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
福建建宁府诞下一名男婴,起名杨荣。
男婴虽然并非出身名门,但却仍然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童年。
“雄哉!是子必荣显吾家。”——《明史》
杨荣的爷爷见到这位白胖的大孙子,当即表示:这孩子行,这孩子长大之后一定有出息,必然可以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对普通人家来说,想要光耀门楣,无非四条出路。
明朝初期,福建一带茶业、农业发达,如果杨荣愿意,他完全可以成为一名投身田间的劳动工作者。
但很显然,种地也许能让杨荣衣食无忧,但并不能让他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想种地,还可以经商。
南方多富户商甲,大可以追赶创业潮,街边卖点袜子,小区卖点手套,步行街烤点红薯。
但我们的杨荣同志生来好高骛远,他认为,这些搞小本买卖的街边小贩忙忙碌碌,一天能赚几个钱?
我想杨荣同志把街边小贩想得过于简单了。
摊鸡蛋饼的,月入百万。
卖日用品的,北京有房。
走街串巷卖糖葫芦的,下班之后开的都是玛莎拉蒂。
而在步行街烤红薯卖地瓜的,早就身价过千万,人手一台BBA了。
事实证明,不要瞧不起那些自力更生的基层劳动者,他们往往比你想象的,更有钱。
但对此时的杨荣来说,无论是务农还是经商,都很难达到他心中想要的目标。
杨荣很烦,如果不是自己的爷爷当年给自己立了一个超难实现的flag,自己也不至于从小到大都十分迷茫。
茫茫四野,何处是自己安身立命之所?
想要走出乡村,走出大山,对他来说,或许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致仕。
说干就干,杨荣同志立刻开始了勤学苦读的士子生涯。
您还别说,杨荣读书还是很有一套的。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杨荣在福建本地的学馆里读书时,曾经讲解过儒学经典《孟子》,小有成就,甚至一度得到了京师派来福建视察工作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
(夏元吉)
夏元吉是什么人物,大明的六朝重臣,天子的财政管家。
能得到这样的人物赏识,说明杨荣还是很有两下子的。
果不其然,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杨荣参加会试中第三名,之后参加殿试,又中二甲第二名,成绩斐然。
明代科考成绩分三甲。
一甲三名,二甲和三甲若干名。
如果按这种顺序来排的话,杨荣当时的成绩,是全国第五。
全国第五的杨荣自然能得到朝廷的赏识,但却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
我们知道,建文一朝,文人尤盛。
这个盛,并非强盛的盛,而是过剩的剩。
建文皇帝朱允炆从小就是个深受儒学文化熏陶的人,身边更是围了一群文人儒士。
朝廷里官居要职,身家显赫,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三位大臣,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都是当世大儒,皇帝实在是不太需要更多文人了。
别说杨荣这种成绩优异型的,就算是盛名如解缙,在当时初入仕途,也不过是翰林院的一位待诏,备受朝廷冷落。
所以在“靖难”之后,同样在翰林院赋闲的杨荣,很快就投奔了新皇帝朱棣。
这并不难以理解,因为杨荣对朱允炆,对建文朝廷并没有什么感情。
对于那些忠贞死节如方孝孺之流,杨荣并不羡慕他们曾为建文皇帝所倚重,但他们甘心赴死,绝不投诚朱棣,杨荣却觉得十分惋惜。
(建文帝朱允炆)
因为对他来说,无论是做人,还是做臣,都是要学会变通的。
这个世界是会变的,所以人也要跟着这个世界做改变。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
南京城破,烈火滔天,焚尽了大明两朝立国的恢弘基业,朱棣骑着高头大马,兴高采烈地进城了。
对朱棣来说,能走到这一天,是极为不容易的。
当年,他只不过是一个拥有北平一城之地的藩王,被自己的好侄子朱允炆屠刀悬颈,自己呢,兵少将寡,风云飘摇,所以人们认定,这位自不量力敢和天子叫板的藩王一定会落得一个十分惨淡的下场。
但现在,四海扫平,他已经成功的把朱允炆拉下了马,准备自己当皇帝。
建文朝廷一倒,大家当然要各谋生路。
有气节的大臣,如翰林修撰王艮,闭门不出,饮毒酒一杯,自尽而死。
想要顺应时代的,要么提前就收拾行李投奔了朱棣,例如解缙,有的等到朱棣登基之后受到了招安,例如胡广、吴溥之流。
杨荣当然也要面临他的选择。
这位仁兄是怎么选的呢?
他选择在朱棣进城之时,在驰道上拦住朱棣的去路。
我们要知道,朱棣可不是一个好脾气的人。
千辛万苦从北京打到南京,一路上吃的苦受的罪那就别提了,现在好不容易离皇位近在咫尺,却被一位建文朝的区区翰林文官拦住了去路。
朱棣很恼火,但还是耐着性子,询问杨荣到底有啥事儿。
这无疑是一次极为凶险的提问。
平白无故拦着我进皇宫,耽误我加封九五成为新皇,你要是没有什么重要的事儿跟我禀报,我非砍了你的头不可!
事实证明,杨荣绝非抽风,或者不想活了,他的确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对朱棣说。
(明成祖朱棣)
面对朱棣,或者说面对朱棣身后的千军万马,杨荣面色如常,轻轻说了这么一句话:
“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明史》
杨荣表示:朱哥,有个事儿你得考虑一下,你看你是先即位登基呢,还是先去皇陵祭拜一下太祖高皇帝呢?(即朱元璋)
一语点醒梦中人。
是啊,胜利的喜悦已经冲昏了朱棣的头脑,如果不是杨荣提醒,差点坏了大事儿!
自己是来干什么的?
当然是来干掉朱允炆,自己当皇帝的。
这件事儿非但朱棣心知肚明,乃至天下人都一清二楚。
但对外,朱棣却不能透漏出自己的这个目的。
他一路上一直强调自己是“靖难”,即为天子剿除身边的奸佞臣子,而现在自己进了南京城,身为皇嗣,不先去拜祭自己老子的陵寝,反而二话不说就往皇位上坐,不是明摆着告诉天下人,自己就是奔着皇位来的吗?
这皇位要是坐上去,一定惹得轩然大波,天下非议。
而现在,杨荣提前帮朱棣制止了这次非议。
朱棣调转马头,奔向皇陵,亲自祭奠自己的父亲朱元璋,一来彰显自己得诚孝之心,二来向天下世人展示自己此番前来,绝非贪图皇位。
(明太祖朱元璋)
作秀嘛,在历史上已然是司空见惯了。
朱棣同志穷极一生,都想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告诉天下人,自己才是正统,自己才是那个最适合当皇帝的人,而杨荣,恰恰帮他开了一个好头儿。
由此,杨荣也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青睐。
这是杨荣和明成祖朱棣的第一次会面,也是这对大明君臣传奇故事的起点。
公元1400年,成祖朱棣建立内阁,杨荣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一代内阁成员之一。
和内阁的其它成员们相比,杨荣的年龄最小,但胆色却是最过人的。
解缙恃才傲物,轻浮放浪,胡广、黄淮则是没什么本领的泛泛之辈。
胡俨、金幼孜虽有才情,但并不擅长治国安邦之策。
内阁中唯一能和杨荣一争高下的,只剩下一个叫做杨士奇的人。
(杨士奇)
这位仁兄的故事同样传奇,但很可惜,本篇文章并非他的主场,所以他的事迹,我们大可以日后再讲。
而现在,属于杨荣的时代来临了。
他曾经在南京城中为朱棣进献治国安邦之策,也曾经在文武大臣坚决反对迁都北京时毅然决然地做第一个支持迁都的人。
朱棣北伐,他作为文臣,却随军出征,征调粮草,筹划军务。
大明官场极为凶险,尔虞我诈,争斗不休,今日的内阁宰辅,顷刻之间就会变为诏狱的阶下之囚,但杨荣却能屹立四朝,始终处于不败之地。
他是成祖朱棣治国安邦的良臣,更是帝王五征漠北的随军顾问。
朱棣死后,杨荣又成了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的治国良师。
而到了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即位,他更是和内阁中的杨士奇、杨溥组成“三杨”,成为了替年幼的皇帝处理国事的股肱之臣。
多年前的福建建宁府,一位老人指着他刚刚出生的孙子留下了“此子必成大器”的预言。
而现在,杨荣证实了这份预言。
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
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法,是庚申年。
杨荣告假回乡,祭拜先祖,病逝于路途之中,时年七十岁。
大明就此失去了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忠良。
英宗皇帝讣讯恸悼,为他罢朝一日,赐谥“文敏”。
(明英宗朱祁镇)
是的,他是一个敏捷的文人。
他也是大明文臣在那个时代里最为典型的缩写。
多年前,他曾在战火连天的南京城不畏生死,拦下皇帝的战马,而如今,他虽叶落不能归根,但历史却为他留下了十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12 05:45:36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