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王朝,面对外族侵略,不割地,不求和,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将不屈的精神坚持到王朝覆灭的最后一刻,这就是明朝。
明朝朝堂之中也涌现了一大批勇于上谏之臣,李时勉就是其中一位。
宣宗朱瞻基在嘉赏群臣之时,直接将金钱撒在地上,群臣纷纷弯下腰去拾取,唯有一人屹立不动,那人就是李时勉。
拼死谏言
李时勉身为文臣,将“打不死”的文臣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辈子的仕途之中,他的第一位上谏对象,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朝前期的都城是在南京,直到明成祖时期,才决定迁都到北京。
当朝中大部分人都赞成这项迁都决定时,只有一人站了出来,发出了“反对”的声音,甚至详详细细地列出十五条理由说明自己观点。
朱棣听见这样的声音无疑是愤怒的,将李时勉呈上来的奏折一气之下直接摔在了地上,愤愤不平了半天。
朱棣虽然生气,但是作为一位帝王,还是将李时勉的一条条建议认真地看了下去,李时勉除了对于迁都一事惹得朱棣生气,但是其他的建议却也十分中肯。
李时勉对于当时朝中和人民存在的问题都给出了十分实用的解决思路,朱棣也就并没有因为迁都的事情责罚李时勉,反而给朱棣留下了一个“忠诚谏言”的印象。
无论再忠心的臣子,一旦阻挡了他人的利益,都会有小人在其仕途上使绊子,李时勉当然也没有逃过。
没过多久,李时勉遭到小人诬陷被捕入狱,在牢狱之中待了一年多才被释放。
重新回到官场后的李时勉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为官之道,耿直上谏,在明仁宗时期,再一次因为自己“不怕死”的精神,和皇帝在朝堂上硬刚,给自己惹了祸。
明仁宗遇上这个谏臣,可没有像朱棣一般手软,而是直接下令武士用“金瓜”之刑当庭仗责李时勉,当场打断了李时勉三根肋骨,惨烈程度不忍直视。
毕竟不是所有的谏臣都是魏征,也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是李世民,但魏征的“直言上谏,忧国忧民”的精神也在一直引领着李时勉在官场上前行,哪怕可能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李时勉的仕途只能用“坎坷”二字来形容,因为在他改任越南之后,因为自己的不断上奏,又再一次地把自己送进了大明的监狱之中。
历经两朝的臣子,两次因为直言上谏而遭受牢狱之灾,恐怕是苏轼也都会感叹“全是风雨也无晴”。
仁宗走后,宣宗朱瞻基即位,朱瞻基对于这位历经两次牢狱的臣子也是满满地看不顺眼。
因为在仁宗临终之前,夏元吉因为李时勉侮辱他的原因直接把状告到了仁宗面前,当时仁宗的身体就不好,听后又给气出了大病。
在朱瞻基看来就是李时勉气死了父亲,登基后直接派人将李时勉捆到自己面前问罪。
这一次,李时勉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胁,对朱瞻基阐述了自己的谏言后,以为自己的仕途走到了结尾,却没有想到,这一番话会是自己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仕途腾达
自古以来,每一个统治者都不爱听与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的言论,所以才会让魏征这样将直言上谏作为人生信条的臣子在史册上留下名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臣子。
也许是上天实在看不过去像李时勉这样的臣子一直遭遇不公的待遇,于是让他遇见了朱瞻基。
朱瞻基对于让皇子不应远离左右的谏言表示十分赞同,但是李时勉只说出了谏言中的几条就说不下去了,朱瞻基不解。
李时勉解释道自己是因为早就将笔记烧掉了现在所以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这一番诚实的举动着实打动了朱瞻基。
就这样,李时勉侥幸逃过一劫,重新回到了大明的朝堂之上,在朝堂上,他依旧直言上谏,将大明朝中的问题一一告诉宣宗。
宣宗也许是因为李时勉上一次的谏言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也会认认真真地翻看谏言,李时勉也在宣宗的任用下开始担任修订《成祖实录》的任务。
李时勉就像一头勤勤恳恳在田间耕作的老牛,在关系百姓生活的政事之上毫不懈怠,即使遭受鞭笞责罚还是义无反顾地前进着,直到在大明江山这块田地上耕种出“香甜的果实”。
在李时勉和大臣的共同努力《成祖实录》修订之时,朱瞻基特意驾临史馆,一个高兴,将作为赏赐的金钱直接撒在了众臣面前,臣子们纷纷弯下腰去捡拾,只有李时勉一人站在众人之中岿然不动。
于是,李时勉成功引起了朱瞻基的注意,也许是李时勉特意为之,也许李时勉的眼里也完全不在意这些金钱,仕途上多次的遭难,帝王的多变,都让李时勉变得多生了几分谨慎,在《成祖实录》没有完全修订成功之前,一直保持着“无功不受禄”的原则。
朱瞻基成功地被李时勉的这一份真诚打动了,随后将剩下的金钱全部赏赐给了李时勉。
李时勉兢兢业业地将《成祖实录》修订完后的三年,准备告老还乡,可是朱瞻基却因为他在位期间的优秀表现没有批准,继续担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的职位)。
文人出身的李时勉不仅在朝堂忠臣谏言之事作为自己为官的准则,对于大明的教育事业也奉献了极大的精力与才学。
担任国子监祭酒之时,为了改建国子学,得罪了当时英宗身边的贴身太监王振,王振诬陷李时勉,再次逮捕李时勉,在孙太后父亲孙宗的禀告下,英宗才及时收回了命令,不久便释放了李时勉。
经历了三次被捕入狱的李时勉,看惯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国子监的身上,希望凭借自己的微薄才学为大明培养出一批明理忠心的臣子。
忠臣之士
为官几十载的李时勉在众多国子监学生的依依不舍下退下了朝堂,历经四代帝王的他光荣地结束了自己充满了波折与坎坷的仕途之路。
也许换一个人,遭遇两度入狱,多次被贬以后早就对官场毫无眷恋,或者会与那些小人同流合污,但李时勉没有。
李时勉依旧“屡教不改”,直言进谏,在史书上堂堂正正地留下了“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段言语,让后代的谏臣们为国为民大胆地直言上谏之时多了一份勇气与毅力。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13 17: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