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健康

夜雨丨程世平:甜蜜的记忆

类别:健康 发布时间:2023-10-31 10:50:00 来源:重庆晚报

夜雨丨程世平:甜蜜的记忆

甜蜜的记忆

文/程世平

春华秋实,金秋十月,正是渝东北老家那一带挖红苕、吃红苕的时节。我生长在农村,吃红苕长大,自然对红苕有不解的情愫。年轻人可能对它不足为奇,但像我这般年纪的人都对它有过一段甜蜜的记忆。

红苕的学名叫红薯,还有地方叫甘薯、番芋等等,在我老家那一带叫红苕或番薯。因地域气候不同,各地栽培红苕的时间节点也不一样。在老家那一带,一般在农历3月间就开始育苗,端午节前后进行移栽。从苗圃选出粗壮的苕苗,按每段长4个疙瘩的规格剪断,按30厘米左右的株距,用锄头在土壤上挖一小坑,将苕苗下半节放入,抓一把泥土用手压实即可。雨后栽的苕苗转活快,晴天栽的苕苗,下雨就活过来。红苕生长期一般在4至5个月左右,其间要多次翻藤。有条件的话,还要给坡地瘦土施一些草木灰或农家肥,促使红苕块根健壮生长。

在记忆里,每年农历6月下旬,掰包谷锄梗后,满坡遍地露出一片片蓬勃生长的红苕藤,坡上坡下郁郁葱葱,满眼翠绿。夏去秋来,到了挖红苕的农忙时节,中小学都得放农忙假。正在公社上初中的我回到生产队参加劳动,劳作一天可得3个工分。生产队的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分晴日雨天地抢收。妇女们在前面手持镰刀割苕藤,男人们在后面挥锄挖红苕。

时而有人一锄挖出一串红苕,时而又有人一锄挖出一个大红苕,丰收捷报频传,欢声笑语不断。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上和眼睛里。

在上世纪60、70年代,我们老家那一带粮食产量不高,红苕却年年高产。我家6口人,每年分得红苕一千多斤。为此,母亲年年都得腾出半间屋来堆放,还要在地面铺上一层稻草,将红苕堆放上去后,再铺上一层稻草。用这个土办法堆放红苕可以几个月不腐烂。红苕藤更是估堆分配,挖红苕那十多天,几乎每天家家都要分一大堆苕藤。

由于那些年家家户户分得粮食少,红苕则是成千上万农家一个冬春的主打食物。向来省吃俭用的母亲,过日子的诀窍就是粮不够,红苕凑。她不断变换花样,把红苕用来煮、蒸、烤,变着花样让我和弟妹们喜欢吃。她用柴火灶微火慢烘的红苕,苕皮上仿佛裹了一层油,苕肉如鸡蛋黄,吃起来又香又甜又面,弟妹们都抢着吃;她用柴火灶煮饭时,丢几个红苕埋在柴火灰里,饭煮熟了,红苕也烤熟了。用火钳夹出来,放在地上凉一凉,拍拍灰,趁热吃,那才叫香甜可口。尤其是母亲用铁锅柴火灶烘的红苕糯米饭,颜色红白交错,吃进嘴里咸中带甜,香糯无比,那真是一道绝美佳肴。在那些缺粮少油的年月,每顿开饭时,母亲都让我和弟妹们先吃两碗红苕垫底,最后才能吃一碗米饭填饱肚子。

曾记得,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一个冬天,国家一声号召,北方几个省很快运来一车车爱心红苕干,我家人均分得20多斤。母亲将这些红苕干,用石磨碾成粉,用水搅拌后烙饼或蒸粑来吃。吃着这道来自北方的食物,我们既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助友爱的温暖,更感受到了北方农民兄弟的深情厚谊。

岁月匆匆,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缺粮少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人们追求时尚,讲究生活质量,更注重饮食健康。当年充饥的红苕,现在却成了许多城里人的保健食品和祛病良药,因而备受城里人青睐。你看那超市、农贸集市里,常常有许多老头老太在抢购红苕;许多市民早餐都喜欢喝红苕粥,许多城市家庭的餐桌摆有煮蒸的红苕或红苕糯米饭。以红苕为原料制成的各种食品点心,老少皆宜,堂而皇之地摆上大商场、大超市货架。当年农民用来喂猪的红苕藤,如今也吃香走红。许多饭店的厨师将红苕尖、红苕嫩叶,或配以姜蒜用热油清炒,或配以辣椒花椒用热油炝炒,一盆颜色青翠、味道鲜美的炝炒红苕尖,就这样登上大雅之堂,常常成为宴席上的一道时鲜蔬菜。

吃红苕长大的我,尽管进城居家多年,仍然割舍不掉红苕情结。到农贸集市上买菜也时常采购几斤红苕回来,或煮红苕稀饭当早餐吃,或蒸米饭时放几个红苕,以饱口福。特别是农家传统手法制作的一张张又薄又透明的红苕凉粉皮,将其切成条块,配以泡姜、泡辣椒,热锅加菜油炒出的红苕粉,那才是我最爱吃的一道美食。我每次回老家探亲,母亲和小妹都晓得我喜好那一口,特意到农贸市场买回来几张苕皮,专门炒出一盆泡椒红苕粉,让我解馋过瘾。回中心城区时,我顺带买回几张存放在冰箱,不时拿出一张炒一盆让儿孙们品尝。红苕,已经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版面欣赏

夜雨丨程世平:甜蜜的记忆

夜雨丨程世平:甜蜜的记忆

编辑:朱阳夏责编:陈泰湧审核:冯飞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0-31 11: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黄葛树丨唐林:麻糖的味道
...母亲和儿子的心。那是童年的回忆,家的味道,也是我最甜蜜、最美好的时光。(作者系重庆某文化单位退休干部)版面欣赏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编辑:朱阳夏责编:李奇,陈泰湧 审核:阮鹏程
2025-03-25 06:48:00
...火,就去里屋米缸里舀了两盅盅米下到锅里,又去房后的红苕窖里取半背篼红苕背到门口,倒进篾条编的红苕篓子,拿上菠箩子,提到大堰塘边冲洗。到了水边,把红苕篓子一半浸入水中,左手抓住
2023-12-03 08:23:00
洋芋饭过年
...家里最忙碌、最暖和的烟火之地,承载着我无数抹不去的记忆。每个寒暑假的早上醒来,那个塑料闹钟都会把时针指到让我惊慌的“10”,然后就是手忙脚乱地起床砍柴、烧火、煮饭。灶头是灶房
2023-01-20 08:15:00
春节特稿丨杨小霜:母亲的糖馓
...一个小生命即将降临。因此,母亲做的糖馓中又多了几分甜蜜,全家人都对这个小生命和母亲做的糖馓充满了期盼。那天一大早,母亲便在厨房忙碌了,她的小外孙还在房间里熟睡着,一股熟悉的味
2025-02-09 06:53:00
黄葛树丨谭鑫:与我相关的甜与辣
...一试便大呼过瘾的那句:“以温暖牌的手艺,用花生合抱甜蜜。”我曾对那些不惜涉水跋山、几经辗转只为在巷弄里觅得一地道小菜之人深不以为然,直到自己也染上了别人不曾理解的“执念”,直
2025-01-06 06:37:00
味蕾上的村庄
...黑黢黢的铸铁器皿时,火苗上闪耀的欢喜年味会更浓郁。记忆中的萝卜,于我是别有一番滋味的食物。儿时,大人日出而作、日落荷锄带月而归,可日子总像补疤衣服,怎么打理都是皱皱的。紧巴的
2024-02-04 08:01:00
记忆里的红苕
...草保温。这样储存的红苕,一般都会保存到春节。在我的记忆里,红苕是最好吃的,比土豆、萝卜都好吃,而且吃不厌。问题是,那个年代红苕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一般人家春节过后就没得吃了。特
2023-12-04 03:06:00
西南早餐第一狠城,365天天天吃爽不重样!
...糯叽叽,也是最生猛的能量炸弹急性子的重庆,其实也有甜蜜又温柔的一面。想品尝到这样的山城,就要走到街头巷尾,去找那挑着担的、推着车的 早点摊子。 熨斗糕,是重庆崽儿永远忘不掉的
2023-04-24 09:09:00
温暖的灶台
...和关爱。我同样清晰地记得,父亲坐在灶台前,一边添着柴火,一边给我们讲故事的情景。那些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情感,都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灶台渐渐淡出了我们
2023-11-26 06:25:00
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