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公元1572年,紫禁城上,沉寂许久的钟鼓再次响彻云霄,年仅10岁的朱翊钧登基,改年号为万历,大明王朝又开启了新的纪元。京师内外,大街小巷,到处张灯结彩,给这个延续了200余年的王朝增添了几分艳丽的颜色。可是,在宫闱之中,空气仍然凝重。自嘉靖以来,朝中的纷争一直在延续,虽然大奸臣严嵩因为贪墨无度,最终引起嘉靖皇帝的厌恶而黯然退出政治舞台,可在权力的更替中,原本身为政治盟友的徐阶、高拱、张居正却又陷入窝里斗。最终徐阶以“老迈”致仕,高拱接过了内阁首辅的位置,而同样身居内阁的张居正则暗中联结司礼监权宦冯保,时刻准备取而代之。隆庆六年,明穆宗驾崩,遗命高拱、张居正等人辅佐年幼的朱翊钧登基。
高拱这个人才具过人,可就是情商有点低,仗着首辅的权力和本身的政绩,专横跋扈,不但与同僚仇隙不合,还与权宦冯保闹起了矛盾,连小皇帝朱翊钧他也不屑一顾,甚至在内阁放言“十岁孩子,如何作人主”,消息传到宫里,冯保大喜过望,马上跑到小皇帝的母亲李太后那里告高拱的刁状,说他意欲拥立藩王做皇帝。李太后大惊,情急之下不辨原委,立刻以小皇帝的名义下诏斥责高拱擅权无君,命其离朝致仕,不得再插手朝政,同时任命张居正接替高拱,出任内阁首辅。
朝中的斗争暂告一段落,而走上权力顶峰的张居正却丝毫不敢懈怠,面对眼前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在李太后和小皇帝的支持下,张居正主持开启了轰轰烈烈的万历革新,力图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但在推进革新的过程中,张居正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在发展社会经济之时,张居正发现,除了旧有的体制弊端对国家的发展形成阻滞之外,一些客观的环境因素也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黄河水患就是一直困扰朝廷的难题。
对于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国家来讲,水利是关乎王朝兴衰的大事,它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而且关系到水运的畅通。明朝时期,黄河对于南北漕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黄河河道被用作运河河道,以便南北间的钱粮等重要物资的运输。但黄河就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水患时常发生,严重影响到南北水运的畅通,因此,历代明朝皇帝对黄河治理都非常重视。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施行的一条鞭法等诸多改革措施,不但给百姓减轻了负担,而且让各地官府的藩库逐渐充盈。民间的商业逐渐繁荣,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需要通过黄河漕运运往各地,同时朝廷从江南富庶之地征收的赋税粮米也要经过黄河运往京师。可在当时,黄河仍然时常泛滥,淮扬间湖堤溃毁,运道难通,导致漕运阻塞,南北交通不畅。于是张居正下决心要治理黄河水患,从根本上解决南北水道不畅的问题。他先是起用了吴桂芳为漕运总督、凤阳巡抚,主持治水。可是吴桂芳却因积劳成疾,于万历六年(1578)病逝。张居正一时犯难,到底谁能接替吴桂芳继续主持治理黄患呢?最终,他把眼光落到了刑部右侍郎潘季驯的身上。
图1 张居正像
潘季驯,字时良,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曾任多处地方官,以刚正不阿闻名。嘉靖四十四年(1565),以大理寺少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自此开始了治黄生涯。因为治黄有功,潘季驯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但因为其不愿攀附权贵的性格,在那个党争四起的年代,显然是无法生存的。嘉靖四十五年(1566),潘季驯以“丁忧”去职,开始了多年的赋闲生活。直到隆庆四年(1570),黄河又决于邳州、睢宁,时任内阁首辅的高拱起用潘季驯再次总理河道,潘季驯不负众望,成功地完成河工,平息水患。这样说起来,高拱对潘季驯算是有知遇之恩,所以潘季驯还算张居正半个政敌。
图2潘季驯手迹
眼下新政正值关键时期,潘季驯本人又有治河经验,且当年也没有直接参与党争攻讦,所以张居正于万历四年(1576)复起潘季驯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等到万历六年(1578),主持河工的吴桂芳病逝,潘季驯便接过了治理黄患的使命,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总理河槽。
潘季驯依然保持着原来刚正不阿、实心为事的性格,面对连年泛滥的黄河,他心忧社稷,上任伊始便深入黄泛区,探寻黄河泛滥的根源所在。根据多年的治河经验,潘季驯深知黄河之所以连年泛滥,主要是因为泥沙淤积,所以治理黄患的根本在于治沙。经过多方实地考察,潘季驯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束水攻沙。
图3潘季驯绘《河防一览图》
所谓束水攻沙,就是要收紧原来的河道,加快水流速度,利用水的冲击力,带走河床底部的泥沙,进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金、元以来,300余年间,黄河主流极不稳定,或决或塞,南北游荡,甚至波及淮河、京杭大运河等流域频出灾患。到了嘉靖末年,黄河下游徐州以上的河道分支达13处之多,因水道复杂,水流缓慢,导致泥沙淤积,尤其是在黄河、淮河、运河的交汇处,情况更为复杂,时常发生水患。潘季驯曾在《河防一览》一书中叙述道:
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升之沙,非极汛溜,必致停滞。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见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所以,“束水攻沙”的关键在于要将黄河中下游及淮河、京杭大运河的治理视作一个整体,筑堤束流,挽河归槽,以实现利用水流排掉沉积泥沙的目的。
图4黄河督运图
万历六年(1578)九月,在首辅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两河大工再兴,潘季驯又一次站到了治理黄患的最前沿。他首先把重点放在修筑淮安高家堰堤坝上。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明朝时为江苏淮阴高堰村附近的一处淮河堤防。以往黄河泛滥,河堤决口,由于黄强淮弱,黄河水经泗水倒灌入淮河,致使淮河泥沙淤积,入海口阻塞,水流不畅。一旦水位高出河堤,就会造成淮水东溃,使得淮扬一带变成一片泽国。潘季驯主持加固加高高家堰堤坝,意欲防止淮水东溃,同时修建洪泽湖水库,蓄积淮水,促使淮河出清口汇入黄河,以达到“蓄清刷黄”的目的。同时,潘季驯又带人在黄河河道两岸重修河堤。首先修筑遥堤以稳固河水流势,避免出现河水漫灌的情况,其后修筑缕堤,阻塞小的支流,加强主河道的流水速度,固定河槽。在遥堤、缕堤之间修筑格堤,以防缕堤溃决,洪水遇格堤即止,减轻了洪水对遥堤的冲击力,同时在易溃处的缕堤和格堤之间增筑月堤,增加堤坝抵抗水流冲击的能力,使得新修黄河大堤固若金汤。至万历七年(1579),共筑土堤10万余丈,石堤3300丈,堵塞大小决口139处,减水坝4座,两河工程竣工。
万历八年(1580)二月,潘季驯奏报河工告成,万历皇帝大喜,加潘季驯太子太保衔,升工部尚书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所有支持革新的官员都异常兴奋,潘季驯一时名扬天下。可当这一切被一直在暗中窥伺变法和张居正等革新人士的世家显贵看在眼里时,他们的心中顿生愤恨。这些人狼狈为奸,暗中挑拨,意欲构陷潘季驯,进而阻止变法延续。而恰在这个时候,泗州进士,原湖广参议常三省上书,驳斥潘季驯的治河之道,要求决放高家堰。
图5潘季驯著《河防一览》书影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泗州地处淮河中下游,位于洪泽湖水库之南,高家堰堤坝以西。这一带水网复杂,地势低洼。高家堰的修筑,导致洪泽湖水库水位上涨,甚至高过了泗州的地势,这就相当于在泗州头上悬了一大盆水,随时可能崩泄,倒灌泗州。而以往建水库大多建在山谷之中,三面环山的地势,只需在平坦一处修筑堤坝,就可蓄水为池,这样一般不会波及周围的平原地带,造成严重的水患。但是洪泽湖水库的情况则不同,由于其地处平原,筑堰蓄水必会影响到周围的平原地带,泗州由于距离洪泽湖水库较近,所以经常受到波及,高家堰修成后,洪水经常在泗州一带肆虐,严重影响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导致当地民怨沸腾。另外,泗州在明朝时期更有着特殊的政治地位,由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泗州,所以这里一直都是明祖陵的所在地,因此,有明一代,泗州一直被封为圣地。潘季驯筑修高家堰大堤,严重影响了泗州当地的环境,在当时的人看来,这不但关系到泗州的社会生活,更关系到大明朝的千秋基业。所以,一时间,朝中反对声浪此起彼伏,一些权贵意欲借此攻击新政,扳倒张居正,平静不多时的政局又开始变得波谲云诡。但是,因为有着小皇帝和李太后的“充分信任”,张居正并不害怕。在他的倡导下,朝中有识之士开始力挺潘季驯。另外,“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虽然使泗州一带的环境受到一些影响,但毕竟使黄河漕运得以畅通无阻,南北水运得以恢复正常。牺牲一方的利益换来了整个大明的安定,潘季驯的治水方法还是功大于过,因此获得了朝中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支持潘季驯治水的声音压过了反对者的声音,“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得以延续,从而使得“高堰初筑,清口方畅,流连数年,河道无大患”。
可是,天下之事总是难以预料,河工告成仅过了两年有余,万历十年(1582)农历六月,一代明相张居正逝世。仅过了数月,早已对张居正腻烦的万历皇帝便借着反对者的声浪开始清算张居正。最终张居正惨遭抄家,生前所封官爵被悉数剥夺,长子张敬修被逼自缢,全家饿死10余口。看到张氏一门的悲惨境遇,同样身处险境的潘季驯心有不忍,他不顾个人安危,上书万历皇帝,直言朝廷对张居正的处置太重,结果遭到攻讦,万历皇帝总算念及潘季驯的功劳,并没有将他打入监牢,只是将他削籍为民,潘季驯算躲过一劫。
万历十六年(1588)后,黄河又发生水患。万历皇帝又想起了赋闲多年的潘季驯,于是复用潘季驯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此时的潘季驯已垂垂老矣,但他仍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上任。他亲临治水现场,组织人力堵塞决口,并借用古旧河渠,挖通沟渠24000丈,排掉了徐州城积聚的洪水,避免了迁城改河的结局。可惜洪泽湖水库修建时的隐患最终还是变成了现实,由于水位较之前上涨较多,最终导致决堤,洪水漫入明祖陵宫殿。一时朝野震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借此大做文章,弹劾潘季驯。万历皇帝对潘季驯的为人和功绩还是很赞赏的,因此并没有太过责备潘季驯,反而在万历十九年(1591)冬,复加潘季驯太子太保衔,升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潘季驯此时已老迈不堪,他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万历皇帝批准了他的奏请。万历二十三年(1595)农历四月十二日,潘季驯在家中逝世,享年75岁。
图6洪泽湖大堤
潘季驯的一生因治水而闻名于世,然而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导致他的治黄事业时断时续。虽然政治上饱经风霜苦寒,但他始终坚持为国奔走,为治理黄河水患鞠躬尽瘁,故而百年之后,每当世人提到潘季驯治水的事迹,都对他赞誉有加,他的“束水攻沙”方略更被后世广为传颂,至今仍被多方借鉴。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4-05-23 11:45:04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