医生,母亲翟冬秀勤劳俭朴,艰辛持家。幼时,吴瑞在私塾读书,后进入城区两级小学,1931年考入黔东镇远联立中学。
吴瑞绝笔书信之一。资料图
“吴瑞在家书中‘倭寇未灭,誓不生还’这一句至今读来仍让人感动,表达了一名中国军人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和誓死卫国的伟大民族精神。”在黔东南州三穗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杨汉忠看来,这一句同汉代大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一脉相承。
杨汉忠介绍,1936年3月,吴瑞离家到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国民革命军63师187旅新兵训练处报名参军,后该师整编,吴瑞被编入13师,任该师74团中士,然后随部队驻防陕西汉中等地。
淞沪抗战战场上的中方士兵。资料图
淞沪抗战爆发后,13师奉命开赴上海抗日前线,吴瑞在行军途中,一夜写了三封绝命家书。
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他说:“儿纵因杀倭寇而牺牲,可是有代价的,光荣的,决不是平常之病死或亡国后被倭寇之铁蹄踏死。种种无价值之死,我觉得是无趣味的。所以这次我得到前线上去,我决心与倭寇拼命到底,所谓‘倭寇未灭,誓不生还’。纵然死了,我很痛快,很甘心,死后二十年后又做好汉。至于你老人家在家中,一定要很安心的,切不把我为怀。”这既是吴瑞个人的呐喊,也是中国军人的铿锵誓言。
在写给二位兄长的信中他说,“我们国家存亡,民族是否复兴,在此一举了!” “因为敌国倭寇侮辱我们太甚,所以我们决心和他们拼命,现在马上就要到前方去”。信中,吴瑞还委托二位兄长孝顺父亲和承担家庭任务的职责,表明上前线后,“不管是否生还,总之要二位替我担负家庭任务和料理”“尤其是老父方面,务须特别孝敬和奉养。”
吴瑞写给父亲的信。资料图
写给妻子的信中,他决绝地说出生离死别的话:“刻下,我因要到前方去与倭寇去拼命。”信中,吴瑞未提“再见”二字,可每一句话都如同一把锋利的刀,镌刻浓浓的诀别之意:“若我牺牲,汝当自立,勿以我为念。”他仿佛已经预见了自己的结局,却仍强忍着悲痛,叮嘱妻子不要因他的离去而过度悲伤。
始于1937年8月13日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战初期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人,伤亡30余万。吴瑞所在的74团2营4连坚守广福10余日,最后全部壮烈殉国,牺牲的吴瑞时年25岁。
抗日英雄吴瑞三封绝命家书纪念碑。
“吴瑞三封绝命家书中体现出来的家国情怀,既是个人立志报国的坚定意志,也是中国人面对外敌入侵时奋起反抗不当亡国奴的坚强决心,是当时热血志士的缩影,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抗击外敌、誓死保卫祖国的民族精神。”杨汉忠说。
2015年8月28日,三穗县人民政府在吴瑞的家乡下德明村树立“抗日英雄吴瑞三封绝命家书纪念碑”,传承和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陈江南
编辑/王子琪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陈曦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9-10 23:45:0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