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月18日,在黔东南州剑河县八郎苗寨的地层剖面处,层层叠叠的岩层波纹,如同大自然绘制的时光密码,记录着五亿年前远古海洋的潮起潮落。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沉睡亿年的纹路,竟与当地苗族银饰、蜡染图腾产生奇妙共鸣,让地质科学与人文艺术在此交织。
邰引岩正手持银锤敲打银片
“叮叮……咚咚……”在剑河县引岩民族饰品有限公司,6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邰引岩正手持银锤敲打银片。熔银、切割、锻造……多道工序后,一件蝴蝶雏形的银饰变大功告成。
“苗族银饰上的水波纹、云雷纹,和岩层的波浪形态太像了。”邰引岩摩挲着刚成型的银饰告诉记者,“这不仅是工艺,更是苗家与自然对话的见证。”
邰引岩打造的蝴蝶银饰品
剑河县八郎苗寨古生物化石和剑河县苗族银饰制品
从祖父辈传承至今的第五代,邰引岩秉持“创新不离祖”理念,培养60余名学徒,让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在剑河焕发新生。
剑河县红绣梦想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杨莹正手持银针在进行苗绣制作
而在剑河县红绣梦想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杨莹正手持银针,在红色缎面上穿梭游走。她绣出的蝴蝶、飞鸟、藤蔓等图案,与岩层中奇虾化石的纹理、地层的层理结构,竟有着奇妙的视觉呼应。
“一根一线,都饱含着对自然生灵的敬畏。”杨莹轻抚着绣品说道。
接触红绣30余年,杨莹见证了这项技艺从“闺中珍宝”走向世界的历程。2014年,杨莹与其姐姐杨丽创办红绣工坊,带领当地留守妇女传承红绣。
剑河县苗族红绣成品
“现在,很多年轻人来学,针法比我们当年还灵活。”看到年轻人对红绣的热爱,杨莹眼里满是欣慰。如今,红绣以热烈奔放的色彩、寓意深远的图腾,成为苗族人传递文化的独特语言。
剑河县八郎苗寨古生物化石和剑河县苗族红绣
当银匠的锤声、苗绣的针织声、染缸的水波声,与5亿年的岩层波纹共振,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既解读着寒武纪的沧海桑田和地球的演变,也诉说着苗族匠人通过指尖艺术传承和坚守非遗。而纹样里跳动,更是自然与文明的永恒心跳。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视频/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编辑 吴运镇
二审 欧阳章杰
三审 李玲 熊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19 23:45:01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