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5-15 14:36: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并着力培养这位接班人,然而,朱标却不争气,年纪轻轻便病逝了。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朱标死后,立谁为接班人是当务之急。如果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说,嫡长子已死,那么就要从其余的儿子中挑选出一位才能出众的皇子为太子。然而,当时的情况是,朱元璋除了长子朱标病逝,他的二儿子和三儿子也都早逝了,四皇子朱棣竟然成了健在的“大哥大”了,再加上朱棣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按理说朱棣是太子的最有力人选。

然而,朱元璋太爱嫡长子朱标了,在爱屋及乌下,他决心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于是力排众议,改立朱允炆为太子。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对于朱元璋的举劝,朱棣当然不满,只是城府极深的他没有表露出来罢了。

据史书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朱元璋举行家宴,儿孙们齐聚一堂,其乐融融。朱元璋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脱口而出吟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朱元璋书没读多少,大字也不识几个,但这个上联倒是也的有模有样,他指名道姓地让朱允炆对。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朱允炆憋红了脸,思索半晌,才回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这个下联过于平淡,朱元璋听了不是蛮满意,于是他让朱棣对,朱棣头脑一转,铿锵有力地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这个下联气势如虹,霸气十足,朱元璋听了拍手称赞。

然而,朱元璋不会料到,朱棣的这7字下联竟然一诗成谶!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朱允炆继位之后,温顺如羊的他出对于藩王的戒心,露出了虎爪,采取了削藩政策。结果这给了一直潜伏如渊的朱棣机会,他以“清君侧”为名,开始公然造反。于是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彻底打响,而此次战役之后的最终结果是朱棣大胜,朱允炆惨败,于是朱棣成了真龙天子——直接接管了明帝国,而朱允炆则变成了沉默的羔羊。

然而,这只“羔羊”的下落却成了一个千古谜团。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为了江山做得踏实,朱棣来了个“双管齐下”,他派出了两股“搜查”小分队,一队是由郑和领队,走的是水路;一队是胡濙邻队,走的是旱路。

郑和是朱棣的心腹之人,这次委以重任也就不足为奇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在郑和花了十多年七下西洋,名义上去“异国交流”,但实际上却是探寻朱允炆的踪迹,虽然郑和并没有收获,但他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他将东方文明带往了世界,让中国和世界有了交往。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而胡濙历仕六朝,是明初重臣。建文帝时,他任兵科给事中,这是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近侍官职,官品级虽然不高,但位置很重要——能近距离接触皇帝。

朱棣发动政变时,胡濙第一时间投奔了朱棣,因此,朱棣也对他委以重任,特别他很熟悉朱允炆,因此把他安排为寻找朱允炆的“探寻者”。

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里,他从来没有回过家,甚至连母亲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许其回去奔丧。朱棣体会到了胡濙的艰辛和不易,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让他继续寻找。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关于胡濙寻找朱允炆,史书是这么记载的:

公元1423年,一天深夜,胡濙快马加鞭来到了京城,竟直赶往皇宫。

听说胡濙来了,已休息了的朱棣破例接见了他。而胡濙进宫之后,朱棣竟然与他彻夜详谈了一夜,直到凌晨四点才出宫。

至于他们究竟谈了什么内容,史书并无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6个字:与朱允炆有关。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而从两人谈到四点可以推算出3个结论。一是胡濙一定是获知了朱允炆的下落,这才引起朱棣“彻夜无眠”。二是朱允炆一定没有死。如果朱允炆死了,两人还用得着彻夜长谈?三是胡濙应该和朱允炆见了面。帝位已失、大势已去的朱允炆向胡濙表达了自己的“清心寡欲”,愿意皈依佛祖,青灯为伴,了却残生。他让胡濙将自己的想法转达给朱棣。

而朱棣听了后,长吁短叹,唏嘘不已,找了半辈子的侄子,果真活在世上,可这时的朱允炆早已没有了复位之心,而朱棣也就不想再杀他了。

当然,不管怎么样,朱允炆是出家了,是躲进了深山老林,还是从海上逃往西方了,最终因为“不知所终”,成了一直未破解的悬案。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600多年后,也就是2008年,闽东的宁德上金贝村修路时偶然发现一个颇有规模、形制奇特的神秘古墓葬,随后关于古墓主人的身份便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学者开始蜂拥前往考察研究。

专家看到古墓有三个特点:一是墓地宽大。整座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二是构造奇特。古墓从内到外分舍利塔、拜亭、墓坪三部分构成,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三是皇家气派。古墓为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精致豪华,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壁旁墙头上的云纹龙头石雕气势恢宏,墓的结构和格局处处体现出一种缩小的皇家气派。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同时从与墓相领的宁德华严寺珍藏的一件明代云锦袈裟,经专家鉴定,这件袈裟是明永乐之前制作的,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工艺非常复杂;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龙造型,极有可能是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所敕制,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两字的宫灯状图饰,正是朱元璋的独家标志。

专家通过考证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上金贝古墓疑似为建文帝朱允炆陵寝。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至今下落成谜

当然,史学界目前还没有形成一致结论,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个谜团会最终破解。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5-15 15:45:0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建文帝消失之谜终于找到
...成为皇帝源于一次皇室政变——靖难之役。在此次政变中建文帝下落不明,一度成为历史中的谜题。1398年,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虽然他也不是明朝继承皇位的第一人选,但没办法,朱元璋
2024-03-29 19:23:00
靖难之役后,建文皇帝下落何处
...朱棣带兵杀入南京。京城中火光冲天,待火势被扑灭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众人发现几具烧焦尸体,太监们供认这就是建文帝、皇后等人。但面目全非的尸体谁能相信太监所言是真?多数学者
2024-06-19 21:40:00
朱棣63岁那年,半夜召见一位大臣,从此不再寻找建文帝
...元1398年6月30日,朱允炆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登基后的建文帝身为众位藩王之侄,一直担心拥有数千护卫军队的藩王拥兵自重,威胁皇权,因此萌生了削藩的念头。建文帝的心腹大臣齐泰
2023-11-07 17:59:00
建文帝朱允炆去哪里了呢?专家给出答案,谜底终于解开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里了呢?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其父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传位于他在位仅四年,就被他的四叔燕王朱棣武力推翻,史称“靖难之役”。而建文帝却下落不明,他的去
2024-10-16 13:15:00
建文帝和郑和七下西洋有什么关系
朱棣大家都知道,其皇位来的不是很正统。这还要从建文帝说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古代人非常热衷于维护“正统”,朱棣虽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但按照正统的说法,朱元璋
2024-06-24 16:06:00
郑和:从云南战俘到传奇航海家
...升,成为了朱棣不可或缺的助手。4.下西洋的背后:寻找建文帝的任务郑和下西洋,最初的目的,并非如史书所言仅仅为了和周边国家的外交交流。朱棣当时的最大心结是建文帝的下落。建文二年
2023-12-11 05:43:00
朱棣死后郑和的下场是什么
...到朱允炆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破南京,宫中失火,从此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后朱棣登基即位,他是个有才干的皇帝,在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内阁,集中权力;在经济上,疏通大运河,恢
2023-04-22 15:33:00
身为太监的郑和,为什么能够7次下西洋?还能够有很多后人
...了皇帝,在很多事情方面都做得特别好。但是他仍然觉得建文帝才是正统,在没有找到的情况下,他始终都觉得对于自己会造成一定的威胁。所以就派郑和下西洋,而郑和下西洋看似是想要恢复南北
2024-11-01 18:06:00
历史之谜,建文帝出逃后的行踪,流落云贵川
...难之役,率兵南下,最后攻克了南京。但是南京失陷后,建文帝被没有被朱棣抓获,而是消失了,在正史中记载建文帝时死于大火之中,但是也有很多野史或者方志上说建文帝从南京逃出去流落在外
2024-11-24 21: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牛沐每年的9月18日,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2025-09-18 12:03:00
这一展览是老教授们艺术才华与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更是他们以艺陶情、笔耕不辍的银龄风采的生动写照。9月16日,“银龄的风采——河北师范大学老教授书画展”在河北博物院揭幕
2025-09-17 09:44:00
《德润武陵待君来》: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
一曲凝萃常德6500年文明风骨,是音乐与人文的绝美相逢。城头山遗址的稻浪,翻涌着中国最早稻作文明的脉动;善卷“以德化民”的遗风在德山千年萦绕
2025-09-17 09:49:00
“游目骋怀——张宝珠山水画精品展”即将开展
前言人生在世,总要有一番梦想,纵然如梦幻泡影,言行也当用心。因为,只有以幻修真,无中生有,我们才可以成就梦中之想,并使之完善
2025-09-17 11:39: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彦俗话说,春困秋乏。立秋后,很多人总感觉没精神,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能躺着就不坐着。然而“躺平”对环境要求太高
2025-09-17 14:51:00
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期赵惠文王之弟,曾两度任赵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门客三千,于国家危难时散家财守邯郸,智谋救国显担当
2025-09-17 17:24:00
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7日讯近日,记者跟随着“跟着楹联游济宁”活动走进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据了解,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又称河道总督署展示馆
2025-09-17 17:51:00
9月17日,在邢台博物馆看到的这款商代“耳为父癸”铜爵,是3000年前的专属滤酒器。古人饮用自酿粮食酒时,酒液中常含杂质,在斟酒时进行过滤,入口酒液瞬间更丝滑。(摄制:常曌宇、张
2025-09-17 22:41:00
吉林省近现代史展聘任英烈后人为顾问 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吉林故事
9月17日,吉林省近现代史展顾问聘任仪式正式举行。此次仪式的举办,是深入落实吉林省委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旨在进一步增强吉林省近现代史展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2025-09-17 22:42:00
邢台博物馆,一件2000年前的三轮盘附觞铜温炉,惊艳众人!(摄制:常曌宇、张文进、赵家琪)
2025-09-17 22:48:00
抗战回忆之二:情系“绍隆”——难忘的1939—1942 “慈幼院的难童生活”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抗战回忆之一:一个“难童”的回忆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痛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7岁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农村问题专家张厚安专门撰写文章
2025-09-16 11:04:00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峰“打卡南京其实是阅读《世说新语》的一种读法,反过来也可以说,阅读《世说新语》是打卡南京的一种打法……”9月14日
2025-09-16 15:57:00
孟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孟府了解到,孟府作为孟子嫡系后裔的宅邸,其春联习俗既传承了中国传统年俗文化
2025-09-16 16:08:00
孔府对联实地采撷
鲁网9月16日讯近日,记者跟随“跟着楹联游济宁”采访活动走进孔府了解到,孔府作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其楹联不仅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09-16 1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