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1865年捻军山东曹州高楼寨大捷,是天京失陷后,太平天国余部取得的最为辉煌的成就。这一仗甚至改变了整个中国历史的走向。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次战役的详细经过,同时也要谈一谈此战的主角捻军的历史。
(一)
首先,我们还是先要讲一下捻军的来龙去脉。
捻军原本是山东、河南、安徽、湖北等省份的一种民间武装组织,又称“捻党”、“捻子”,实际上,他们在乾隆年间就已经出现了。“捻”就是“股”的意思。在鲁豫鄂皖这些地方的山野乡间存在着一股又一股的民间武装团伙,组成这些团伙的都是些穷得活不下去的农民。他们有的贩私盐,有的抗捐税,有的抢掠劫夺,一股又一股,抓不尽、打不绝,绵延了几十年的时间。
太平天国的起义,特别是北伐军的北上,让捻子们觉得自己的出头之日到了。1853年,在一个名叫张乐行的著名捻党首领的倡议下,有十八家捻党团伙聚在一起,歃血为盟,宣布今后要集体行动。
张乐行又名张洛行。他是安徽亳州雉河集人(安徽涡阳县),常年贩私盐,一直都是官府缉拿的要犯。现在,他联合各路捻子,开始想要干一票大的,也想像太平天国一样有所作为了。
到了1855年,捻军越闹越凶。这时,张乐行就把各路捻军都召集到了雉河集,正式开始建立组织,统一编制。捻军编成了红黄蓝白黑五旗,各有旗主。张乐行是坐镇中央的黄旗旗主,同时,他还被大家推举为“大汉盟主”。史学界一般都公认,这次雉河集会议是捻军正式成立的标志。
太平天国一开始和捻军并没有什么联系,他们对于其他起义军一般都是不屑一顾的。不过,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之后,太平天国实力大损,这时,他们就不得不开始考虑与其他的起义军联合的问题了。
1857年,李秀成首先与捻军进行联络,后来陈玉成也接触捻军。于是,在张乐行的带领下,捻军正式宣布接受太平天国的领导,全体成员开始蓄发,各路头领都接受了太平天国的官衔。张乐行一开始被封为征北主将。两支军队此后开始联合作战,捻军参加了皖北地区的历次战役,1860年,张乐行被封为沃王。
捻军虽然名义上归属了太平天国,但是实际上他们还是保持着独立性。张乐行只能控制少数部队,大多数人马其实都并不服从他的指挥,捻军长期都保持着各自为政的局面。因此,捻军的突出表现就是:虽然人数众多,但是普遍无组织、无纪律,战斗力很弱,内部的叛徒多如牛毛,各路首领动辄降清。在很长的时间里,捻军从整体上讲战绩不佳,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捻军的萎靡局面是与张乐行的领导水平分不开的。张乐行这个人虽然抗清的意志非常坚决,但是他显然缺乏政治水平和军事能力,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有利的条件,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也没有能够把捻军打造成一支真正的强大军队,最终他自己还遭到了反噬。
(二)
1862年,安庆战役之后,特别是陈玉成死后,捻军的形势变得危急起来。因为此时皖北已经没有太平军部队了,苗沛霖又叛变了,张乐行已经变成了一支孤军。但是张乐行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自认为实力很强,所以依旧盘踞在老家雉河集不肯远去。
1863年3月,僧格林沁指挥着蒙古骑兵开始向着雉河集发起进攻。张乐行自恃有二十万人马,竟然正面迎敌,与僧格林沁展开会战。
可惜张乐行手下的二十万大军基本都是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蒙古骑兵的对手,结果被僧格林沁一战击溃。张乐行被迫逃走。当他逃到尹家沟捻首李勤邦处落脚时,被李勤邦出卖,清军俘获了张乐行一家人。最终,张乐行被僧格林沁所杀。
张乐行死后,他的余部就都归属于张宗禹领导了。张宗禹是张乐行的远房族侄,他是个真正具有军事才干的人。张乐行时代的捻军打得最漂亮的一仗,攻克江苏清江浦之战,那就是张宗禹指挥的。张宗禹年纪很轻,但是威望却很高。在他的率领下,捻军余部转入河南,去投奔扶王陈得才为首的西北太平军。由于得到了西北太平军的支持,捻军的实力开始慢慢恢复,又达到了数万人的规模。
1864年7月,天京失陷。这一消息导致整个西北太平军全军崩溃。扶王陈得才兵败自杀,祜王蓝成春被叛徒出卖遇害,启王梁成富率军逃往甘肃,只剩下遵王赖文光率领少数人马赶到豫西,来投奔张宗禹、任化邦、牛宏升等人。
此时,捻军人多,太平军人少,但是张宗禹等人依然推举赖文光为全军首领,继续打起太平天国的旗号,坚持与满清王朝血战到底。
由于这支军队是以捻军为主体的,所以史学家们依然称其为捻军,或者叫做“新捻军”。
新捻军的最大特点就是变得正规化了。原来捻军编制混乱、互不统属,现在,在赖文光等太平军将领的指导下,捻军统一了编制,大旗下面设小旗,小旗下面设馆,每馆大约五十人。这样一来,捻军就做到了统一指挥。
除了解决了指挥系统的问题之外,捻军还实现了骑兵化,全军都改成了骑兵。这样一来,在北方的平原上,捻军的机动性大大提高,同时,捻军还放弃了建设根据地的努力,全军始终保持流动作战。这样做有利有弊,弊大于利,不过在短时间内,收效还是很高的,因为没有根据地,可以使得捻军毫无顾忌地任意驰骋,清军想要捕捉住捻军的主力变得极为困难。
经过这一番改革,捻军焕然一新,战斗力成倍增长,变成了一支强悍的劲旅。在未来的战斗中,他们将使得清军上下为之胆寒。
(三)
说罢了捻军,再来说说捻军的对手僧格林沁以及他的蒙古铁骑。
僧格林沁是蒙古族人,由于满蒙世代通婚,所以僧格林沁也成了爱新觉罗家的亲戚。他长期担任大内侍卫,很受道光、咸丰两代皇帝的欣赏,于是步步高升,成为了清廷的高官。
僧格林沁手下的蒙古骑兵都是他从科尔沁草原上招募来的真正的蒙古牧民,保持了传统游牧民族的野性与斗志。不过,这些骑兵一开始战斗力也不是很强,在围剿北伐军的战斗中,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面对着太平天国北伐军也是乏善可陈,没什么亮眼的表现。
后来,随着这支骑兵部队不断地参加战斗,特别是与世界上最强大的英法联军较量过之后,科尔沁骑兵的战斗力也开始不断地提高。虽然英法联军还是打不过,但是打太平军和捻军却已经是变得无往不利、势不可挡了。
满清朝廷对于这支部队十分的倚重,将其视为制衡湘军与淮军的看家本钱,在军饷供应等方面都是第一流的。僧格林沁自己也自视甚高,觉得自己的人马那才是大清国天字第一号的王牌部队。
不过,科尔沁骑兵显然存在着明显的弱点,这决定了它日后覆亡的命运。
僧格林沁虽然曾经与世界第一强军英法联军交过手,按说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了。然而,他的脑袋却还依然是停留在成吉思汗的年代里无法前进一步。尽管科尔沁骑兵也装备了一些洋枪洋炮,可是整个队伍的打法还是传统骑兵那一套,完全没有什么现代化军队的影子。实际上,他们比湘军和淮军是要差很多的。
当然,捻军也不是先进的现代化军队,科尔沁骑兵即便是停留在古代的水平上,用来对付捻军也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僧格林沁由于以往对于捻军战无不胜,所以心里十分轻敌。在他的心目中,捻军始终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科尔沁骑兵一个冲锋就能解决问题的。
僧格林沁没有看到捻军的积极变化,根本没有意识到敌人已经脱胎换骨了,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想要轻而易举地将捻军横扫,这就成为他败亡的主要原因。
(四)
1864年7月,当天京失陷时,僧格林沁正指挥着他的蒙古骑兵以及陈国瑞、何建鳌等绿营部队在湖北麻城一带堵截救援天京的西北太平军。在他的指挥下,西北太平军大败,只剩下赖文光所部联合捻军逃走。
僧格林沁志骄意满,以为太平军和捻军的余部已经不堪一击了。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八月间,他手下的护军统领舒保在湖北德安一带追击捻军的时候,被引入了一处山谷,突然伏兵四出,舒保无路可逃,结果兵败身亡。
这让僧格林沁不禁愕然。接下来在9月份,清军舒通阿部在湖北罗山又遭捻军打击,舒通阿阵亡。9月底,僧格林沁手下的巴扬阿也在河南光山遇到了捻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巴扬阿被击毙。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僧格林沁暴跳如雷。他没有意识到这表明捻军战斗力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相反,他只是感到自己丢了面子,所以说什么也要找回来。于是,他火冒三丈地带上自己的人马,赶赴河南,杀气腾腾地直奔捻军扑去。
在僧格林沁的进攻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捻军首领如马融和、温其玉等人纷纷向着僧格林沁投降,这给僧格林沁造成了错觉,以为捻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
1864年12月12日,捻军在河南邓州的唐坡设下埋伏,给僧格林沁的人马以重创。僧格林沁依然没有意识到捻军的根本性变化,此时,朝廷要调湘军与淮军参与剿捻,但是僧格林沁却认为没有必要,一口拒绝。这说明此时在他的心里依然是骄横轻敌的。
1865年1月18日,僧格林沁指挥陈国瑞、恒龄等人在河南宝丰县的张八桥击败了捻军。
但是捻军在1月29日,于鲁山的水推磨这个地方设伏,一举消灭了僧格林沁手下悍将恒龄的部队,击毙翼长恒龄、副都统舒伦保,给了清军以沉重的打击。
气急败坏的僧格林沁率领主力拼命追击,3月份,他终于在河南驻马店附近的确山追上了捻军。捻军吃了不小的一个败仗,被迫向着山东方向逃逸。
确山之战让僧格林沁依旧保持了他的骄矜心理,还是没有对捻军真正重视起来。而对于捻军来说,他们通过战斗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战术水平变得越来越高。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必须给僧格林沁一个决定性的致命打击,否则捻军将没有容身之地。
捻军进入了鲁西南地区后,就充分发挥自己的骑兵优势,在兖州、济宁、曹州等地之间来回穿梭,调动清军。
僧格林沁指挥着一万二千蒙古铁骑,像猎犬追野兔一样,死死地咬住不放。现在的人们可能会觉得僧格林沁的指挥怎么这样笨拙啊?竟然一直被捻军牵着鼻子走。其实,在前面的宝丰、确山等胜仗,僧格林沁都是这么打的。他觉得既然那些战斗能打赢,那么接下来的作战也一定会胜利,只要狂追下去,那就一定能够追上捻军,最终将其消灭。
其实,僧格林沁已经陷入了非常危险的境地。由于连续不断的追击,清军人困马乏,上下怨声载道。僧格林沁自己也累得把缰绳绑在肩上,才能勉强前进。相反,捻军的人数多,可以轮流行动,得到充分的休息。两相比较,捻军已经开始处于优势地位了。
(五)
1865年5月中旬,捻军终于在山东曹州(今菏泽市)为僧格林沁相中了一块风水宝地。
曹州西北靠近黄河的地方,有一个村子叫做高楼寨(今天叫高村集),这里地势平缓,附近还有很多树林,便于埋伏。赖文光、张宗禹等人就在这里设下了伏击圈。
5月17日,僧格林沁率军逼近。5月18日,捻军派出小股部队诱敌,僧格林沁中计,率领着全部人马向着高楼寨冲去。
中午时分,清军进入了捻军的伏击圈。捻军全线出击,赖文光、张宗禹、任化邦、范汝增、邱远才等部队从四面围拢,形成了包围之势。
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打到将近下午申时,清军终于坚持不住,开始溃败。僧格林沁被迫率军逃走,他们一路向后撤退,退到了一个叫做葭密寨的村落停下了脚步。
捻军很快就追击了上来,将葭密寨团团围困。
此时,清军的斗志已经丧失,而且他们没有了军粮,根本就坚持不下去。三更时分,僧格林沁被迫率军突围,向着东侧吴家店方向逃窜。
但是,捻军早已设下了埋伏,清军在捻军的伏击下,伤亡累累,越打越少,僧格林沁勉强逃到了吴家店附近,又遇到了捻军伏兵的攻击,混战中身亡。他手下的将领:内阁学士全顺,都统额尔经阿,总兵何建鳌、翼长成保、常星阿等人均战死。科尔沁骑兵主力七千余人全军覆没。
关于僧格林沁的死法,这里还要说一句。所谓僧格林沁被捻军少年张皮绠所杀的这个说法显得过于离奇了一点。史学界一般还都是采用《清史稿》和《湘军志》记载的死于乱战这个结论。
捻军高楼寨大捷堪称太平天国战争史上的奇迹。从这一战,我们可以看出三河大捷的影子。曾经参与过三河之战的赖文光显然是这次高楼寨战役的主要设计师。他运筹帷幄、巧妙布置,终于取得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一次罕见的伏击战胜利。同时,这也是中国军事史最后一次骑兵大会战。此后的湘军与捻军虽然也有马队,但已经不是作战主力了。湘军和捻军主要是靠着洋枪洋炮来取胜了。
高楼寨大捷之后,这种诱敌深入打埋伏的战术,成为了捻军的看家本领。他们在此后的作战,又多次熟练地使用这一战法,给了湘军淮军以沉重的打击。
不过,捻军没有趁着这次大捷及时地开展根据地建设,而是继续盲目地采取不要根据地的流寇主义方针。这样一来,捻军一旦遭受损失,就无法在人员上及时地得到补充,整个队伍会越打越少;同时,由于捻军流动作战,后勤补给势必要依赖于抢掠百姓。这样就使得捻军失去了群众基础,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最终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对于满清王朝来说,科尔沁骑兵的覆灭,意味着传统的八旗绿营体制的最终没落。清王朝输光了仅有的一点血本,从此,他们再也没有一支富有战斗力且又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劲旅了。满清皇室只能是依赖湘军淮军这样的军阀化汉人武装来维持统治,如此一来,这就为满清王朝的灭亡打下了伏笔。可以说,高楼寨大捷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1-30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