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订阅
  • 社会

一碗豆浆“捣”江湖|野蛮生长的“地方美食”怎样把根留住?

类别:社会 发布时间:2025-02-28 07:48:00 来源:杭州网

一碗豆浆“捣”江湖|野蛮生长的“地方美食”怎样把根留住?

缙云烧饼也是热度不减

凌晨四点,万塘路上的缙云烧饼店“蟠龙戏珠”的灯箱亮了起来,老板熟练升起烘炉。他从冰柜里拿出拌好的馅料,包进了面饼中。再过半个小时,第一批晨练的顾客就会出现。同一时间,在西班牙马德里乌谢拉区街头,一家同样挂着“蟠龙戏珠”LOGO的缙云烧饼店里,华人厨师正熟练地将从缙云老家运来的缙云菜干填入面饼。这些菜干跨越了7时区,相隔一万多公里。在全球30多个国家,“蟠龙戏珠”的LOGO都意味着缙云的味道,也都代表着根的气息。

实际上,在一代又一代地方美食汇聚的背后,越来越多的人在杭州吃到了来自老家的地道美味,地方美食如何能将根深植于美食中,靠的是手艺,更是巧思。

传统手艺的多种绽放

体现的是技艺与时代的结合

凌晨四点的“兰溪手擀面”后厨,是工业化时代罕见的场景。师傅们用直径80厘米的陶盆和面,木杠反复碾压面团,案板上的摔打声持续五小时不停。“机器压面能省三倍人力,但手擀面要的就是这种不均匀的气孔。”陈小兵掀起案板上的湿布,露出粗细略有差异的面条,截面像极了树木年轮。

这种反效率的坚持,在数据层面得到印证:单店日销900碗的规模,却始终未引入中央厨房;三家门店铺均面积不超过50平方米,翻台率控制在日均5轮。“有投资人算过账,说我们坪效比连锁店低40%,但老客复购率高出两倍。”陈小兵摩挲着沾满面粉的围裙,语气里带着手工业者的骄傲。政府的补贴政策曾让他陷入纠结。兰溪市为推广“兰溪牛肉面”品牌,对挂牌门店给予最高10万元补贴,但陈小兵坚持在招牌保留“手擀”二字。“牛肉面是产品,手擀面是手艺,就像龙井茶和炒茶技艺的关系。”这个比喻背后,藏着地方美食的文化密码:当品类成为公共品牌,工艺才是独家秘方。

而在两公里外的万寿亭街,重新回归的“楠哥煎饺”门前排起长队。创始人泮崇芳将铁锅转得飞快,油花裹着焦香升腾,两百个煎饺七分钟即被抢空。与陈小兵不同,他坦言“不排斥合作”,但始终把品控攥在自己手心。他将这种平衡术具象为铁锅里的哲学:“冷冻水饺能铺满超市冰柜,但焦脆的‘菊花底’,只有现煎现卖才出得来。”当他七分钟卖空两百个煎饺时,缙云烧饼正通过冷链技术进入家庭餐桌。传统味道的容器,正在裂变为工业化流水线与手作工坊的双生子。

“非遗技艺不是锁在保险柜的文物。”将缙云菜干卖遍全球的浙江菜味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风亮说。“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爱上缙云烧饼,但我也相信各地消费者有选择自己喜爱的菜干的权利,未来我们还会研发可以加热即食的缙云烧饼,并销往全球。”

效率与传统的对决

难分谁对谁错

当缙云烧饼在全球扎根之时,杭州煎饺江湖则在泮氏兄妹的传奇故事中继续上演。1998年从大学路8平方米档口起步,到如今各自执掌多个品牌,他们的选择构成传统小吃转型的“对照组”。

妹妹泮芳春的扩张路径充满现代商业智慧。5家直营店配备标准化后厨,高峰期单店日销3万只煎饺,肉馅配方精确到克。“和资本合作就像请专业管家,但保险箱钥匙得自己拿着。”她展示着冰柜里的定制肉馅,包装袋上印着“泮氏专供”的钢印。这种“有限开放”策略,让品牌在半年内新增三家门店。

哥哥泮崇芳则选择另一种活法。新开的万寿亭街门店延续着大学路时期的经营哲学,每日现绞肉馅、每锅200个的手作节奏,甚至保留着1元/只的百姓定价。“有人算过成本,说我们每只煎饺利润不到1角,但这就是老杭州的味道。”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煤炉铁锅与如今的电磁炉并置,构成时空折叠的隐喻。这对兄妹的殊途同归,揭示传统美食的生存辩证法:标准化与手工感并非对立面,关键在于找到“可复制的不可复制性”。

地方美食的根

最终体现在美食本身

对于野蛮生长的地方美食来说,文化密码的破译需要双重密钥。缙云菜干的非强制性引导政策,既保护了夫妻店的炭火香气,又为工业化转型预留通道;兰溪手擀面馆的招牌保卫战,则将“牛肉面”与“手擀面”的关系,升华为龙井茶与炒茶技艺的辩证。“品类是公共品牌,工艺才是独家秘方。”陈小兵的比喻,道破了传统美食产业化的终极困境:当秘方变成标准化手册,当匠人变成流水线工人,我们究竟在传承什么?

答案或许藏在中山北路的面粉飞尘里,藏在万寿亭街的煎饺焦香中。泮崇芳新店墙上的时空折叠——上世纪八十年代煤炉与电磁炉的并置,恰似传统饮食现代化的隐喻。而缙云烧饼正在书写的,是一部传统工艺的《双城记》:马德里的供应链革命与缙云的古法发酵同频共振,杭州的预制烧饼与兰溪的手擀面条隔空对话。当食物超越充饥功能,成为文化基因的携带者,这场舌尖上的现代化突围,才刚刚吹响号角。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5-02-28 08:45:02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

清晨六点半,新丰小吃延安路店门口已排起长队。刚出笼的虾肉小馄饨腾起白雾,裹着菜香的煎饺在铁锅里嗞嗞作响,八旬老人王伯用搪瓷杯装走两个特味大包:“吃了三十年,面皮还是当年那股碱水香
2025-02-28 07:47:00
东北女子去上海旅游,做好高消费的心理吃早餐,结账时直呼不可能
...还以为自己眼花了,我们来看看是哪几道早餐吧。一、咸豆浆 只有上海人才会喝咸豆浆,李艳玲和闺蜜也是第一次见到咸味的豆浆,好奇心的驱使下,拿了一碗咸豆浆,没想到的是上海的咸豆浆
2024-02-26 20:59:00
至味在民间
... 本期采访前,我将采访对象林慧萍写的《小吃里的台州江湖》一文反复读了好几遍,哪怕是尚未到过台州的食客,都能在文字里尝个鲜。深谙美食之道的老饕,就像江湖中的隐士,在自己的一方天
2024-01-26 00:59:00
小吃里的台州江湖(下)
...则就是面糊搅匀,不能有干粉,也不能太稀薄。28粽子跟豆浆一样,存在南北“甜咸之争”,南方以咸蛋黄肉粽当红,北方以豆沙或红枣粽为正统。在台州,同样用糯米做的点心——麻糍,也有“
2023-12-19 01:20:00
台州人的厨房,微缩的“美食江湖”
... 本图由采访对象提供台传媒记者元 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美食。在台州这个“鲜嗒嗒、糯叽叽、甜蜜蜜”的美食之城,懂吃、会吃,似乎成了当地人与生俱来的能力。
2024-01-26 00:59:00
成都十大小吃,带你领略川味美食的独特魅力
...。豆花的制作过程相对简单。首先,将嫩豆腐磨成细腻的豆浆。接着,将豆浆加热至一定温度,待豆浆凝固成豆花状。最后,加入辣椒油、花椒粉、酱油等调料,使豆花更加麻辣可口。豆花的特点在
2024-02-24 17:24:00
老邻居卖了几十年的豆浆,秘方不吝啬的全告诉我了,真的好喝哭了
...一下,关注地主大叔学做更多美食。老邻居卖了几十年的豆浆,秘方不吝啬的全告诉我了,真的好喝哭了有网友发私信问,为什么她做的豆浆不好喝。和外卖所售的不能说不同,完完全全是两个样子
2024-08-24 20:53:00
中式早餐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可口,更在于其养生价值
...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多样又美味可口。从热气腾腾的豆浆油条,到香气扑鼻的煎饼果子,再到色香味俱佳的各式粥品,中式早餐总能满足人们的味蕾需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式早餐的世
2024-04-18 10:40:00
东北女子去南京吃早餐,点了8道菜,上菜后懵了,结账时不敢相信
...汤,那味道更是美翻了,但是喜欢吃甜口的,也可以配上豆浆也没问题,油条很大一根,女生饭量不太大的基本上一根油条一碗胡辣汤就吃饱了。姐妹三人没有点胡辣汤,相配的是咸豆浆。▶咸豆浆
2024-02-26 21:03:00
更多关于社会的资讯:
对话陈铎:让更多人关注沙滩文化
多彩贵州网讯我觉得应该加大对沙滩文化的宣传力度,以此来扩大影响力。”11月11日下午,受邀参加遵义沙滩文化诗文名篇朗诵会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
2025-11-11 22:04:00
2025网聚美好安徽 | “穿”上它,还能多走一公里!
大皖新闻讯 系好腿带、扣紧腰带,穿上“机械护膝”爬楼梯,竟然毫不费力。11月11日上午,“皖美十四五 再启新征程”2025网聚美好安徽网络主题活动来到江淮前沿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025-11-11 21:29:00
融合艺术与体育,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穗开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林洁)近日,袁熙坤“艺术照见未来”展览在广州香江1号艺术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本次展览遴选雕塑家
2025-11-11 21:29:00
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启幕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魏其濛)今天,上海博物馆特展“融古烁新:宋元明清铜器的复古与创新”开幕
2025-11-11 21:29:00
多国诗人相聚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与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南宁国际诗歌周
2025-11-11 21:29:00
中国网11月11日讯(记者 孙晓彤)日前,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文明与区域国别研究学术论坛暨《文明研究》新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2025-11-11 13:45:00
短视频带火动物园 彰显流量向善价值
郭海英近日,贵州凯里市一家位居深山的动物园在抖音平台意外走红。70岁退休教师冯元勇守护的这家动物园位置偏僻、设施陈旧,但动物们被照顾得很好
2025-11-11 13:49:00
冰层下千年共谱的时光: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 》
“最后的渔猎部落”概念,最早来自于吉林省著名文化学者曹保明先生的著作《最后的渔猎部落》。上世纪70年代,当时曹保明在吉林大学当教师
2025-11-11 13:52:00
普定县:一碗黔面闯市场 让“黔味”飘香全国
一把深山寻常的面条,经过匠心打磨与模式创新,从贵州大山走向全国市场,成为热销爆款。位于普定县工业园区的贵州苗干妈食品有限公司以小面条撬动大产业
2025-11-11 11:29:00
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将于11月13日至14日在开封举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点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田凯中 刘昱渤编辑:申久燕审核 :范昭
2025-11-11 11:35:00
为进一步发挥毕节市旅游协会搭建行业桥梁纽带、助推城市文旅事业发展的宗旨作用,全面展现毕节市独特的城市魅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025-11-11 11:35:00
贺 信贵州省体育代表团:在11月10日举行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拳击男子51公斤级比赛中,我省运动员张家茂不畏强手、奋勇拼搏
2025-11-11 11:35:00
小叶医探 | 刚上床就打呼,却说没睡着?医生科普:这是“浅睡眠”错觉
大皖新闻讯 “明明听到他打呼噜,叫醒后却说自己没睡着?”近日,合肥市民朱女士几次推醒丈夫时,却遇到这样的困惑。社交平台吐槽引来了不少“同款”
2025-11-11 12:12:00
西电程鹏飞教授团队研发“人体痕量气体探测装备” 助力重大灾害救援
近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程鹏飞教授团队接连收到来自应急管理部上海消防研究所科技处的两封感谢信,信中对该团队在“12·4深圳深江铁路坍塌事故”和“8·7兰州榆中山洪泥石流”两次重大灾害救援中的突出贡献表示高度肯定与诚挚感谢
2025-11-11 12:06:00
山西太原一地下管道爆裂喷出粪便?当地辟谣:系暖气管道破裂喷水后带出泥沙
大皖新闻讯 11月10日下午,有网民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称,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一处地下管道爆裂,褐色水柱喷射而出。有网民在评论区称有粪便喷出
2025-11-11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