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人文

聊聊康熙帝的几次南巡

类别:人文 发布时间:2023-01-31 16:47:00 来源:唐宋元明清

一代明治之君,虽贵为天子,却六次南巡,亲视河务,做到勤政爱民,任贤选能。有如此贤能的君主,即是大清盛世之幸,也是万众臣子之福。

决意南巡

无论是在过去的官修史书、民间故事上,还是在如今的武侠小说、影视作品中,康熙帝亲政后的六次南巡事迹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实际上,在他做出南巡的决定时,清朝国内外的时局并不稳定。三藩割据西南,准噶尔图谋西北,东北沙俄虎视眈眈,郑氏政权盘踞台湾,而最令他头疼的还要属各地严重的水患灾难。尤其是黄河变化无常,从康熙元年到康熙十六年(1662—1677年),黄河决口就多达67次,滔滔河水瞬间淹没良田瓦房,百姓为此苦不堪言。因此,当清政府收复台湾郑氏集团后就全力投入河务的治理中。

聊聊康熙帝的几次南巡

聊聊康熙帝的几次南巡

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适时靳辅建议修筑洪泽湖东的高堰大坝,以此疏通黄河上下游淤塞的泥土,并堵住洪泽湖与黄河沿岸的决口,任黄河位归原处。几年后,由于治河一事十分冗杂,其他大臣与靳辅的意见开始存有分歧,康熙帝认为此事事关重大,便决定亲自到河务现场巡查情况。

河务之治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康熙帝首次南巡,经过高家堰、武家墩、洪泽湖等地,亲自询问当地河工与百姓,询问靳辅工程对河水的治理情况。南巡结束后,康熙帝回到北京,将自己在南巡途中的经历都记录到了《南巡笔记》中。

聊聊康熙帝的几次南巡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第二次南巡视察河务,肯定了靳辅的治水之功,并在南巡结束后召集天下名工绘制了巨幅手卷——《康熙南巡图》。

在随后的十年间,康熙帝忙着西征准噶尔分身无术,而清朝自靳辅去世后,历任河督都不称职,致使水患日益严重。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第三次南巡,亲察水患情况,并利用洋人的水平仪测量水位,钻研治水的办法。他发现洪泽湖之所以河水漫溢,是因为水位较高的黄河水倒灌进人洪泽湖中所致,便下旨依照靳辅以前的建议重筑堤坝,并沿用疏浚之法疏通黄河河道。他甚至亲自坐镇监督工程,治水的工程因此进展得非常顺利,很快就有了成效。

聊聊康熙帝的几次南巡

此后,康熙帝又三次南下巡视,他主要走水路运河,乘船南下,途径直隶(今河北)、山东,最远到过浙江的绍兴,每次都会询问当地河工关于河务的详细情况。

在视察治水的过程中,清朝国内外政局也日渐趋于稳定,康熙帝便开始逐渐将重心转移到关心民生、考察吏治、任贤举能等方面。虽然南巡一路上也趁机饱览了秀丽的江山美景,但在这位以国事为重的明君心里,游历过程中体察到民间情况和百姓疾苦才是第一位的。当他发现自己亲眼所见的民生和奏折上所写的大相径庭时,他的心也随之越来越沉重。

康熙帝出行以简朴为主,不喜铺张,也少建行宫,几乎都是住在当地官员的府上。来到南京,都是住在江宁织造曹玺的家中。在途中也不忘国事,带着奏章随行,每日批阅。有时候奏章因路途遥远,直到三更半夜才送到,康熙帝也会立即起床将其批阅。

康熙帝一直担心自己的南巡会给当地百姓增添负担,便将置办南巡所需物品的差事交给专门的官员负责。官员购置时必须依照实价,决不允许出现强买扰民等现象。为了让百姓安心,康熙帝出行所带的随从不会超过300人,每经过一个地方都要张贴告示,避免官员迁移百姓。就连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驻跸在苏州府城内,当地官员百姓为他庆贺生日、进献珍宝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笼络江南

除了水患,清政府与江南地区的百姓和士子之间存在的矛盾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清朝入主中原时,曾为了让汉民臣服而采取了一系列“剃发易服”、“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高压政策。这些政策非但没有令汉民臣服,反而激起了江南百姓与士子长达二十多年的激烈反抗。甚至当这些反抗被清政府镇压后,民心也依然不肯归顺。

聊聊康熙帝的几次南巡

于是,康熙帝为了争取江南士子,缓解满汉之间的矛盾,便在南巡的途中祭拜禹陵、孔庙、明太祖陵,甚至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允许当地百姓前来观礼。他还为明孝陵亲自题写了“治隆唐宋”的四字碑文,不仅显示了自己对汉文化的尊重,也昭示自己是儒家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康熙帝这样的做法取得了极佳的效果,颇受文人士子的称赞。

在第二次南巡途中,康熙帝先后蠲除江南全省一年的地丁钱粮、米麦等杂税,增加江南入学名额以及在府学中大、中、小各增5个名额。第五次南巡时,康熙帝下旨,凡擅长书法者,如果愿意到宫内任职抄写公文,可以参加考试,一经录取后他便亲自接见,并赐予《孝经》。康熙帝的一系列做法在收揽人心、笼络江南士子上起到了极大的成效。

渐渐地满汉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疏解,有些汉臣甚至还跻身于清政府集团的政权核心。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1-31 18:45:17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是谁挖开黄河, 淹死20万人, 造成淮河无法入海
...以看出: 1851年的时候,黄河和淮河同时了发生大洪水,洪泽湖南端的蒋坝附近出现了大堤决口。爆发的洪水在三江营入江,开始形成入江水道的雏形。到了1855年,黄河在河南的兰阳
2023-07-16 19:32:00
浅谈潘季驯治水始末
...。他首先把重点放在修筑淮安高家堰堤坝上。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明朝时为江苏淮阴高堰村附近的一处淮河堤防。以往黄河泛滥,河堤决口,由于黄强淮弱,黄河水经泗水倒灌入淮河,致使淮河
2024-05-23 10:29:00
千年灌区 润泽江淮
... 》( 2023年12月27日 第 09 版)这是2023年11月拍摄的照片。洪泽湖湖水经过周桥渠首流向周桥灌区周桥总干渠
2023-12-27 03:46:00
朱元璋为什么被称为大明皇帝?
...陵。2011年春,江苏省盱眙县数月不见下雨,县城近郊的洪泽湖由于水位下降严重,西岸竟露出了一些圆形石拱,拱下有汉白玉雕砌的横梁,还能看到甬道顶端的模样。这就是朱元璋为其先祖修
2023-08-07 19:53:00
数字赋能古老灌区 “智慧大脑”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保障
...。 洪泽古灌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99年。明代大修洪泽湖大堤,拦蓄淮河水形成洪泽湖,成为灌区的水源至今。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是在用的古代最长堤坝,全长67.25公里。
2023-11-28 11:32:00
...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之地,古代的漕运咽喉,也因为洪泽湖大堤,成为了大运河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段河道。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淮安带来的不仅仅是“枢纽”“咽喉”的重要地位,更是汹涌的巨浪
2025-01-20 17:55:00
江苏文脉 | 明清江淮水灾频发,古人如何预防?
...水情和水位的变化,更好地控制闸坝的启闭,清代开始在洪泽湖上设立“水志”。康熙年间,洪泽湖已有比较成熟的水位站,自此以后洪泽湖水位每年均有详细记录。在汛期水情的传递方面,明代出
2023-07-13 19:11:00
幸福满淮 安心消费 淮味千年 滋味洪泽首届洪泽湖羊肉美食节隆重开幕
淮扬美食、博大精深,洪泽湖鲜、远近闻名。除了湖鲜,尤为突出的还有洪泽黄集羊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民间以“三伏天吃羊肉,健康又长寿”的说法。为积极发挥淮安“世界美食之都”“江苏省
2023-07-24 11:26:00
“蟹逅洪泽湖·弄潮新时代”全国游泳 邀请赛暨千人品蟹宴在洪泽举办
... 龚建军 丁 凤融媒体记者 孙 东本报讯 近日,2023“蟹逅洪泽湖·弄潮新时代”全国游泳邀请赛暨千人品蟹宴在洪泽湖渔人湾举行,来自全国8个省(直辖市)的39支代表队畅游洪泽
2023-10-20 00:54:00
更多关于人文的资讯:
临沂金盾小学开展王羲之故居研学实践活动
鲁网11月12日讯“是日也,天朗⽓清,惠⻛和畅”,恰如《兰亭集序》中描绘的雅致意境,11⽉9⽇上午,临沂⾦盾⼩学⼆年级17班的同学们怀着对书法⽂化的向往
2025-11-12 11:43:00
作者:王孜“是的,上天叫我看见,叫我听见,叫我置身其中,又叫我超然物外。上天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让我看起来像个傻子的。”当我在阿来的《尘埃落定》中读到这句话时
2025-11-12 14:08:00
文学作品《权谋通汇》及其简介
《权谋通汇》是赵丹阳创作的文学作品,于2025年11月12日进行版权登记,登记号:黔作登字-2025-L-01881514
2025-11-12 15:08:00
大河网讯 “你好,贵姓?”姓,是标示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你了解过跟随自己一生的姓氏吗?你知道你的姓氏从何而来吗?11月11日
2025-11-12 19:39:00
是什么,让一群六百年前自江南迁徙而来的人们,他们的乡音、服饰与信仰,能如此完整地封存至今?答案,或许就藏在一项名为“抬汪公”的盛大仪式里
2025-11-13 00:03:00
在贵州安顺的屯堡村落里,你可能会偶遇一场与众不同的戏。没有华丽的戏台,锣鼓就在田间地头敲响;演员是身边的乡亲,脸上覆着色彩浓烈
2025-11-13 00:03:00
央媒看太原11月9日,中新社以《跨越海峡寻根 台湾张氏宗亲山西晋祠祭拜先祖》为题,报道了近20位台湾张氏宗亲代表在晋祠博物馆台骀庙祭拜先祖的情况
2025-11-12 07:54:00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西安月登阁村唐墓考古发现三把铜尺
唐代一尺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可以用出土实物来回答了。根据《考古与文物》2025年第10期发表的发掘简报,西安月登阁村3座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保存状况较好
2025-11-11 12:06:00
孙敬明出席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
鲁网11月10日讯11月9日,临沂蒙山(平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论证会在蒙山之阳举行。临沂市政协副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思圣
2025-11-10 16:57:00
舞剧《颜真卿》本月在石家庄首演
河北新闻网讯(毛宇)11月15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舞剧《颜真卿》石家庄站首演
2025-11-10 18:39:00
家风文化中应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神内守”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二字,家是家庭,风是风气,家风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生活风尚
2025-11-10 09:07:00
唐高祖李渊旧宅考古发现僧尼日用品
近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西安市碑林区陕西建工第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内发掘了一处隋唐遗址,出土遗物中不仅有花边板瓦
2025-11-09 20:51:00
校馆弦歌| 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三十年铸证承国殇
这里是一座用史料镌刻真相的陈列馆,这里是用坚守传承精神的特殊殿堂,这就是长春师范大学“日本侵华战争记忆陈列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2025-11-09 22:31:00
这把壶 你猜猜是什么材质的?
11月6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铜川市印台区纸坊遗址发掘了3个龙山早期灰坑、1个商代晚期灰坑及3座春秋晚期秦
2025-11-08 08:44:00
11月8日,山西人民出版社郭建华系列文学作品出版研讨会在太原举办。这套文旅(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和影视文学脚本
2025-11-08 18: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