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徐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历时6年编撰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出版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9-21 13:53:00 来源:新华报业网

徐州拥有4500多年人类不间断居住的历史和2596年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历时6年编撰,由江苏省社科联实施管理、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江苏文脉工程项目成果——《江苏地方文化史· 徐州卷》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有哪些特点,又有怎样的创新?近日,记者采访了项目首席专家、该书主编、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教授。

填补了徐州文化史的空白

《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从2016年2月正式启动后,五易其稿。首次对徐州文化历史的发展脉络和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入细致地梳理研究,系统地展现了徐州地域文化的鲜明特色、主要特征和历史贡献。这部从200万字初稿中精炼出来的40万字的著作,最重大的意义就是从学术研究视角填补了徐州文化史的空白,为人们了解、学习、研究徐州历史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赵明奇对徐州文化发展划分成几个阶段作了详细解读:

上古三代,在中华大地上南北居中的彭城秉承炎黄文化遗传,形成了以和谐安康为主题、以领袖彭祖为标帜的区域文化,通过吸纳仁爱和平、避战北迁的徐国文化,形成了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都很先进的文化区域。

徐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历时6年编撰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出版

彭祖园彭祖雕像。陈钊 摄

春秋战国时期,以彭城为中心方圆300华里,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发源地。老子与孔子在沛泽相会,孕育中国传统人文意识形态。三晋、三秦、河洛、齐鲁文化与荆楚、吴越文化在此交会,催化本土的温床孕育了汉朝开国皇帝和一大批文臣武将。

徐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历时6年编撰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出版

“孔子见老子”历史故事画像石拓片。(邳州占城出土)

汉初,受封于徐州的楚元王刘交尊儒尚经,彭城一时成为学术中心,为独尊儒术进行理论准备。东汉时,在楚王刘英等王公贵族的带动下,又为封建社会三教并兴的思想格局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迄隋唐两宋,帝王将相、迁客骚人在徐州流连忘返,留下了无数“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史诗和大批优秀的诗词歌赋。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沿岸形成一条纵贯南北的文化带,徐州位置南北居中,起承转合,涌现许多文人墨客,遗存许多不朽的篇章;众多的书院,则提升了徐州地区的文化水平。

革命时期,徐州人民以大无畏的精神献身革命,出现了一大批旧民主主义革命志士、抗日壮士和革命英雄,许多非徐籍的革命家和革命烈士亦献身这片热土,谱写了壮丽的史诗。

赵明奇指出:徐州历史悠久,在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区域特点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许多层面的传统文化。

纵向而言,灿烂的徐文化和智慧的彭祖文化开启人文之初,参与了东方人的早期生活智慧的创造;异彩的西楚文化和永恒的汉文化汇集南北文化之大成,参与了中华民族文化基础的奠定;这里悠久的经术文化是思想史上的里程碑;这里恢弘的军事文化演绎了智慧和武力在改朝换代中的较量;黄河和运河不仅大幅度地改变这里的地貌和经济,也深刻地改变这里的民情和风俗;帝王圣贤、文艺精英与革命英雄的行迹,更增加了这里的色彩,使之成为江苏大地上一片底蕴厚重的文化沃土。

徐州文化可以概括为三点

徐州文化是徐州人们在各个时期创造的反映徐州区域文明程度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文化总和,为本地区烙上了永不消失的“汉”印。具体而言,赵明奇认为可以概括为三点。

“大气雄风,敢作敢为”是徐州文化第一特征。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汉朝实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大一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均空前繁荣,天下为一,气势恢宏。受此影响,徐州文化表现出大气雄风的特点。徐州的一些建筑规模宏大,追求视野开阔、一览无余之感。徐州人普遍身材高大,面部轮廓分明,性格直爽,胸襟博大。徐州饮食餐具之大,分量之多,往往让人惊讶不已,而徐州人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恰有江湖好汉之遗风。

徐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历时6年编撰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出版

西汉乐舞俑。(驮蓝山楚王墓出土,徐州博物馆藏,陈钊 摄)

徐州在历史上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块古战场上,历代大规模征战50余次,决定了很多封建王朝的盛衰兴亡,也造就了徐州文化中具有不畏强暴、粗犷豪放的精神和徐州人尚武强悍、敢作敢为的气质。长期以来,崇武尚义、敢作敢为已成为徐州人的标签。当代作家王建在描述徐州人行为做派时,用“雄性的徐州” 定位,确实有些道理。

“有情有义,诚实守信”也是徐州文化的重要特点。徐州地邻邹鲁,长期受孔孟之风熏陶,沾溉儒学,影响甚大。西汉初期,楚元王刘交专注经学,徐州一度成为儒学传播中心。因此,以“仁”和“义”为思想核心的儒家文化,在徐州传统文化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在接人待物方面,徐州人讲义气,重交情,“舍生取义”是徐州传统社会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

徐州人不仅“有情有义”,而且还“讲究”,诚实守信。汉高祖刘邦未发迹前,与萧何、曹参等人等结为好友,靠着侠义和豪爽赢得人心,夺取天下。称帝后返回故乡,与父老子弟纵饮高歌唱大风。刘邦对待家乡和家乡人的态度,是徐州人有情有义的体现,其示范作用,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徐州人。

徐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历时6年编撰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出版

云龙书院。 陈钊 摄

徐州文化还有兼容并蓄、风化多元的特点。

早在新石器时期,新沂花厅出土的玉器及部分陶器兼具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之特色,学者们称之为“文化两和”现象。 在帝尧时代,彭祖建立大彭氏国,其导引吐纳术和调摄养生法后来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发挥着现实的功能。春秋战国以来,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此交融,齐鲁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都在徐州地区留下深深的痕迹。先秦诸子中的道家、儒家、墨家等创始人,都在徐州区域内从事过他们的学术活动。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的出生地和主要学术活动地都在今徐州市为核心的方圆300公里的区域之内。可以说,徐州对传统文化最突出的贡献,便是在这个区域里儒、道、墨、释都曾得到哺育。正是因为各种文化的滋养,徐州文化基因中兼有北方的阳刚和南方的细腻,形成古风沛然、兼容并蓄的文化情怀。

徐州是汉文化的发祥地

江苏有众多文化单元,特色最为显著的人们常说“吴韵汉风”,汉风即汉文化现象和历史影响。

秦末汉初的徐州文化并不能全权代表当时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但是徐州人整合、引领了它们,恰切地说,当时的徐州区域文化是久分必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经过汉王朝四百多年的打理,汉文化作为一种以断代命名的区域社会现象,构成了此时期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徐州文化有什么特色?历时6年编撰的《江苏地方文化史·徐州卷》出版

1988年徐州市政府重建的黄楼。陈钊 摄

徐州是先秦文化的荟萃融合之地,是汉朝开国帝王和功臣的养育之地;在西汉是儒学研究的学术高地、文学创作的繁荣之地;在东汉是佛学兴盛之地、道教祖天师张道陵的出生地,还是武圣关公、神医华佗的一个主要活动之地;而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数量众多。所以,徐州汉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人文领域的每一个学科,更因为汉文化永恒的影响力,其文化外延几乎触及每一个华人的灵魂。

“开创汉文化的领导群体主要是徐州人,汉文化的发祥地在徐州,该时期徐州地区的汉文化在江苏历史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和对中华文明的贡献都应该是令人仰视的高峰。”赵明奇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9-21 17: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徐州的文旅名片?
...项就是“跟着苏轼游徐州”。近日出版发行的《江苏地方文化史· 徐州卷》专门介绍了苏轼文化对徐州的影响。苏轼在徐州做了什么?为什么会成为徐州的文旅名片?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抗洪抗
2023-09-23 12:27:00
二十四幅古图展现南京千年城市变迁 《江苏古代城市图志》昨发布
...中,“志”为城市简介,主要是对城市建置史、城建史、文化史进行宏观的介绍。“图”则主要收录城池图与重要建筑图、名胜图等。“志”与“图”的组合,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江苏古代城
2023-07-25 07:18:00
...分为“江苏文化名人传”“江苏文化专门史”“江苏地方文化史”等板块。江苏省社科院姜建研究员介绍,2024年度,“研究编”推出了《顾颉刚传》《沈德潜传》《冯桂芬传》《江苏茶文化史
2024-12-15 20:42:00
徐州新沂窖湾:中国大运河古镇最美微度假旅游目的地
...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沧桑变迁是一部部浓缩的文化史。生生不息的运河文化孕育了沿途独特的商贸、建筑、文学、饮食、民俗风情,直到今天仍散发着无穷魅力,影响着运河沿岸的发展。
2024-02-22 15:31:00
聚焦《江苏文库》|创新表达方式,让江苏地方历史文脉走到你我身边
“江苏地方文化史”是“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中研究编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推出13部江苏各设区市的地方文化史,目前已出版苏州、扬州、淮安等卷。将优秀学术著作编印为普及读物,是
2023-09-27 22:34:00
...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中,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角度加以考察和分析,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晚清地方官书局现象的成果更是付之阙如;二是研究模式单一化,沿用传统治史方
2024-04-27 10:30:00
第二届汉文化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阐释“汉文明”与中华文明特性
...总计 3213卷、约 4000万字的国家正史文献记载,从一万年文化史进入中华五千多年不断裂文明史时代 ,可以通过考古发现与历史文献记载得到越来越多的证实。这样的文献历史在“世
2023-09-25 11:25:00
...宁寺题写匾额“龙城象教”。常州大学教授、《江苏地方文化史·常州卷》主编葛金华认为,常州“龙城”的称呼,与常州古代城池的形状有关。元末农民战争中,朱元璋夺取常州之后,大将汤和受
2024-02-02 05:21:00
书刊·阅读·文化:近现代大众读物的编写、出版和影响
...断拓展,史料运用更加多元,与多个学科交叉融合,思想文化史视角下的考察愈发深入。2023年9月2日-3日,“近现代大众读物的编写、出版和影响”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会议
2023-09-08 11:2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