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6月18日上午,黔东南州剑河县革东镇八郎村,接到游客电话,张来龙扛着锄头从庄稼地里赶回来。放下锄头,打开古生物化石陈列馆大门,就开始为游客讲解。一分钟的时间,张来龙完成了从农民到“专家”的角色转换。
陈列馆里关于寒武纪时期的400多块化石,张来龙门儿清。“金钉子”、剖面、寒武纪等专业词汇不断从她嘴里冒出。领着团队去体验区挖化石的时候,总被团团围住,因为她基本上一挖一个准。
更让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对化石有着深入了解的人,没上过一天学。
转变,起于一个科研团队的到来。
1990年,贵州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赵元龙教授带领团队来到八郎村开展古生物课题研究。作为八郎村人的刘锋此时刚刚初中毕业,因是村中少有的读书人,便承担起了赵元龙团队的向导工作。
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刘锋都跟着赵元龙团队在八郎村的田野山间考察。后来成为被学界信赖的“土专家”,常年协助高校团队科考。
后来,加入赵元龙团队的村民渐渐增多,最初认为丈夫“不务正业”的妻子张来龙也加入其中。她主动学习化石清理修复技术,成为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化石修复师”。
这家古生物化石陈列馆,就是张来龙和刘峰用三十余年的坚守,将私人住宅改造而来。
刘泽武也是其中一员。迫于生计,曾经在外出务工和回家挖化石中反复横跳的刘泽武,最后也追随着团队的脚步,他说:“我们上坡干活挖到一些奇怪图案的石头已经见怪不怪。特别是开始跟团的工钱一天3块钱,很困难。但赵教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地球的演变过程,了解了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就这样,通过他们的行动,耳濡目染地影响着八郎村村民对古生物化石的了解:谁都没想到,5亿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这些神秘图案竟会成为人类探寻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秘的信息库。
赵元龙团队历经36年的不懈努力,八郎村作为世界寒武纪生命大爆炸三大遗址之一,2018年获批中国第11枚,贵州首枚地层“金钉子”——寒武系苗岭统和乌溜阶“GSSP”。科学价值跻身国际前列。
而在这片被科学家视为“地球史书”的山野间,苗族百姓早已与这些古老的岩层共生千年。
走进八郎村,仿佛踏入一座“石板上的苗寨”。村民房屋的基座、台阶全用灰黑色页岩砌成,连菜园的围栏也是薄层石板叠成,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一块空地上,苗族奶奶方妹耶坐在木凳上,手中的红线绣着古老的图案,身后是由一块块石板堆砌而成的地基石墙。
“这边的岩层多,开采也比较容易,村里跟建筑相关的都用它。”村民万泽民介绍说,“所以村里男性几乎都有石板堆砌地基的手艺。”
此时,后山不远处,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地质学家正俯身敲击岩层——第五届国际地球生物学大会的专家们齐聚于此,考察全球瞩目的寒武系乌溜阶“金钉子”剖面。
随着“金钉子”的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来到剑河,探寻这片土地的奥秘。
当地政府积极行动起来,聚焦“研学+旅游”模式,深挖“金钉子”旅游价值,致力于将八郎古生物化石景区打造成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科研基地,并与附近的剑河温泉、仰阿莎文化景区等景点串点成线,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业业态,带动全县旅游业态升级发展。
“金钉子”脚下的苗寨,更多的变化在发生。
刘锋和妻子用自家民房搭建起一座古生物化石陈列馆,精心保存着每一块珍贵的化石;儿子刘星宇从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回到八郎村设计研学路线:有“一步万年”金钉子剖面台阶、化石挖掘体验区,和“化石研学+苗寨文化”等,吸引亲子游及科考团队。
剑河县红绣工坊负责人杨丽和妹妹杨莹也抓住这个机会,创作出了一系列独具苗族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带领当地留守妇女增收。
“我们的苗族文化传承千年,刺绣一根一线,都饱含着对自然生灵的敬畏。”杨丽说,“红绣是苗族的一大瑰宝,在文创上将传统的苗绣与‘金钉子’文化相结合,将赋予我们的文创产品更多素材与灵感。相信这些沉睡亿年的纹路,会与苗族图腾产生更多奇妙反应。”
最朴素的坚守,唤醒沉睡的时光。剑河县的乡村振兴密码,或许就藏在等待了五亿年的石头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余光燕 杨晓波
编辑 戴正国
二审 李丽
三审 李玲 熊诚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6-2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