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四川日报
□龙欣雨 胡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范芮菱
1月24日,大年初三。驱车行驶在泸州市江阳区江北镇沿江路上,两侧都是葱郁的甘蔗,肩并肩、背靠背,笔直地连成一片。
江北甘蔗,对于地道的泸州人来说,耳熟能详。因气候适宜、临江靠水,早在上世纪60年代,江北镇就有种植甘蔗的历史。“从2022年起,我们开始推进标准化种植。”江北镇党委副书记周沁介绍,作为川南的“甘蔗小镇”,江北镇现有6000余亩甘蔗基地,产量4.8万吨、年产值超4500万元。
如何把甘蔗“变现”,让村民荷包鼓起来?镇上谋划了“加工”和“自销”两条出路。
尽管春节放假,但路过江北李氏红糖厂,仍然闻得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红糖香。20多年时间里,厂里从最初的两口锅熬红糖,发展成7口锅,目前平均一年可熬制150余吨红糖,产值达300万元,可消耗镇上甘蔗2000吨。
江北镇还成立了节节甜专业合作社。“今天7辆车拉了100多吨甘蔗给周边商家。最忙的时候,有20多辆卡车排着队拉甘蔗。”节节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国贵介绍,如今,江北甘蔗的名声已经“响遍”云南、贵州、重庆等地,为村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
距离红糖厂不远处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65岁的李申学迎面走来,手里抓着一条肥硕的甲鱼。
“今天要发15只甲鱼到重庆永川、5条岩原鲤到泸州城区……过年了,特种鱼卖得更好了。”将甲鱼装进塑料袋后,李申学利索地给袋子舀水、充气、绑扎,一气呵成。
他是江北镇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理事长。从1981年底退伍返乡后开始养鱼,后因为特种水产市场竞争力更好、产品价值更高,便开始养殖岩原鲤、甲鱼、胭脂鱼等特种鱼类。
如何带动更多人致富?2000年4月,李申学牵头组织21名养鱼爱好者,成立了江北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后来又成立康达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协会+支部+基地+农户”模式,自培十余种特色水产养殖品种。
“2022年,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协会向市场提供特种鱼20余吨,实现产值达1200余万元,协会成员人均收益4万元。”谈起未来规划,李申学表示,还将继续推进水产养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让“蔗里鱼乡”的招牌更响。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26 07:45:08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