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12-02 08:31:00 来源:戏说三国

对于楚国而言,外部势力的武装威胁是其迁都的主要原因。但是外部的威胁并不是迁都的唯一原因,迁都目的地也是楚国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一)纪郢至陈郢

1、迁都陈城的内因

楚国对陈的经营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统治基础。同时东部强敌较少,东迁作为楚国战略调整的转折点,楚王必须要考虑好今后的发展去向,此时江淮及东部地区的广阔平原使得楚国将发展目光转移到了东部地区。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江淮地区的资源、农业基础能够支撑楚国的发展,且陈城已经过多次修缮,有作为都城的条件,已有城墙、护城河等基础,仅需要对原宫殿进行修补改造即可使用。陈城曾是楚国商业贸易的重要中转站,战国中晚期鸿沟的开挖使得陈城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北可通过鸿沟到达大梁,并与大沟等水系贯通。

向南可到达沙水、颍水等淮河北岸支流,与江淮、长江、太湖流域贯通(图一八),《史记》中称“陈在楚夏之交,通鱼盐之货,其民多贾”证实了陈城在楚国商业贸易中的地位,对陈城的主要性质进行了总结。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2、迁都陈城的外因

迁都陈城最重要、最直接原因是楚国原核心区域江汉平原已尽入秦手,秦军从西北方向兵分两路,其中水路由司马错领导,占领了巫郡、黔中郡,从西南方向威胁楚国。

陆路由白起领导,秦军不顾楚国的割地求和,径直攻到鄢城,白起“水溃城东北角”通过洪水淹没了鄢城,消灭了楚国的大量有生力量,而后攻破了郢都,并“烧夷陵”,在原址成立了秦之南郡在“白起拔郢”之后,楚国需要迁都到一个秦国的追兵暂时追不到的地方,此时的陈城偏于东境,秦国如要攻至陈城,北道需要沿黄河借道韩、魏两国,而南道需要进入随枣走廊,攻占大别山区域,楚国还派出春申君出使秦国,以楚太子为人质,换来了与秦国的和平共处。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在东迁的第二年,楚国就向北占领了菏水、泗水一带的魏国定陶、方与、莒等地;顷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63年),楚国取鲁国之徐州;考烈王五年(公元前258年),楚国借秦、赵两国长平之战时,灭鲁国,同时也收获了费、邹等诸侯国,楚国的北部疆域在此时扩展到了泰山南麓;考烈王八年,楚国“封鲁君于莒”。

楚国在都于陈城时都城比较安定,国都较为安全稳定,可以组织武装力量对外征伐。

(二)徙于钜阳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1、迁都钜阳的内因

在定都陈城期间,楚国多次出兵向东北方向进攻,最远进攻至泰山南麓,灭鲁国,在该阶段楚国的政权内部应是比较稳定的,在此时期迁都主要是出于战略考量。

陈城位于豫东南地区,距离魏国较近,可供楚国势力扩展的范围不大,自考烈王七年起,楚君已将“淮北十二县”封于春申君,由春申君负责淮北地区的总体开发和治理,体现出楚国对江淮地区的重视。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结合春申君后来的献地做法,考烈王将他安排至淮北地区主要是为了兴建寿春城,而钜阳位于陈城与寿春间,相对远离中原战事,又能够通过淮河支流便捷的沟通江淮地区。

因此楚国在此阶段迁都于钜阳的内部原因主要是考虑到后期的经济发展与建设,使都城更接近江淮地区。

2、迁都钜阳的外因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楚国在向北征伐鲁国的同时,秦国正在逐步向东逼近,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在长平之战大败赵国,“四十余万尽杀之”,给曾经能与秦国独立抗衡的赵国带来了重创。

战后,秦将白起继续率军向东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与秦相范雎达成协议,通过赵国割六城、韩国割垣雍的条件达成停战。

但是赵国认识到了通过割地并不能长期解决与秦国的威胁,因此与魏国、楚国建立同盟,共同抵御围困邯郸的秦军,经过魏国与楚国军队的合力,保住了赵国的首都邯郸,击退了秦军,楚国间接报了白起破郢之仇。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秦国很快组织力量进行反扑,秦昭襄王五十一年,秦将赵摎攻取韩国之阳城、负黍;攻赵国之二十余县,斩杀九万士卒;秦军还一并灭西周国,秦昭襄王五十三年,秦国攻下魏国之吴城,“韩王入朝,魏委国听令”,魏国被迫迁都大梁。

秦国军队势如破竹,使楚国感到了危机,陈城距魏国、韩国较近,唇亡齿寒,因此迁都钜阳能够远离中原地区,避免被秦国报复。

(三)钜阳至寿春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1、迁都寿春的内因

楚国早在考烈王初期便已安排春申君到江淮地区择址建立都城,钜阳只是当时楚国为了避秦军暂时迁徙的都城。

芍陂、期思等淮河流域水利设施的建设使得江淮地区成为了不亚于江汉平原的沃野,楚国迁都于此能够获得江淮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战略纵深,也能够获得充足的粮食储备,以供应军队生存和发展需求。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寿春城自身条件优渥,通过淮河能够快捷地与淮北地区、江淮地区进行交流,因此迁都寿春能够有助于楚国的发展。

2、迁都寿春的外因

秦国逐步东进,在迁都寿春前,已在魏国割让的酸枣、燕、挑人、许、鄢陵等地设置了东郡,中原各国备受威胁,认识到了合力阻挡秦国的重要性。

楚国迁都钜阳:战略考量和内政稳定的追求

公元前241年,六国又一次形成了“合纵”之盟,推选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为指挥官,然而六国已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被秦国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

“合纵之师”面对秦国溃不成军,楚国战败向南撤退,从函谷关回到了江淮地区,此时的秦国已经不再担心魏国和韩国势力,秦军东进的阻力已经消失,楚国被迫将都城继续向南迁徙,从钜阳迁至寿春。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2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武王墩墓新发现:揭开楚考烈王历史地位的迷雾
...增强了国力。楚考烈王十年(前253年),他又做出了迁都钜阳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地理上的调整,强化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同时也反映出楚考烈王对于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然而,楚考
2024-04-23 11:16:00
秦昭襄王的祭天大典:权力与野心的象征
...的同年,楚国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又迁都了,从陈城迁到钜阳。《资治通鉴》只是简略记载了迁都事实,完全不讲前因后果。我们也确实搞不清前因后果,因为原始材料只有《史记·六国年表》,寥
2024-02-06 16:47:00
楚国的灭亡原因:改革不力的影响
楚国的灭亡具体来讲就是三点,第一,改革不力,第二,政治腐败,第三不明大势。这三个原因是导致楚国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先说改革,这个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改革。我们知道
2024-01-30 06:15:00
楚成王的扩张,可以有更好的可能吗?
...楚成王继位稳定内政后,从前659年开始,连续三年伐郑;楚国如此冒进,齐国身为北方盟主,不仅帮郑国协防,还频繁地进行外交,会盟江国、黄国等淮西小国。前656年,齐桓公为遏制楚国
2023-02-01 21:16:00
鄢郢之战:楚国曾兴盛一时,为何却走向没落?
和秦国一样,早在春秋时期,楚国便已立国。比起秦国率先下手的韩、魏,楚国也曾称霸一时,但是为何最终却走向了没落?楚国是诸侯国中最先称王的,因其地处南方,被中原列国所排斥,所以楚国在
2023-09-13 10:36:00
晋景公的智谋与晋国的复兴
...方面的能力。此时,晋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南方受到楚国的威胁,西方有秦国的干扰,北方则有白狄的入侵,东方也未能幸免赤狄的侵袭。晋景公继位后,深感晋国的霸业岌岌可危,为挽回局势
2024-01-16 07:58:00
赵国为什么能成为对抗秦国的最后希望
...做最重要的对手呢,为什么不是前期强大的魏国,后来的楚国,还有强大的燕国呢?我们有必要捋一捋秦国的国际战略。当战国首霸魏国衰落之后,秦国、齐国、楚国几乎同时崛起,成为战国前三强
2024-03-27 16:59:00
楚国衰败之谜:秦国的战略布局与楚国的决策失误
...动着整个天下的格局。但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场较量中,楚国,这个曾一度辉煌的庞然大物,竟然在秦国的铁蹄下迅速衰败,几近亡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并驾齐驱,
2024-04-20 12:18:00
齐楚交恶,张仪巧计退齐兵
...国的使者来了。来人是指责张仪做事不地道,破坏齐国、楚国的联盟吗?齐国、楚国联合攻打秦国,突变成楚国因为要得到商於之地与齐国断交,齐国应该找楚怀王说理呀。来人是指责秦武王留用张
2023-09-16 19:27: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