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大暴发的时代,每天都能产生数以百万计的新闻资讯!
虽然有大数据推荐,但面对海量数据,通过我们的调研发现,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您通常无法真正有效地获取您感兴趣的资讯!
头条新闻资讯订阅,旨在帮助您收集感兴趣的资讯内容,并且在第一时间通知到您。可以有效节约您获取资讯的时间,避免错过一些关键信息。
本文转自:黔西南日报
位于望谟县油迈瑶族乡西南部的纳王村,平均海拔650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去,村里不仅没有产业,老百姓也没有好的经济来源,曾是重点帮扶的“后进村”,如今,纳王村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被赋予北盘江畔万亩“花果园”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产业乐园”。如果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发展,那么纳王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就是望谟县产业振兴的一个“缩影”。
初夏的清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纳王村村民岑南贵一大早就在自家芒果地里忙了起来,文化水平不高的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更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曾几次外出务工,也曾种植过板栗、芭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让他一度丧失了斗志。
如何激起像岑南贵这样屡次失败、失去信心的老百姓的干劲和斗志,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摆在纳王村两委面前一道严峻的考题。
“当时,为了大力推进特色产业,我们组织群众砍掉一些老芭蕉、多年种的香蕉,群众有些不配合、不支持,所以当时开展工作的难度有点大。”望谟县油迈瑶族乡原纳王村副主任岑如勇说,由于纳王村村民从未种过芒果,对于产量和销路都有很多顾虑,不敢尝试,也不愿意去尝试。
岑南贵说:“当时政府说给我们种芒果,我是反对的,如果种下去失败了,哪个负责?”
眼看种植芒果的计划就要付诸东流,纳王村两委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迎难而上、越挫越勇,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纳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岑继良说:“面对当时的工作情况,我们慢慢形成了边宣传边动员、边思考边改进的工作方法,想方设法让老百姓自己参与进来。”
多次的宣传动员,老百姓对种植芒果的态度依旧不冷不热,一副旁观者的心态。纳王村两委也很清楚,要转变老百姓的思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在进退两难、不知所措的时候,驻村干部的加入,再次提振了纳王村两委的信心和决心,也为推动芒果种植注入了“强心剂”。
“当时和岑主任一起,讨论了很多方案,最后都被否定了,通过长时间的摸索,我们终于有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从身边人入手、从亲戚朋友入手,先把气势造起来。”纳王村驻村干部陆邦彪说。
在挨家挨户做宣传、轮番上阵做动员的攻势下,以及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种植的示范下,一些保持怀疑态度的老百姓思想开始有了转变,岑南贵也是在那个时候下定决心种植芒果,他说:“岑主任种芒果,我也种。他不怕,我也不怕。”
就这样,部分群众逐渐有了种植芒果的底气。再后来,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种起了芒果。经过几年的发展,纳王村的芒果种植已经达3000多亩,全村有122户老百姓参与种植,带动了150余人创业就业。
纳王村种植号称“芒果之王”的金煌芒,具有糖分高、果肉细腻、味道香甜等特点,很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随着芒果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个昔日的“后进村”已经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周边的芒果种植户也纷纷慕名前来取经。
为擦亮“油迈瑶乡金煌芒”品牌底色,更好地打造绿色、有机、生态的芒果,油迈瑶族乡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在全乡打造全域产业带,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目前,全乡种植芒果1.2万亩,70%已经挂果,年产量达2100吨,产值1260万元。
油迈瑶族乡党委书记宋禹廷说:“我乡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围绕‘一树一茶五果’产业发展定位,大力推进油茶、板栗、芒果等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油迈瑶族乡精品水果分拣销售中心,下一步,将聚焦产业提质增效、品牌塑造,产业链的延链强链工作,真正让芒果、油茶、板栗等成为乡村振兴‘致富果’。”
以上内容为资讯信息快照,由td.fyun.cc爬虫进行采集并收录,本站未对信息做任何修改,信息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快照生成时间:2023-06-08 05:45:33
本站信息快照查询为非营利公共服务,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信息原文地址: