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一提到土木堡之变,大家都知道,这是明朝历史上莫大的耻辱。御驾亲征的皇帝朱祁镇,当了瓦剌的俘虏,大明王朝危在旦夕。
危急存亡之际,明朝的大臣们,展开了迁都与否的大论战。最终,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重用于谦,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保住了明朝的万里河山。
朱祁镇被俘虏,是在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
朱祁钰登基,是在正统十四年的九月初六。
期间隔了整整21天。
在这21天里,北京的朝廷发生了什么?君臣们为何决定坚守北京城?朱祁钰是怎么当上皇帝的?
本文我们就来说一说,从朱祁镇被俘虏,到朱祁钰登基,明朝在这21天里的跌宕起伏。
第一阶段:皇帝是否还活着?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本该是中秋节。而朱祁镇的大军,在土木堡陷入了困境。
这已经是他们在土木堡的第3天了。这个地方没有水源,十多万大军饥渴难耐,挖井2丈,依然没有挖出水来。
土木堡南边15里处倒是有一条河,但是那里被瓦剌的军队控制着。就在前一天晚上,瓦剌的也先还向明军发起了一次攻击。
突然间,事情出现了转机。瓦剌的也先居然派人来和谈,而且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也开始后退。
兵部尚书敏锐地觉察到其中有诈,反对何谈。而朱祁镇最信任的太监王振,则一锤定音:危机已经解除,大军开始转移。
大军才出发了不过两三里,瓦剌的军队就折了回来,开始攻击明军。人困马乏,又毫无准备的明朝大军,被一击即溃,52个重臣战死沙场。
混乱之中,皇帝朱祁镇,也当了瓦剌人的俘虏。
明军战败的消息,传回了京城。后宫里,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前朝的大臣,也乱成一团。
彼时,瓦剌的大军势如破竹,兵锋直指北京城。而京城的精锐大军,都被朱祁镇带走了,仅剩不到10万老弱残兵驻守北京,怎么看都很难保住京师。
在千钧一发之际,户部尚书王直问了一个直击灵魂的问题:陛下是否还活着?
毕竟,若是朱祁镇死了,事情还好办些,立刻新立一个皇帝就是了。倘若朱祁镇还活着,落入了瓦剌的手里,瓦剌人用他来威胁明朝,事情可就麻烦了。
没过多久,一个叫做梁贵的锦衣卫千户带来了最新的消息:皇帝还活着,被瓦剌人俘虏了,命令他回来取赎金给也先。
大臣们还在犹豫,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和钱皇后却坐不住了,一听可以赎人,立刻在后宫筹集了一批珠宝,送去给也先。
可想而知,这批珠宝如泥牛入海。珠宝没了,朱祁镇人没回来。
第二阶段:南迁还是坚守?
即便明朝的大臣和后宫,有少部分沉浸在朱祁镇或许能被赎回来的幻想当中,他们依然清醒地知道,当务之急,是如何保住大明的江山社稷。
在此期间,朝廷最重要的一个议题就是:要守在北京,正面迎战强势的瓦剌,还是迁都回南京,避其锋芒。
这两个方案,各有利弊。
若留守北京,瓦剌兵强马壮,连率领精兵的朱祁镇都当了俘虏,京城的这些老弱残兵,拿什么来抵御瓦剌呢?一旦京城失陷,明朝皇室及大臣有可能像北宋末年那般,被瓦剌一网打尽,明朝的统治,将摇摇欲坠。
若迁回南京,倒是能够保住皇室和大臣,但也意味着要放弃北边的万里河山,将来也很难打回来。明朝可能从此像南宋一般,偏安一隅,北方的百姓,恐怕也要遭受灭顶之灾。
这场大论战,发生在八月十七日早朝,也就是朱祁镇被俘2天之后。
首先发言的,是翰林院的侍讲徐珵。他的理由非常充分:朱祁镇亲征之前,他夜观天象,觉得要输,没人信他;如今朱祁镇被俘,他再次夜观天象,发现应该南迁,以避兵戈,这回得信他了吧。
老臣胡濙第一个站出来反驳:文皇帝把陵寝定在这里,就是告诫子孙不可动摇。你们谁敢南迁?
文皇帝,指的就是朱棣。他的谥号为“太宗文皇帝”。而我们熟知的明成祖,是嘉靖年间改的。
明朝向来注重祖宗家法,胡濙拿朱棣出来说事,非常有效。
焦灼之际,于谦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说:言南迁者,可斩也!
他以南宋为例,指出一旦放弃京师,明朝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以后再难收回北京城了。
在于谦的影响下,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连中三元的商络等重臣纷纷站出来支持于谦。他们的坚持打动了主持会议的朱祁钰,朱祁钰最终一锤定音:留下来守住北京城。
第三阶段:怎么惩治王振党羽?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也就是朱祁镇被俘3天后,朝廷确定留守北京的第二天,孙太后正式下诏,命令此前居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钰代理国政,全力应对瓦剌。
朱祁钰在于谦的建议之下,从各地抽调兵马,驰援北京,人心才稍微安定下来。
与此同时,他还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信任并重用于谦,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北京保卫战。
二十二日,孙太后又下诏,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由于朱见深只有2岁,年纪太小,依然由朱祁钰监国,全权掌控朝堂事务。
朝廷的留守北京的大方针已经定了下来,各地的兵马正赶往北京,京城里有成年的郕王朱祁钰监国,还立了太子以防不测。形势似乎有了点转机。
然而,依然有不少人对能否打赢这场仗感到悲观。不少京城里的富户准备把财产转移走,一些大臣也开始把自己的家人送去南京避祸。
而在这压力重重的关键时刻,大臣们对于王振及其党羽的怨念,就要抑制不住了。
早在土木堡之变前,太监王振就在明英宗的纵容之下,包揽朝政大权。不少官员为了升官发财,依附于他,甚至认他做干爹。而一些不愿意屈服于他的官员,则被他打击报复。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也和他脱不了干系。朱祁镇正是在他的怂恿和支持之下,不顾群臣反对,坚持亲征;也正是因为他的私心和瞎指挥,延误了战机,导致明朝三大营精锐尽丧,朱祁镇当了俘虏。
虽然王振已经丧命于土木堡,可是他的党羽仍在朝廷身居要职。大臣们在备战的同时,对这些人的怨恨,直线上升。
正统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也就是朱见深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天,监国的朱祁钰亲临午门,主持朝议。
都察院右都御史陈镒第一个上奏,要求惩治王振的党羽。他列数王振的罪状,悲愤地说道:王振祸国殃民,危害社稷,若不灭族以安人心,臣等宁死也不答应!
说着说着,悲从中来,痛哭流涕。
他的情绪感染了大臣们,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哭声震天,群情激奋。
还不到22岁、半辈子都是个富贵闲王的朱祁钰,哪见过这阵势,不由得慌了神。他不知如何是好,或许还担心有朝一日朱祁镇归来,会怪罪他私自处置王振,于是便下令,改日再议。
百官的情绪都已经上头了,哪还容得下改日?见朱祁钰起身要离开,他们都拥上前,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皇帝被俘,都是王振一手造成,殿下若不处置王振,如何安定人心呢?
王振的死党之一,锦衣卫马顺,见事态有点失控,便大声地呵斥大臣们,想把他们赶走。
这下子,大臣们的情绪,彻底爆发了。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冲了出来,一把抓住马顺的头发,张口就咬住他的脸,大声说道:马顺以前倚仗着王振,助纣为虐,如今还敢耀武扬威,是不折不扣的奸臣!
群臣一拥而上,对着马顺一阵拳打脚踢,马顺当场丧命。
马顺死后,群臣又要求朱祁钰查抄王振的家。这下子,目瞪口呆的朱祁钰,不得不同意了。
此时,就连朝堂上负责守卫的士卒,都不由得潸然泪下。
朱祁钰下令将王振家灭族之后,立刻起身,回到了阁内。可是大臣们仍围在外边,不肯散去。朱祁钰便命令太监金英出来问他们还有何要求。
杀红了眼的群臣便说,王振的两个重要党羽,太监毛贵和王长随,正好随侍在朱祁钰身边,请朱祁钰将他们一并处置。
金英本就和这两人不合,一听这话,立刻把这两人从门隙里踹了出去,任由这两人被愤怒的群臣打死了。
这场朝堂斗殴杀人事件,在明朝的历史上,也是罕见和令人震惊的,史称“午门血案”。
大臣们通过午门血案,不仅让朱祁钰下令处置王振党羽,而且也宣泄了他们心底深埋已久的仇恨。保卫大明的工作,算是被拔掉了一根非常重要的刺,让人心进一步安定下来,群臣可以专心备战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午门血案的全过程,于谦自始至终没有参与斗殴。但是他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拉着朱祁钰的胳膊请求说: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平愤,群臣只是心系社稷,无其他想法,请殿下不要怪罪。
朱祁钰答应了。
毕竟,在朝堂上斗殴杀人,不管有何缘由,都是有罪的。朱祁钰答应不再追究这个罪行,让大臣们没有了顾虑,不再顾虑着随时因为这件事被清算。
第四阶段:谁来当皇帝?
王振的同党已经处置了,勤王的军队也陆续奔向北京臣,人心也逐渐安定下来。
瓦剌的军队也不远了。
决战的时刻即将来临。
但是大臣们很快就发现,他们还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麻烦:皇帝朱祁镇,还在瓦剌人手里。而瓦剌人,把朱祁镇当做肉盾,一直对明朝进行勒索,还挟持他扣关叫门。
而朱祁镇这个皇帝,也特别没骨气,瓦剌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丝毫不把江山社稷的责任担在肩上。
这给明朝的备战带来了很大麻烦。
以于谦为首的大臣们觉察到,必须立一个新皇帝,朝廷才能有真正的主心骨,朱祁镇的命令才会无效。
可是,立谁当皇帝呢?
眼下有3个选择:
其一,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这是看起来最正统,也最符合礼法的选择。
其二,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他就在京城,正在监国,可以无缝对接。
其三,先帝朱瞻基唯一在世的同母弟弟襄王。他曾在朱高炽去世之后及朱瞻基御驾亲征之时两次监国,经历过大风大浪,为人可以信赖。
对于孙太后而言,最好的选择,自然是立自己的亲孙子朱见深为皇帝。但是朱见深的年纪实在太小了,只有不到2岁,哪怕当上了皇帝,也需要成年的王爷来主持大局,不如一步到位,立一个成年的。
成年的王爷,那就是朱祁钰或者襄王了。不过,朱祁钰是孙太后情敌的儿子,孙太后打心眼里不愿看到他当上皇帝。
于是,她把召襄王进京的金符拿了出来,打算让襄王继位。
可是,大臣们却有不一样的想法。
他们希望能够直接立朱祁钰为皇帝。
虽然要立新皇帝,要以太后的名义下诏,但是明朝的太后毕竟没有实权。面对大臣们请求立朱祁钰为皇帝的联名上奏,孙太后也不能固执己见。
最终,孙太后下诏,立朱祁钰为新任皇帝,率领臣民抵抗瓦剌。而朱祁镇,则被遥尊为太上皇。
正统十四年的九月初六,朱祁钰正式登基,改元景泰。所以,后世也称他为景泰皇帝,或是明景帝。
此时,距离朱祁镇被俘,已经过去了整整21天。
为什么朱祁钰能当上皇帝?
我们都知道,当时新皇帝的人选一共有3人,一个是朱祁镇长子朱见深,一个是朱祁钰,一个是朱祁钰的五叔襄王。
为什么最终是由朱祁钰登上皇位呢?
我想,主要有3个原因。
其一,明朝需要一个主心骨。
要想知道朱祁钰为什么能当上皇帝,我们需要先知道,为什么明朝此时需要一个新皇帝,而不是直接等朱祁镇回来之后继续当皇帝。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朱祁镇如果名义上还是皇帝,那么,群臣就要听从他的命令,朝廷将很难备战。
倘若朱祁镇一声令下,让明朝放弃抵抗,直接向瓦剌投降,大臣们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废除朱祁镇的皇帝身份,在朝廷立一个新的皇帝,从此朱祁镇的命令都无效,明朝上下唯新皇帝马首是瞻,只听新皇帝的命令行事。
事实证明,朱祁钰登基之后,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前线不要听从朱祁镇的任何命令,给明朝最终打赢这场仗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其二,朱祁钰身份和年龄都合适。
按照明朝的继承法,最适合继承皇位的,本该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
可是朱见深只有2岁。若是在和平时期,还有辅政大臣能够帮助他处理朝政,在这个危急存亡的关头,明朝需要一个能够掌控大局的皇帝,而不需要一个吉祥物,他们必须立一个成年的皇帝。
而在宗室里,排除掉朱祁镇的儿子之后,继承顺位最靠前的成年人,就是朱祁钰了。他是先帝朱瞻基的儿子,是朱祁镇的亲弟弟,由他继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襄王虽然更加成熟稳重、历经风狼,可是他的继承权毕竟排在朱祁钰之后了。不在朱祁镇的后代里选择新皇帝已经是权宜之计了,如果连朱瞻基的后代都抛弃,多少有点说不过去。
其三,朱祁钰正好在京城。
当时,瓦剌已经俘虏了朱祁镇,并且一直在威胁明朝,随时可能大军压境,兵临城下。
而朱祁钰,是当时京城里唯一一个能做主的藩王。其他年纪大的藩王,都在外地就藩。
以襄王为例,他就藩的地方是湖北襄阳府,距离北京约1000公里。以明朝的交通条件,从北京到襄阳府往返,少说也要一个月。若要立他为皇帝,等把他接到北京,恐怕北京保卫战都已经打完了。
其他的藩王,就藩的距离也都不近,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人就在北京的朱祁钰,无疑成了最能解决眼前问题的选择。
我想,如果襄王和朱祁钰的处境反过来,襄王人在北京,而朱祁钰远在襄王府,那么,以事态的紧急程度,即便是朱祁钰名分上更正,大臣们多半也会直接立襄王为皇帝的。
写在最后
朱祁钰登基之后,重用于谦,最终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保住了明朝的万里河山。
朱祁镇在失去利用价值之后,仅仅过了一年,就被瓦剌送了回来。之后,他被朱祁钰囚禁在南宫,不许和外人接触。
可是,谁也想不到,朱祁钰只当了8年皇帝,就病入膏肓,并在重病之际,被朱祁镇以夺门的方式夺走了皇位。
朱祁镇,这个造成明朝三大营精锐尽失、十余万将士战死沙场、明朝差点步南宋后尘的皇帝,居然还能重新登上皇位,实在是让人既不解,又愤怒。
你觉得是不是呢?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4-26 23: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