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4-04-12 06:44:00 来源:戏说三国

自古以来,皇帝代表的就是无上的权威,是不容许有任何人质疑的,可是在明朝,大臣却可以随时上谏皇帝所作所为的不当之处。

更离谱的是,在明朝就有一位大臣,当众质疑皇帝,而且不止一次,皇帝忍无可忍,令人把他埋到城门门口整整七天。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七天之后被放出来时他还是死性不改,又一次惹怒了皇帝,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惹怒皇帝被活埋

在明成祖朱棣在位时的某一天,南京奉天门门口突然十分热闹,当我们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官服的大臣被五花大绑。

他身旁有一队士兵正在吭哧吭哧地挖坑,坑一挖好,士兵们就把大臣丢了进去,还开始往坑里填土。

到最后,那位大臣只留下了一个头在地面上,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这位大臣叫陈愕,在朝廷任刑科给事中一职,这个官职简要概述就是“言官”,官位不大,但是权力不小,因为言官可以直接向皇帝上谏。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而正因为言官的官位不大,所以有人认为这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毕竟有哪天皇帝不想听谏言了,而言官又不停地上谏,那言官可就大祸临头了。

但陈愕不在乎,他认为做一天和尚就要撞一天钟,如果不对皇帝提出有用的谏言,那他不是渎职吗?于是他上谏得比谁都勤。

但是他有两个缺点,一是声音很大,二是说话容易上头,在朝堂之上,人们都是低头跟皇帝说话,这样声音就不大,可以表现对皇帝的臣服。

而陈愕呢?一个大嗓门,他跟皇帝说话时,如果不细听,感觉他在骂人,偏偏他讲话还容易上头。

有时候他的谏言确实是有用的,但是容易驳了皇帝的面子,之后皇帝可能会拐弯抹角提醒一下陈愕的措辞,毕竟皇帝也是要脸的。

但是陈愕哪懂这个,于是他便感觉皇帝不接受自己的谏言,便跟皇帝顶撞起来。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皇帝也不是小肚鸡肠之人,一次两次的,皇帝自然就忍了,但是陈愕可不是一次两次,他是长年累月这么干。

终于在某一次朝会上,他惹恼了朱棣,朱棣忍无可忍,便下令将他活埋,陈愕不是嘴硬吗?那就把他埋在地里,不给他吃饭,看他嘴巴还硬不硬!

而陈愕为什么敢如此直白的谏言呢?这其实是有制度保护他的。

言官制度

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创立了一类官职,这类官职品阶不高,但是政治地位十分突出。

而且朱元璋赋予了他们很大职权,使得他们能够监察几乎所有的事物,上到皇帝的政令,下到社会生活,大到百官,小到皇帝起居,都在他们监察的范围内,几乎无所不包。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于是当言官的人就会有两种心态,第一种是在其任不谋其政,因为言官本就是官阶很低的职位,俸禄也不多,如果再因为谏言惹怒了皇帝,那么一辈子就别想升官了。

第二种就是像陈愕这样,直言上谏,非顶的皇帝说不出来话,而皇帝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因为言官是读书人,而读书人可以算得上是天下人的嘴巴。

如果你对这些言官起了杀心,那么就会有无数张嘴巴骂皇帝,纵使皇帝是九五之尊,也对这没有办法。

于是永乐皇帝才会想出“活埋”陈愕的办法,永乐皇帝是什么人?他在靖难之役夺取皇帝之位,又五征漠北,打得鞑靼部四散奔逃,又派郑和七下西洋,这种雄才大略的皇帝,能不知道陈愕说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吗?他当然知道。

陈愕的结局

朱棣其实知道陈愕的话很有道理,不过朱棣是皇帝,皇帝是不会允许有人对他不尊敬,对他大吼大叫的。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于是他决定杀一杀陈愕的锐气,把陈愕活埋在城门口,让全城的人见一见他的狼狈样,再给他断水断粮,让他主动求饶。

但陈愕十分有骨气,愣是坚持了七天,没有求饶,朱棣也怕他就这么死了,于是便叫他去修厢房。

这个惩罚其实并不严重,只是羞辱性比较大,陈愕甚至可以雇人来修,但是明朝的时候,官员的工资比较低,如果这个官员不贪的话,工资也仅仅只够生活而已。

陈愕的官阶只有七品,又是个言官,于是没有人会给他贿赂,而实际上,根据陈愕的性格,就算别人给他贿赂,他也不会收,所以,陈愕根本没有钱雇人,只能苦哈哈的自己修。

有一天,朱棣突然想起陈愕,便去到厢房找陈愕,到了厢房之后,却并没有看到陈愕的身影,只见到了一个脏兮兮的杂役。

而朱棣先是十分愤怒,因为陈愕没有听他的命令,于是便忍着怒意问杂役陈愕去哪了。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可是朱棣没想到,面前的杂役竟一声哭出来,并说自己就是陈愕,这时,朱棣才了解到陈愕的忠厚,于是便解除了对陈愕的惩罚。

在之后,朱棣也理解了陈愕的性格,当陈愕以后再上谏时,朱棣就只当陈愕声音很小,心里自我安慰。

而撇开陈愕的两个坏毛病不看,陈愕也是一个好官,在其位谋其政,连皇帝都不怕。

后来朝廷内有个官职出现空缺,朱棣就想到了陈愕,总的来看,陈愕的结局也算不错。

其实,当我们翻看历史书,就可以看到陈愕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就比如之前的方孝孺,唐代的魏征等。

方孝孺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朱棣要诛他十族,方孝孺也宁死不从,而唐代的魏征,坚持给李世民上谏,李世民受不了了想偷偷走掉,结果魏征还抓着他的袖子不让他走,最后气得李世民想杀了魏征。

明朝言官陈愕:被活埋七天不改其志,被救出后怒怼皇帝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原则,不屈于强权,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之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12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魏征的进谏艺术:他是如何巧妙地说服皇帝的
...,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一生进谏多达200多次,结果全部被皇帝采纳。他就是被称为一代名相的魏征。魏征一生向唐太宗(李世民)进谏多达200多次(据说是264次,未考证),居然全部被
2023-10-21 08:12:00
明朝言官陈谔:被活埋七天不死,让皇帝又爱又恨
明朝吴承恩写一部《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被压在了五指山下500年,孙悟空是一个“妖猴”当然不会死。而同样在明朝里,有一个官员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皇帝给活埋了7天,依旧没有死,可以说是
2024-02-22 13:42:00
朝代更迭中的女性力量:从武则天到孝庄太后,看女性如何影响历史
...的,后妃最常用的就是此种方式来达到干预朝政的目的。明朝前期,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经常在太祖前谏言,面对明太祖果断且严厉的性格,马皇后说道:“帝前殿决事,或震怒,后伺帝还宫,
2024-02-16 12:23:00
长孙皇后用温柔的话语谏言
...父子兄弟间矛盾重重,最终发生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上皇帝的宝座。玄武门之变发动时,李世民面临着不成功便成魂的危险,长孙皇后亲自慰勉跟随李世民的幕僚家眷,让他们很是感动,更加死心
2023-08-02 21:13:00
名垂青史:中国历史上十位传奇丞相盘点
...,有不少诗歌、词、散文流传后世。十、张居正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首辅,相当于丞相,张居正在成为首辅之后对明朝进行了十年时间的执政,是明朝中后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明朝的回光反照
2024-04-09 15:26:00
大臣让皇帝难堪,皇帝欲杀之,皇后说了一句话皇帝立马转怒为喜
...相,历史上享有盛誉的谏臣。以犯颜敢谏著称,每当太宗皇帝有什么错误时,他都会毫不留情的指出来,即便惹怒皇帝,他也毫不惧怕。皇帝“怕”大臣有史料记载,魏征一生当面谏言有五十多次,
2022-12-29 22:19:00
李世民还有另一个“魏征”,你知道他是谁吗
...庭。她的才华声名远播,并传到了唐太宗的耳朵里。太宗皇帝也是一个爱才之人,所以将徐徽召入宫。但在魏征死后,也就是唐太宗后期,这种情绪就更加强烈了。讨伐高句丽和大兴土木,引起了人
2024-04-24 19:40:00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臣:从李斯到曾国藩,他们如何成就千秋伟业
...了金之后,被铁木真收降,为蒙元立下了大功。张居正是明朝的名臣,当大明的后期变得衰退,是他力主革新。在他的治理下,大明有了重新振兴的希望。只可惜的是,他死后那些革新的正常,并没
2024-03-29 14:42:00
大明朝的特殊现象“死谏”,体现出士大夫精神
...响国家的正常秩序,为了江山社稷臣子们以死谏言。致使明朝“死谏”现象频繁出现,几乎从未间断。明代士大夫的“死谏”1.议“礼”之争“礼”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权利、义务关系具
2023-05-06 18:42: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