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周养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随祖父母在乡下生活。
那时候,乡下人的日子都比较艰难,特别是缺粮吃。每年二三月,家家户户的男人都要到渭河北边买苞谷、红苕,女主人则带着孩子到田野里挖野菜。生产队为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每年都要栽种红苕。因为红苕不但可以做菜用,还可以当主食吃。
城里人把红苕叫红薯,有些地方把红苕叫红芋、地瓜,我们家乡祖祖辈辈都把红薯叫红苕。每年夏收快要到来的时候,人们就会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建好育红苕苗的池子。先给池子底铺上晒干了的牲口粪,然后把精选的红苕种埋进去,定时浇水,然后出芽、长叶,渐渐就培育成了苗。待麦子收获后,人们集中时间把红薯苗种植在田地里。那几天,男人在前面挖坑,妇女们在后面插苗、浇水。红苕苗换苗期间需要精心看护。
每年霜降后,天气渐冷。农民收获的积极性却很高,特别是挖红苕。孩子们也非常踊跃,每天下午放学后都会拉着架子车,推着独轮车,或者挑着笼到地头排队,等候生产队分红苕。天冷怕冻,生产队每天下午都要把当天挖的红苕分给社员们,以免晚上冻坏,就是天晚了,也会点上马灯加班夜战。分的红苕运回家,每家每户都会把大个的、带伤的红苕挑出来,把好红苕晾上几天,然后存入红苕窖中。红苕窖简单,大都在自家庭院的角落里,先挖一个圆柱形的竖井,然后在井底挖一斜洞,再在洞底铺些稻草,最后把红苕一个挨着一个放进去。红苕窖的竖井上要盖上盖子,有的人家还会在盖子上再加两捆稻草保温。这样储存的红苕,一般都会保存到春节。
在我的记忆里,红苕是最好吃的,比土豆、萝卜都好吃,而且吃不厌。问题是,那个年代红苕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一般人家春节过后就没得吃了。特别是青黄不接的二三月间,许多人家还会到附近的县去买红苕回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在西安市电话二分局办公室工作,每年冬天都要和职工灶管伙食的杨师傅到渭南买红苕。记得一次返回的路上,忽然下起了大雪,汽车却在一段土路上陷进了坑里,前不见村,后不见人。好不容易,我们才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一辆拖拉机,帮助我们把汽车从土坑里拉了出来。回到西安已是深夜了,好在红苕没有冻坏。
那时候,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粗细粮四六开,粗粮百分之四十,细粮百分之六十,一斤粗粮票可兑换五斤红苕。我们从外县买回的红苕不占粮食指标,拿现金就可以购买,价格便宜,不限量,解决了当时许多家庭人口多、粮食不足的问题。
如今,城市、乡村的日子都好了,红苕早已不是主食的替代物了。我一吃红苕,就会想起许多年前困难却又感觉幸福的日子,难以忘怀。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12-04 05: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